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總對孩子說善意的謊言?請停止,它最傷娃的心!

試問一下, 你有沒有跟孩子說過善意的謊言?有時候, 我們怕解釋麻煩, 就會拋出一個簡單的謊言出來掩飾。 但是, 這種我們大人看起來無傷大雅的“善意之謊”, 卻有可能給孩子帶來無法估量的傷害!

來美國前, 大學同學M發微信向我訴苦, 她和5歲的兒子有了矛盾。

五一假期, 表姐帶著3歲半的女兒來做客。 要走時, 小姑娘看上了家裡的滑行車, 坐著不肯下來。 她想乾脆送給表姐, 反正兒子已經大了, 放在家裡占地方, 不如做人情。

但兒子卻不同意:“這是我的車, 我不想給別人!”小姑娘嚎啕大哭, 表姐哄也不管用,

Advertisiment
有點兒下不來台。

M把兒子帶到臥室, 悄悄說:“你還記得今天吃飯時, 小妹妹總打噴嚏嗎?她感冒了, 未來幾天不能出去玩兒會很無聊。 咱把這車借給她吧, 等她病好了再還回來。 ”

兒子猶豫了一下, 終於點頭:“那就借吧。 ”

雖然表姐推說不要, 但無奈女兒拿到車才肯走, 就收下了。 M覺得事情挺圓滿——兒子後來還專門畫了幅畫, 說等妹妹病好了再見面時就送給她, 把M感動得夠嗆。

誰料想, 端午節到表姐家拜訪, 竟發生了不愉快。

M的兒子找妹妹要那輛滑行車, 女孩不肯給。 她兒子就理論:“這是我的車!你生病了我才借給你的, 你病好了應該還給我!”

小姑娘當然不肯。 兩個孩子爭奪中, 女孩被推倒了, 哭著向媽媽告狀:“哥哥搶我的車!還說我有病!”M只好向表姐解釋了原委。

Advertisiment

晚上告辭時, 表姐非讓把車帶回去, M當然沒拿。 幾天後, 小車竟然被送到M的娘家。 原來, 表姐跟自己的媽——M的大姨講了這事。

“說我兒子都5歲了還捨不得玩具, 太幼稚;

又說她家不缺錢, 不要二手東西, 是我非要給;

還跟我媽說, 沒事別咒人家孩子生病, 對自己不好……

什麼意思啊, 簡直氣死我了!”

最大難題還是兒子, 最近不像以前和媽媽那麼親密了, “你說我招誰惹誰了?搞得現在裡外不是人!”

“孩子不開心值得理解啊, 畢竟你對孩子撒謊了呀。 ”

“我當時那麼做還不是為了倆孩子都高高興興嗎?難道要一直鬧下去?不過就是個善意的小謊。 ”

我歎口氣, 難道只要掛上“善意”二字, 一切就順理成章了嗎?說說我的親身經歷吧。

Advertisiment

小時候, 我有一條特別心愛的黃裙子, 不僅穿著舒適, 而且裙擺設計特別, 有間隔的鏤空, 繡上了蕾絲。 不管是學校春遊還是參加親戚婚禮, 我都硬要穿著去。 就算後來蕾絲都掛破了, 我讓媽媽裁短了還接著穿, 一直穿了3年。

小學一年級快結束的夏天, 學校號召給遭水災的地區捐衣服。 我媽幫我挑了幾件穿不下的舊衣服, 要把這條裙子也捐了。 我很捨不得。 我媽說:“你現在個子高了, 裙子顯得太短, 穿不了, 與其在櫃子裡放著, 不如捐給有需要的人。 ”

我當時7歲, 從心底覺得能“無私奉獻”、“幫助災區人民”是很了不起的, 要做一個有愛心的孩子。 於是儘管不舍, 我還是把這條裙子一起打包交了上去。

當天我把水壺忘在學校裡, 跑回去拿。

Advertisiment
教室裡還有人沒走, 我的班主任和一個叫靜的女同學正在聊天, 而靜的身上正穿著我的那條黃裙子!

