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是寶寶成長的必要環節。 也是最初環節, 少了這一環, 以後的各種事情都很難進行下去。 無論是溝通還是行為。 所以在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就要培養寶寶很好的語言習慣了, 即使不是直接學習語言, 也要為將來的語言學習打下基礎。
1、多聽。
寶寶的模仿能力強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聽力材料的豐富能大大加強寶寶頭腦中的儲備語言。 寶寶的模仿能力讓他最先記住簡單的字和詞, 時機成熟, 就能脫口而出。 父母平時可以多對寶寶說話, 傾聽別人說話或者其他大自然的聲音,
Advertisiment
提醒:避免嘈雜。 嘈雜的聲音會讓寶寶煩躁不安, 有時候甚至會害怕, 受驚。 父母應該儘量避免寶寶接觸這類聲音。 還有些聲響太大的, 譬如鞭炮聲, 雷鳴聲也應該儘量避免, 以免寶寶受了驚嚇。
2、多看。
只有讓寶寶多接觸生活裡的事物, 才能調動寶寶好奇的神經, 進一步產生說話的欲望。 我們時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寶寶坐在門前, 看到一輛車經過, 激動得手舞足蹈, 嘴巴裡哇哇亂叫。 在這個過程中, 車就是寶寶感興趣的事物, 她迫不及待想說點什麼, 這就是她說話的第一個誘因。 寶寶的世界充滿了驚奇, 而且生活中很多平淡無奇的事物在他們眼中也充滿了驚奇。
Advertisiment
提醒:避免混亂。 有時候寶寶不太喜歡混亂的場面。 人太多太擁擠的場面, 很多寶寶都沒有耐心多呆, 動不動就扯開嗓子哭起來。 所以父母儘量少帶寶寶去人多擁擠的場地, 不僅不利於寶寶的觀察力的培養, 也不是很衛生。
3、多交流。
寶寶真正開口說話是源於交流的需要。 讓寶寶懂得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需要父母以身作則。 媽媽在照料寶寶的過程中多和寶寶交流, 譬如:餵奶的時候和寶寶說話, 問寶寶是不是餓了, 吃得飽不飽啊。 雖然寶寶不會開口講話, 但是也會慢慢熟悉這一種交流的模式,
Advertisiment
提醒:避免誤導。 寶寶說話由於特定的發聲條件限制, 說話比較幼稚好玩。 但往往父母在說話時也會不知不覺帶上兒語的影響, 以為這樣比較利於和寶寶交流。 譬如, 很多媽媽都會把“魚”念成“wu”音, 甚至故意創造一些疊音字, 把魚說成“魚魚”, 肉說成“肉肉”。 大人知道這是為了取悅寶寶而特意說著好玩的, 但是在寶寶聽來以為這些發音本來就應該這樣。 所以為了寶寶的規範發音, 父母還是因為從規範自己的發音做起。
只有通過以上講到的三個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