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總是拿第一名的孩子,為什麼長大未必真優秀?父母必看!

前幾天有個媽媽找我諮詢, 說她兒子從小就是學霸, 可是大學畢業一年, 他失業三次。

前兩次是沒過試用期, 第三次是自己估計通不過, 主動打包走人了, 然後他就拒絕再找工作。 現在已經在家悶了快半年, 整天打遊戲到深夜, 無節制地吃垃圾食品。

這位媽媽急得起火, 偷偷打電話給兒子的前領導。 對方也坦誠, 說:好幾次安排你兒子工作, 他根本就不幹。 批評他一次, 第二天就不上班了。 開會老嗆領導, 見了老總從不打招呼, 跟同事相處也不好……

聽完, 她就吃驚了。 “我兒子學習那麼優秀, 以前一直是我的驕傲,

Advertisiment
我也覺得自己是挺成功的母親, 但怎麼一下子就變成這樣了呢?”

我想, 事情肯定不是“一下子”變糟的。 這男孩子身上肯定一向有些糟糕的特質, 只是在大學畢業前, 這些統統都被成績掩蓋了。 因為很多家長都有一個錯誤思維——孩子嘛, 健康快樂成績好就一切OK。

在他兩歲時, 你給他做花樣早餐、教他學英語單詞, 卻沒有教他要懂規矩有禮貌。 於是他工作後, 在安靜的辦公室裡大吃零食大聲說話, 遇到領導視若無睹, 都覺得理所當然。

在他五歲時, 你讓他學書法學鋼琴, 卻沒有教他怎麼跟小朋友愉快地玩耍。 於是他工作後跟老同事搶電腦爭業績, 總是無意識地侵犯別人, 屢屢與人發生衝突, 又不知如何解決。

在他十歲時,

Advertisiment
你只關注他有沒有考優秀被表揚, 卻沒有告訴他要尊重老師感恩父母。 於是工作後領導夾菜他轉桌, 領導開門他上車, 領導開會他嘮嗑, 還絲毫意識不到有何不妥。

他十五歲時, 你在乎的都是他能不能考上好大學, 卻沒有教他如何讓內心強大。 老師一個冷眼他成績就下降, 親戚一句閒話他就惱羞成怒, 而你卻和他同仇敵愾, 認為都是老師和親戚的錯。 於是工作後領導批評幾句他就想辭職, 工作出一點問題他就惶恐不已, 難以承受。

他二十歲時, 你總想著他能不能找到好工作, 卻沒有告訴他人性複雜、世道艱難, 不捨得他吃一點苦。 於是畢業後他出個差加個班就叫苦連天, 面對同事的排擠孤立、明爭暗鬥, 全無應對能力。

Advertisiment

後來, 他可能如你所願考上了名校, 拿了很高的學位, 甚至還多才多藝。 但是, 他自私、冷漠、脆弱、沒擔當、不懂事……完全不適應社會。

在社會這片海, 他剛一下水, 就出現巨大的排異反應。 別人的毛毛雨, 都是他的狂風暴雨;別人的小浪花, 都是他的驚濤駭浪。

於是, 友誼的小船翻了, 工作的大船沉了, 人生的巨輪也漏了。 這次他頭破血流, 你卻不知所措。

其實, 永遠拿第一名的孩子, 未必真優秀。 把孩子送進名校的父母, 也未必真成功。 成績很重要, 但絕不是唯一。 社會才是檢驗一個人和一對父母的最終標準。 而這個標準, 是綜合性的。

與其總是關心孩子的成績, 不如每天問孩子三個問題:今天有沒有幫到老師?有沒有認識新朋友?自己有什麼收穫?

Advertisiment

我在報社做記者時, 帶過很多實習生, 只有一個姑娘, 我印象深刻。 她是香港人, 大三暑假來交流實習。 她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你好, 我給你帶了棒棒糖。

我先讓她看了一天報紙, 晚上問她感受, 她關於標題的感受說的很有趣, 第二天寫了稿子, 就讓她取標題。 她苦思冥想很久, 飯也不吃, 一舉取了二十幾個。

後來我讓她試著寫稿, 她每次都特認真, 兩百字的稿子要查幾十份資料。 即便有時不過關, 她也不難過, 會反復看我的版本, 總結經驗, 很謙虛禮貌地問我她的問題在哪裡。

