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繪本教學中的提問策略

學齡前兒童正處於“讀圖”年齡段。 圖畫書對孩子的視覺震撼比知識效果更為直接。 圖畫書對兒童情感, 想像力, 靈敏度以及審美感的啟迪, 正是他們日後成功與快樂生活的源泉, 正是這樣的背景“繪本閱讀”悄悄的進入了我們視線。 繪本閱讀可以與大師對話, 能盡情感受童年的精妙, 分享和陶醉穿越時空跨越文化直抵心靈的溫暖與感動, 讓孩子愛看書、樂看書、會看書。 以前, 我們讓幼兒閱讀時, 都是老師提出問題, 幼兒思考回答, 然後請幼兒講述圖意;或幼兒看圖, 教師邊講述圖意, 邊讓幼兒聽著。 其實,

Advertisiment
這不是幼兒在閱讀, 而是老師在講故事。

陶行知說得好:“發明千千問, 起點在一問。 ”那麼, 如何在繪本閱讀中激發幼兒探究的欲望呢?我想應該從繪本閱讀的提問中著手, 改變繪本閱讀活動中提問教學的現狀, 使提問更具魅力與藝術, 更能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促進幼兒閱讀概念的形成, 引導幼兒主動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 並引導幼兒真正有效地學會生存、學會學習。

自從接觸“繪本教學”以來, 我發現孩子的觀察、語言表達、看圖講述等能力都有了較全面的發展。 教育學家告訴我們:幼兒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 巧設提問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 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把他們從某種抑制狀態中激奮起來, 激發他們想說的欲望。

Advertisiment
繪本教學中的提問策略。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問的設計

提問要講究層次性。 如針對圖畫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提問:第一層次--觀察畫面, 描述畫面;第二層次--理解畫面, 進行畫面外的想像, 引導幼兒發現前後畫面的聯繫;第三層次--不僅對畫面進行詳細連貫描述, 而且注重對其中的因果關係做出判斷與分析。

根據故事特點設計提問。 以故事、人物情節為發展線索的, 可以設計一些推理性提問, 著重培養幼兒通過觀圖畫和認識畫面各種事物的變化與聯繫來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 當出現故事發展的高☆禁☆潮時, 可以設計一些假設性、創造性的提問, 以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Advertisiment
以生活現象為主、圖畫內容之間是平行性的, 可以設計一些綜合性的提問來拓展話題。 當故事中蘊涵著道德評判標準的, 可以在讀完故事後設計一些評價性提問, 以挖掘圖書中的教育價值。

二、提問的組織

有了精心設計的提問還不夠, 關鍵還在於組織閱讀活動的過程中, 教師能否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引導。

提問應面向全體幼兒。 教師應在調動全體幼兒集中注意力後緊接著提出問題, 以便全體幼兒都能認真思考。 應根據幼兒的認知心理特點, 指導幼兒抓住畫面的整體特徵, 讓幼兒從整體上感知、瞭解畫意, 然後再引導幼兒抓住重點特徵仔細地觀察圖畫, 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瞭解圖畫中每件事物之間、每幅圖畫之間的關係以及圖中事物與全圖之間、單幅圖畫與整幅圖畫之間的聯繫。

Advertisiment
此外, 在引導幼兒觀察圖畫的過程中, 要注意激發幼兒的想像, 使其思維活躍起來。

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要由不同發展水準的幼兒來回答。 如, 描述性提問一般採用集體回答或是由發展水準居下的幼兒回答。 當幼兒回答得較為發散時, 老師可以用手勢提示幼兒舉手一個一個地來表達。 分析性的提問一般由發展水準居中的幼兒回答, 綜合、評價性的問題則由發展水準居上的幼兒回答。

對幼兒的回答給予積極引導和總結評價。 教師提問後, 要注意運用恰當的表情“回饋”幼兒的回答, 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Advertisiment
總結評價時, 則應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評價用語的恰當運用:否定時不應全盤否定, 要注意給幼兒以鼓勵;肯定和表揚時則要注意啟發幼兒進一步思考, 調動幼兒往下學習的願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