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繞過“面子”,才能接納孩子

因為愛面子, 我們常常無法容忍和接納孩子在別人面前表現出的小缺點、小錯誤。

只有繞過“面子”這塊石頭, 我們才能看到孩子內心想表達的是什麼, 才能真正接納孩子。

幾年前, 在一家餐廳吃飯, 忽然被鄰桌男人的大吼聲震痛耳膜, 扭頭一看才知道是位父親在訓兒子。 他五六歲的兒子不小心將菜湯濺到了一位年輕男士身上, 人家很體諒地說:“沒關係, 沒關係, 擦擦就好啦!”但這位爸爸還是不依不饒地大聲訓兒子, 不停地說:“我的面子都讓你丟盡了!”

當時我對這位父親的做法憤憤不平。 看著羞愧地低著頭、連吃飯動作都變得僵硬的小男孩,

Advertisiment
暗下決心:我要是當了媽, 絕不能像這位爸爸一樣。 天知道, 他為了面子, 怎樣踐踏了兒子的自尊。

幾年後, 自己做了母親, 陪伴兒子成長的過程, 我卻屢屢遭遇“愛兒子還是愛面子的挑戰”。 兒子今年兩歲半, 為了讓他能順利適應即將到來的幼稚園生活, 我有意識地拉著他到社區裡參與小夥伴的活動。 可是, 比起和小夥伴一起玩, 兒子似乎更願意抱著玩具一個人玩兒, 或者拉著我帶他去坐公車。

一天到了社區廣場, 幾位熟悉的媽媽很熱情地打招呼並督促自己的孩子來找我兒子玩。 我心裡甚是歡喜, 恨不得讓兒子趕緊參與到小夥伴中間去。 可兒子卻對這一切視而不見, 他一隻手緊緊抱著小火車,

Advertisiment
另一隻手很用力地拉著我的手說:“不找小朋友玩, 不找小朋友玩!”

開始時, 我試圖說服他, 但是, 他的情緒很快變得激烈, 大哭了起來。 此時, 我的心裡升起了一絲焦慮。

作為父母, 有些時候, 很容易被這些情緒裹挾, 繼而對孩子發脾氣。 不過, 此時我還是在頭腦中對自己提了個問題:“這焦慮的背後表達著什麼呢?”

心靈的探索, 有時候就是一個奇妙的過程。 在我向自己提問的一瞬間, 心頭就湧現了一個詞-“面子”。

是的, 我認為兒子今天的表現, 讓我丟了面子, 比如, 我會擔心別人認為我是個不稱職的媽媽, 不經常陪孩子出來玩, 沒有教育好孩子, 我的孩子不夠有禮貌……

覺察的過程像是行路的人, 看到了那塊可能會絆倒你的石頭:你可以選擇繞開,

Advertisiment
當然, 如果你願意, 也可以選擇被它絆倒。 但即便是被絆倒, 與之前你沒有看到這塊“石頭”時已經是截然不同了。

對我來講, 這一刻的覺察, 讓我繞過了“面子”這塊石頭。

每天抽出時間陪兒子出去玩耍的計畫沒有改變, 但是, 我更知道, 這個過程, 要以兒子為本, 而非以我的面子為本。

於是, 接下來好幾天我對兒子表現出來的“小氣”“回避”“拒絕”“不領情”等等表現, 採取了接納的態度。 我主動熱情地與小朋友及家長打招呼, 卻並不要求兒子去做什麼。 我相信, 我的行為對他是一個榜樣。 我也會鼓勵他離小朋友近一些, 再近一些, 但他如果拒絕, 我絕對不強求。

雖然在做這些的過程中, 偶爾“面子”還會冒出來干擾我,

Advertisiment
讓我不好意思, 但是, 我可以立刻覺察到, 並提醒自己, 放下“面子”。 慢慢地, 我也越來越適應了這種狀態。

因為放下了面子, 我就能更冷靜從容地與兒子在一起, 觀察他、感受他。 忽然之間, 我意識到兩歲半的兒子, 此時正在建立“物權意識”, 同其他敏感期一樣, “物權意識”也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 他們通過“我的”“這是我的”“那是你的”來確認自我。

而依戀關係建立好的孩子, 才更能鮮明地分化出各個成長階段的特徵。 如果他們的這一特徵, 得到父母的保護和接納, 孩子會建立起積極健康、充滿力量的自我意識, 否則, 孩子可能會變得壓抑、糾結。

回想前兩天懷抱玩具的兒子, 每遇到迎面而來的小朋友都要繞道而行。 每次有小朋友接近他,

Advertisiment
他就沖人家說:“回家吧, 拜拜!”看到別人的玩具, 自己再喜歡, 也不去觸動, 似乎在說“我不動你的, 你也別動我的”……這一切都是他的“物權意識”到來的表現。 兒子回避小朋友很大程度上是擔心玩具被小朋友搶走。 這一刻, 我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幸虧我及時意識到面子的困擾, 並及時放下了面子, 才能發現並順應孩子保護玩具的需求, 避免擾亂了他自身的成長規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