平時同事們在辦公室聊天, 她會很努力也很恰當地加入, 講她的見聞和想法, 她說話很好玩, 常常引起笑聲一片。

她實習了一個多月,

Advertisiment
是唯一一個離開時已經能獨立寫稿的實習生, 唯一一個讓三位主任都記住了她的實習生, 唯一一個我捨不得放走的實習生。

我至今認為, 這姑娘無論在什麼單位, 一定都能做得很好, 都會深受歡迎。 而她的教養、友善、責任感、主動性、抗挫能力, 一定都有她父母的功勞。

記得她有次告訴我, 她爸媽每次打電話, 都會問幾個問題:今天有沒有幫到老師?有沒有認識新朋友?自己有什麼收穫?我想, 能問出這些問題的父母, 跟那些只會問孩子“有沒有吃飽穿暖考好”的父母, 一定大不相同。

龍應台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 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其實每個父母也都知道, 孩子總歸要離開我們走上社會, 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創造自己的人生。我們可以在他年幼時提供舒適的生活,極致的呵護,但不可能陪他一輩子。總有一天,他要獨自面對這世界,自己解難題,自己擔風雨,自己殺血路。

所以,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該在他離開你之前,教會他和世界相處的能力,這是你對他的最大幫助和保護。

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其實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而這就需要培養孩子六個生存的能力。

第一,獨立理性選擇價值的能力。

讓孩子自己選擇,而不是告訴孩子這個是對的,這個是錯的。因為你也不知道是對是錯。況且,你告訴他,他也不會聽。

第二,在社會適應中接納制度價值的能力。

在一個制度中生存或生活,首先必須學會接受和適應,這樣你才會快樂。倘若你不接受,你就老彆扭,憋著勁。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説明孩子認識這種價值,當成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這是對制度的認同。

第三,對規則的適應和對應的能力。

教育孩子並不是管著他們,而是要給他一種能力,一種規則。你要積極推動孩子去適應社會的大舞臺。你讓他適應,增長了能力;你給他創造規則,就是在削弱他實際適應社會的能力。

第四,鼓勵孩子創造、創新、發展的能力。

很多孩子已經表現出冷漠,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這跟家長的態度非常有關,要有一種蓬勃向上的好奇心,他將來才有發展,才有前途。

第五,抗挫折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面對挫折,能夠抗拒,既是意志品質,也是個人發展能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兩個人身上,結果可能不同。最主要是因為個體內在的能力不同。

第六,不斷調整自我,積極、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

鼓勵孩子是重要的,同時讓孩子檢討和自省也是很重要的。首先作為家長你也要學會對孩子認錯,把決定權給孩子。

一個孩子在現實社會當中能夠健康成長取決於他適應生存規則的能力。

而孩子能在社會上活得開心、順暢、遊刃有餘,遠比成績重要。這樣的父母也才是成功的。

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創造自己的人生。我們可以在他年幼時提供舒適的生活,極致的呵護,但不可能陪他一輩子。總有一天,他要獨自面對這世界,自己解難題,自己擔風雨,自己殺血路。

所以,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該在他離開你之前,教會他和世界相處的能力,這是你對他的最大幫助和保護。

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其實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而這就需要培養孩子六個生存的能力。

第一,獨立理性選擇價值的能力。

讓孩子自己選擇,而不是告訴孩子這個是對的,這個是錯的。因為你也不知道是對是錯。況且,你告訴他,他也不會聽。

第二,在社會適應中接納制度價值的能力。

在一個制度中生存或生活,首先必須學會接受和適應,這樣你才會快樂。倘若你不接受,你就老彆扭,憋著勁。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説明孩子認識這種價值,當成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這是對制度的認同。

第三,對規則的適應和對應的能力。

教育孩子並不是管著他們,而是要給他一種能力,一種規則。你要積極推動孩子去適應社會的大舞臺。你讓他適應,增長了能力;你給他創造規則,就是在削弱他實際適應社會的能力。

第四,鼓勵孩子創造、創新、發展的能力。

很多孩子已經表現出冷漠,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這跟家長的態度非常有關,要有一種蓬勃向上的好奇心,他將來才有發展,才有前途。

第五,抗挫折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面對挫折,能夠抗拒,既是意志品質,也是個人發展能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兩個人身上,結果可能不同。最主要是因為個體內在的能力不同。

第六,不斷調整自我,積極、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

鼓勵孩子是重要的,同時讓孩子檢討和自省也是很重要的。首先作為家長你也要學會對孩子認錯,把決定權給孩子。

一個孩子在現實社會當中能夠健康成長取決於他適應生存規則的能力。

而孩子能在社會上活得開心、順暢、遊刃有餘,遠比成績重要。這樣的父母也才是成功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