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1 城南一所幼稚園老師打進熱線講述孩子的攀比故事:他們比房子大小、假期休閒、豪車等, 有一次聽到小朋友們笑嘻嘻地喊一個小男孩:“小局長”。 “我以為他們是開玩笑或過家家。 ”陳女士一問, 那個男孩自己先嚷起來了:“因為我爸爸是局長啊, 我就是小局長啊。 ”
事例2 兩個小男孩在班上比玩具。 家人來接了, 一個是開車來, 一個是爺爺騎自行車來。 家人有車的小男孩爬上車後, 拿出一個跑車模型, 對另外那個小男孩說:“你看, 這都是從日本帶回來的!”
心理分析:
既然子承父業的情形不在少數, 父母的職業對於子女的影響,
Advertisiment
把醫生的孩子叫成“小大夫”, 把老師的孩子稱作“小教師”, 人們都習以為常, 那麼, 局長的孩子被稱作“小局長”, 似乎也不必上綱上線, 就此便認為“官二代”思維波及到了幼稚園的孩子, 的確可能是過於敏感了。
不過, 當“父母開什麼車來接?”、“多大房子?”、“假期去哪裡玩?”、“家住哪個方位?”、“玩具在哪裡買的?” 、“媽媽用什麼化妝品?”成為幼稚園孩子相互攀比的話題時, 如此背景下, “小局長”的稱謂會不會是家長身份攀比留下的印記?“小局長”的出現會否改變幼稚園本該保留的純真?
事實上, 孩子們並不生活在真空中, 孩子們的思維、行事方式, 其實不過是對成人世界的模仿。
Advertisiment
是什麼讓孩子失去了應有的童真?
網上投票調查顯示:64.98%的人選擇“整個社會大環境的作用”;14.90%的人認為“電視、網路等大眾媒體的影響”;13.23%的人則認為:“大人影響了現在的小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