我當時就呆住了:“為什麼你穿著我的裙子?”

靜的個頭比我小, 衣服穿起來剛剛好。 她也呆住了, 光看我不說話。

班主任說:“這是你的裙子啊?你不是已經捐了嗎?給她穿也一樣啊。 ”

“不一樣啊, 我是捐給災區人民的!不是給她的!”

靜的課桌上還有許多衣服, 正是早上大家捐的那些, 老師正從中給她挑。 我當時很氣憤, 心想, 你們怎麼能從捐給災區的東西裡扣下自己喜歡的?捐獻是騙人的嗎?

“那你把衣服拿回家吧。 ”班主任示意靜把裙子脫下來還給我, 靜一邊脫, 一邊紅了眼眶。

“我是要捐獻的……”

“你不願意給同學就不用捐了。 這裡還有哪件衣服是你的,

Advertisiment
都拿走吧。 ”

這下換成我紅眼眶了。 我覺得自己又氣憤又屈辱, 從包袱裡挑出自己捐的衣服, 一把抱在懷裡跑回了家。 我媽見到我, 問:“你水壺呢?衣服怎麼拿回來了?”我半天都說不出話。

後來班主任找我媽談話。 原來, 靜的家裡經濟比較困難。 老師想從大家捐的的衣服中挑幾件留給她, 卻被我撞上了。 為了保護靜的自尊心, 免得被同學議論, 老師隱瞞了這些。

但我好久都擺脫不了委屈和憤怒的心情——班主任是好心, 沒有錯;靜是無辜的, 也沒有錯;那麼我又做錯了什麼呢?我懷著一顆“愛心”要獻, 卻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當了一把“惡人”, 傷害了自己的同學, 還被剝奪了“做好事”的權利。

直到小學五年級我轉學前, 我和靜都很少說話。我一直記得她當時紅紅的眼圈。那天,我把衣服抱回家時滿心的委屈,她脫下裙子時也有著同樣的感受吧?

當謊言頂上了“善意”的帽子,就像免死金牌加身,讓人反駁不得、批評不得,仿佛所有是非曲直都可以繞過去,一切都變得理直氣壯。

可是,這強加的善意背後,隱藏著多少私心和不公平呢?

朋友之所以對兒子說慌,真實的動機是她想儘快結束紛爭,清理家裡的舊物,顧全表姐的面子,但對被迫放棄滑行車的兒子來說,並不公平。

班主任之所以作出隱瞞,真實的動機是她想幫助靜,但又不願讓學生知道自己打破規則,私自挪用大家的東西,對無辜被責備的我來說,也並不公平。

善意的謊言就像皇帝的新裝,一旦被戳破,在場的所有人都會尷尬。但再天衣無縫的謊言,都會有被揭穿的那天。當孩子發現自己最信任的、最依賴的家長、老師,面不改色地欺騙了自己,那種世界觀的坍塌,甚至可以改變他的認知和成長軌跡。

童年,是一個人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而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在這個時期,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信任感被打破,有可能對未來的世界觀和人際關係產生巨大的影響。國外就有研究指出,被父母欺騙過的孩子,以後更容易有撒謊行為,例如考試中作弊,或是在婚姻中不忠。

有些家長覺得一些“善意的謊言”並沒有那麼嚴重。例如,孩子害怕打疫苗,哭鬧著不肯去,爸爸媽媽可能會說“我們今天不是打針,就是去讓醫生開點藥”,或者是“打針一點兒也不疼,我保證,不信你試一下”。

這些小謊無傷大雅,又是為孩子好,為什麼不能用呢?但如果我們真的用了,會是什麼結果呢?孩子知道自己上當受騙,下次更不肯來了,而且再也不相信我們說的那些話。

孩子懼怕打針,你可以採取很多更好的方法引導:

