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的父母親都很佩服外婆的這一招, 一個‘打’字, 一個‘摸’字, 僅僅一字之差, 就能‘化干戈為玉帛, 化腐朽為神奇’, 在幼小的心靈裡種下的種子卻是如此的不同。 前者是‘攻擊’, 後者是‘關愛’, 前者是‘魯莽’, 後者是‘儒雅’, 前者是‘愚昧’, 後者是‘文明’。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該有多少類似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面對、去解決喲!”讀到此處, 編者亦不由為外婆的“高招”以及全家人對教育行為的理解的高度一致而驚歎不已。 家有“神奇外婆”的程亦凡小寶寶的成長之路何其幸福與美妙!推薦此文, 不僅是推薦一個好方法,
Advertisiment
寶寶從一出生, 一直到第一天進幼稚園, 這中間經歷了無數個“第一”。 第一聲啼哭, 第一次吮吸乳☆禁☆頭, 第一次咧開小嘴展現笑容, 第一次打坐, 喊出的第一聲“媽媽”或“爸爸”, 獨立地邁開第一個腳步, 甚至拉出的第一拋大便, 都讓初為人母、初為人父的年青人高興不已, 有的甚至會在腦子裡留下永遠的記憶。
作為祖輩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 也會與寶寶的父母親一樣懷著極大的熱情, 等待著這些個“第一”, 盼望著這些個“第一”,
Advertisiment
我們接觸“寶寶”時, 寶寶已經即將1周歲了, 見面的第二天, 不知因為什麼事, 引起寶寶的不樂, 寶寶伸出軟軟的小巴掌, 重重地摑在外婆的臉上。 一下, 接著又是一下。 弄得外婆丈二和尚, 摸不著頭腦。 好在外婆對嬰幼兒心理有過潛心研究, 曾經為幼兒教師、小學教師開過多門教育學、心理學課程。 面對寶寶這樣的舉動, 外婆沒有立即做出簡單的甚至是粗暴的回應, 而是笑吟吟對寶寶說:“寶寶是想摸摸外婆吧?來, 再摸一下, 輕輕地摸一下。 ”這時的寶寶早已能夠理解大人很多話語的含意,
Advertisiment
如此這般, 經過兩三次的“行為矯正”, 再輔之以“為什麼不能打人”的說教, 寶寶打人的習慣完全改過來了。 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 再也沒有發生過一次“伸手打人”的事件!原來, 從
孩子滿10個月的時候開始, 寶寶每次“生氣”都會不自覺地伸出小手打大人的臉, 可是大人作出的反應, 卻是要麼“以牙還牙”還以顏色, 要麼給予認可、鼓勵, “打吧, 沒關係, 爺爺的臉不疼。
Advertisiment
我和孩子的父母親都很佩服外婆的這一招, 一個“打”字, 一個“摸”字, 僅僅一字之差, 就能“化干戈為玉帛, 化腐朽為神奇”, 在幼小的心靈裡種下的種子卻是如此的不同。 前者是“攻擊”, 後者是“關愛”, 前者是“魯莽”, 後者是“儒雅”, 前者是“愚昧”, 後者是“文明”。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該有多少類似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面對、去解決喲!
如今在我們家裡, 大人們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 當孩子頑皮、淘氣、不隨人願時, 從來不說一個“打”字, “打你的屁股!”“滾出去!”“揍死你!”之類的粗魯語言幾乎絕跡。 最嚴重的“懲罰”就是不理她, 保持沉黙, 直至她認識錯誤為止。 多數情況是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進行冷處理。
Advertisiment
用心理學的術語說, 孩子成長過程中, 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與行為偏差。 我們的工作是如何引導孩子完成所謂的“正向遷移”, 儘量防止或減少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的“負向遷移”。
孩子兩周半了, 有一天, 我們帶她到某幼稚園去報名。 沒想到剛剛放下孩子讓她去接近前來報名的另一個同齡女孩時, 卻猝不及防遭到那個女孩重重的一個耳光!我們的孩子被打哭了, 那個女孩的家長也大吃一驚, 並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於是高高地掄起大巴掌, 狠狠地打在女孩的屁股上, “出手不凡”的女孩立即號啕大哭起來。 這時候, 我們一邊撫慰自己的孩子, 一邊上前阻止那位家長的粗暴行為, 並指出這種做法的危害性。 接下來的交談中,我們與這位年青的家長深入地探討了嬰幼稚教育中的諸多問題。後來我們還一直保持著經常的聯繫,他的孩子打人的習慣也很快得到糾正,我們成了無所不談的忘年交!
接下來的交談中,我們與這位年青的家長深入地探討了嬰幼稚教育中的諸多問題。後來我們還一直保持著經常的聯繫,他的孩子打人的習慣也很快得到糾正,我們成了無所不談的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