在平時就和孩子玩兒小醫生的遊戲,安排打針環節;

在孩子打疫苗的兩周前就告知這個消息,偶爾提醒一下,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給孩子正面的、積極的心理建設,樹立“寶寶能很勇敢”的自信心;

在去打疫苗的時候如實告知後果“針紮的時候會有一點點疼,但你數5個數就會過去,也就不疼了”;

給孩子鼓勵和依靠,“寶寶非常勇敢,媽媽會抱著你/握著你的手,如果你害怕就不要看,看媽媽”;

打針結束之後,擁抱他並且表達贊許:“你今天表現非常勇敢,我真為你驕傲!”

瞧,真相是,我們之所以選擇“善意的謊言”,並不是因為沒有其他方法,而是因為它用起來更快捷、看似更省事。

我還是那句話,“你想快,但是成長沒有快進鍵”。孩子的心有多真,受傷就會有多深。說謊很容易,要彌補卻極難。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被父母欺騙是什麼感受?”每一個答案都傳來曾經心碎的聲音。

椒鹽蘑菇雲:

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做父母的儘量不要欺騙孩子,哪怕是一些善意的謊言,因為孩子對父母那種全心全意的信任真的很難得,一旦破壞了就永遠沒有了。

就像後來的我,很多次鼓起勇氣想相信別人,但是總是不由自主地懷疑。很多時候父母說什麼,我第一反應都是害怕,怕他們又騙我,又把我當傻子。

可悲的是,後來幾次類似的玩笑沒有騙到我,而爸媽還覺得是因為我變聰明了,想想都可笑。

我受騙不是因為我笨,而是我願意相信你,我沒有受騙也不是因為我聰明,而是要相信你,我已經不願意了。

匿名使用者:

意識到被處心積慮欺騙了以後,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明白了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地位、角色,明白了父母捍衛他們自身利益的決心。過往種種有了解釋,從此放棄幻想,開始學習擺脫道德綁架。他們再打悲情牌不會得到回應。

Lily:

被父母欺騙了好多次,雖然可以勉強算得上是善意的謊言,但是最後基本上都沒有落得善意的結局。後果就是我越來越沒法相信周圍的人,包括至親。

做事情不會去依賴他人,只是因為單純覺得沒有人會真心為你付出,沒有人可以信任,沒有人靠得住。感情淡薄,內心冷漠,時時戒備。

匿名使用者:

我只記得我當時哭的很傷心,我覺得我很很很傻逼,竟然靠著沒有的事情想了兩年,直至今天對街舞什麼的沒那麼大興趣了,提到這個事居然還會鼻子一酸,當時我甚至狠狠地發誓,我以後再也不要相信爸媽,好像到今天仍有影響。

所以,別再不把那些所謂“善意的謊言”當回事了。曾經是孩子的我們怎麼會不知道?就是這些善意的謊言,才最傷孩子的心。

花時間媽媽表示,曾一度困惑,“善意的謊言”是否適用孩子,是個挺有爭議的話題,我是否能表述好自己的觀點。但越寫,越發現,原來很多爭議來自概念的混淆。

譬如有的媽媽說:“如果孩子收到自己不喜歡的禮物,我教他還是要說謝謝,不行嗎?”當然可以!因為我不覺得這是“謊言”,而是“禮貌”,更是真心的表達——雖然禮物並不是我最想要的,但別人的關心依然值得我感激。

有的人會問:“那告訴孩子聖誕老人或者哈利波特是存在的,不也是善意的謊言嗎?”不。我覺得神話、傳奇人物、小說、繪本,並不是“謊言”,而是“故事”,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不喜歡“善意的謊言”,因為說到底是一種不尊重。往往意味著,我替你做了判斷,或是決定,你只要接受就好。而這其中,或多或少隱含著一些目的性,可能是為了省事、省時間,或者達到“我想要的效果”。

我曾經讀到一篇微信文章,是一個媽媽教讀者,“如何教你的孩子說善意的謊言”。

有一次她不想做飯,帶兒子去吃了烤肉,但因為姥姥不喜歡孩子吃這類食物,每次都批評她,她不想回家後費力解釋,於是告訴孩子,千萬不要對姥姥說真話,“這是善意的謊言”、“我們是為了她好”、“為了不讓她生氣”。

然後她又擔心孩子會對自己撒謊,所以和孩子約定,“善意的謊言不能和媽媽說,只能和別人說”。

你瞧,孩子不僅學會了說謊是被允許的、怎麼說謊,還學會了雙重標準。而這個媽媽字裡行間的得意洋洋,讓我一邊歎息一邊迅速點了“退出”。

今天上課時,老師還在說,我們想要孩子成長成什麼樣,就要自己先做到那樣。那麼,想要孩子成長為一個誠實、真誠的人,就先從我們自己做起吧。

我和靜都很少說話。我一直記得她當時紅紅的眼圈。那天,我把衣服抱回家時滿心的委屈,她脫下裙子時也有著同樣的感受吧?

當謊言頂上了“善意”的帽子,就像免死金牌加身,讓人反駁不得、批評不得,仿佛所有是非曲直都可以繞過去,一切都變得理直氣壯。

可是,這強加的善意背後,隱藏著多少私心和不公平呢?

朋友之所以對兒子說慌,真實的動機是她想儘快結束紛爭,清理家裡的舊物,顧全表姐的面子,但對被迫放棄滑行車的兒子來說,並不公平。

班主任之所以作出隱瞞,真實的動機是她想幫助靜,但又不願讓學生知道自己打破規則,私自挪用大家的東西,對無辜被責備的我來說,也並不公平。

善意的謊言就像皇帝的新裝,一旦被戳破,在場的所有人都會尷尬。但再天衣無縫的謊言,都會有被揭穿的那天。當孩子發現自己最信任的、最依賴的家長、老師,面不改色地欺騙了自己,那種世界觀的坍塌,甚至可以改變他的認知和成長軌跡。

童年,是一個人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而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在這個時期,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信任感被打破,有可能對未來的世界觀和人際關係產生巨大的影響。國外就有研究指出,被父母欺騙過的孩子,以後更容易有撒謊行為,例如考試中作弊,或是在婚姻中不忠。

有些家長覺得一些“善意的謊言”並沒有那麼嚴重。例如,孩子害怕打疫苗,哭鬧著不肯去,爸爸媽媽可能會說“我們今天不是打針,就是去讓醫生開點藥”,或者是“打針一點兒也不疼,我保證,不信你試一下”。

這些小謊無傷大雅,又是為孩子好,為什麼不能用呢?但如果我們真的用了,會是什麼結果呢?孩子知道自己上當受騙,下次更不肯來了,而且再也不相信我們說的那些話。

孩子懼怕打針,你可以採取很多更好的方法引導:

在平時就和孩子玩兒小醫生的遊戲,安排打針環節;

在孩子打疫苗的兩周前就告知這個消息,偶爾提醒一下,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給孩子正面的、積極的心理建設,樹立“寶寶能很勇敢”的自信心;

在去打疫苗的時候如實告知後果“針紮的時候會有一點點疼,但你數5個數就會過去,也就不疼了”;

給孩子鼓勵和依靠,“寶寶非常勇敢,媽媽會抱著你/握著你的手,如果你害怕就不要看,看媽媽”;

打針結束之後,擁抱他並且表達贊許:“你今天表現非常勇敢,我真為你驕傲!”

瞧,真相是,我們之所以選擇“善意的謊言”,並不是因為沒有其他方法,而是因為它用起來更快捷、看似更省事。

我還是那句話,“你想快,但是成長沒有快進鍵”。孩子的心有多真,受傷就會有多深。說謊很容易,要彌補卻極難。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被父母欺騙是什麼感受?”每一個答案都傳來曾經心碎的聲音。

椒鹽蘑菇雲:

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做父母的儘量不要欺騙孩子,哪怕是一些善意的謊言,因為孩子對父母那種全心全意的信任真的很難得,一旦破壞了就永遠沒有了。

就像後來的我,很多次鼓起勇氣想相信別人,但是總是不由自主地懷疑。很多時候父母說什麼,我第一反應都是害怕,怕他們又騙我,又把我當傻子。

可悲的是,後來幾次類似的玩笑沒有騙到我,而爸媽還覺得是因為我變聰明了,想想都可笑。

我受騙不是因為我笨,而是我願意相信你,我沒有受騙也不是因為我聰明,而是要相信你,我已經不願意了。

匿名使用者:

意識到被處心積慮欺騙了以後,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明白了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地位、角色,明白了父母捍衛他們自身利益的決心。過往種種有了解釋,從此放棄幻想,開始學習擺脫道德綁架。他們再打悲情牌不會得到回應。

Lily:

被父母欺騙了好多次,雖然可以勉強算得上是善意的謊言,但是最後基本上都沒有落得善意的結局。後果就是我越來越沒法相信周圍的人,包括至親。

做事情不會去依賴他人,只是因為單純覺得沒有人會真心為你付出,沒有人可以信任,沒有人靠得住。感情淡薄,內心冷漠,時時戒備。

匿名使用者:

我只記得我當時哭的很傷心,我覺得我很很很傻逼,竟然靠著沒有的事情想了兩年,直至今天對街舞什麼的沒那麼大興趣了,提到這個事居然還會鼻子一酸,當時我甚至狠狠地發誓,我以後再也不要相信爸媽,好像到今天仍有影響。

所以,別再不把那些所謂“善意的謊言”當回事了。曾經是孩子的我們怎麼會不知道?就是這些善意的謊言,才最傷孩子的心。

花時間媽媽表示,曾一度困惑,“善意的謊言”是否適用孩子,是個挺有爭議的話題,我是否能表述好自己的觀點。但越寫,越發現,原來很多爭議來自概念的混淆。

譬如有的媽媽說:“如果孩子收到自己不喜歡的禮物,我教他還是要說謝謝,不行嗎?”當然可以!因為我不覺得這是“謊言”,而是“禮貌”,更是真心的表達——雖然禮物並不是我最想要的,但別人的關心依然值得我感激。

有的人會問:“那告訴孩子聖誕老人或者哈利波特是存在的,不也是善意的謊言嗎?”不。我覺得神話、傳奇人物、小說、繪本,並不是“謊言”,而是“故事”,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不喜歡“善意的謊言”,因為說到底是一種不尊重。往往意味著,我替你做了判斷,或是決定,你只要接受就好。而這其中,或多或少隱含著一些目的性,可能是為了省事、省時間,或者達到“我想要的效果”。

我曾經讀到一篇微信文章,是一個媽媽教讀者,“如何教你的孩子說善意的謊言”。

有一次她不想做飯,帶兒子去吃了烤肉,但因為姥姥不喜歡孩子吃這類食物,每次都批評她,她不想回家後費力解釋,於是告訴孩子,千萬不要對姥姥說真話,“這是善意的謊言”、“我們是為了她好”、“為了不讓她生氣”。

然後她又擔心孩子會對自己撒謊,所以和孩子約定,“善意的謊言不能和媽媽說,只能和別人說”。

你瞧,孩子不僅學會了說謊是被允許的、怎麼說謊,還學會了雙重標準。而這個媽媽字裡行間的得意洋洋,讓我一邊歎息一邊迅速點了“退出”。

今天上課時,老師還在說,我們想要孩子成長成什麼樣,就要自己先做到那樣。那麼,想要孩子成長為一個誠實、真誠的人,就先從我們自己做起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