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繪本裡的育兒經:愛孩子 你真的會嗎?

給予 不是孩子成長的唯一需要

從前, 有一棵大樹和一個男孩兒, 小時候男孩兒經常跑來和大樹一起玩, 他們很快樂。 男孩兒長大了, 男孩說“我需要一些錢”, 於是大樹把自己的蘋果給了孩子。 男孩又長大了些, “我需要一幢房子”, 於是大樹把所有的樹枝都給了孩子。

又過了很長時間, 男孩又回來了, “我需要一條船, 駕著它到遠方去。 ” 於是大樹又把自己的樹幹給了孩子。 又過了很久, 已經變老了的男孩回來了。 “非常抱歉, 孩子, ”大樹說, “我現在只是個老樹墩, 沒有什麼可以給你的了。 ”“我現在需要的實在不多,

Advertisiment
”孩子說, “我只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坐坐, 我太累了”。 於是, 孩子坐下了。

這就是《愛心樹》呈現給我們的故事:大樹不斷地給予, 傾盡所有, 男孩不斷地索要, 滿足後離去, 最後滿身疲憊地歸來。

掩卷而思, 在感動於大樹的無私之餘, 不禁讓人心有戚戚:大樹奉獻了果實, 捐出了軀幹, 真的很快樂嗎?或者, 真的換來了孩子的幸福生活嗎?事實上, 我們讀到的是大樹在孩子成年後的孤寂, 孩子在一生漂泊中的落寞。

樹和孩子的關係, 其實就是一種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裡的愛, 不應該是單方面的付出。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永遠只是單方面的付出, 永遠是用同樣的辦法為孩子付出簡單直白的東西:孩子要錢, 樹就給蘋果;孩子要房子,

Advertisiment
樹就給樹枝;孩子要旅行, 樹就給樹幹……如果父母像大樹一樣無節制地愛孩子, 並不能讓孩子靠近自己, 也不能讓孩子更幸福。 相反, 孩子會把索要當成一種習慣, 變得自私、不懂得感恩, 也會讓他在成長的歷程中變得越來越孤單。 而父母, 當孩子再次需要他們的時候, 他們會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了愛孩子的資本。

溫情陪伴 讓怪獸遠離孩子

冬冬是一個快樂的小男孩, 高高昂起的臉蛋上, 有著一雙格外明亮的大眼睛。 可是, 冬冬去找爸爸, 忙碌的爸爸說:“冬冬, 等一下, 我現在沒空。 ”冬冬去找媽媽, 忙碌的媽媽說:“冬冬, 等一下, 我現在沒空。 ”冬冬只好去找怪獸玩, 怪獸把冬冬吃掉了, 還走進冬冬的家, 在媽媽的背後大吼, 咬了爸爸一口,

Advertisiment
吃了冬冬的晚飯, 看了冬冬喜歡的動畫片和漫畫書, 摔壞了冬冬的玩具, 睡在了冬冬的床上。 冬冬的爸爸媽媽居然一點都沒有察覺, 依舊慈愛地說:“冬冬, 我現在沒空……”

從故事裡回到現實, 在微信公眾號“兒童閱讀指導”裡曾展開過一場《冬冬, 等一下》的共讀與討論。 在討論中, 我們看到了家長們為生活奔波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甚至丟給玩具、漫畫、電視的無奈, 而更多的家長通過這個故事開始反思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和態度, 意識到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 錯過了永遠無法彌補, 也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當父母不理睬孩子、敷衍孩子的時候, 就是強行把自己從孩子的世界中剝離出來, 把孩子推給一種未知的力量。

Advertisiment

故事中怪獸吃掉了冬冬,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 冬冬並沒有真的被吃掉, 而是在父母的疏忽下被外界的某種惡習感染而變成了陌生的小怪獸。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是我在你的身邊, 而你卻看不見我。 ”泰戈爾的詩句讓多少癡男怨女唏噓不已, 但我們真的不希望, 血脈相通的親情也被世俗的忙碌割斷了, 請給孩子更多的溫暖與愛吧, 有了爸爸媽媽的溫情陪伴, 怪獸將遠離我們的孩子!

愛孩子 就讓孩子做自己

春天的早晨, 鴨子在去往池塘的草地上發現一顆蛋, “這一定會是只鴨子, 我要教它游泳”, 然而, 母雞、蒼鷺、夜鶯……都認為這顆蛋是自己遺失的。 它們正啄來啄去, 蛋殼裂了, 一條小鱷魚跑了出來。 大家商量著給小鱷魚起名“強強”,

Advertisiment
並一起養育:小鳥教它唱歌、母雞教它孵蛋、鴨子教它滑水、夜鶯教它唱歌, 這些爸爸媽媽們還試圖教它飛翔……

於是, 我們看到在鱷魚寶寶未出生前, 各位養父母就滿懷期待了, 雖然目標各不相同, 但“像我一樣”是它們共同的心願, 接下來, 我們看到強強很快成了游泳和捕魚高手, 艱難地跟著夜鶯學唱歌, 但再怎麼努力, 也沒學會生蛋和飛翔……

鱷魚不可能跟蜂鳥學會吸花蜜, 不可能跟鴕鳥學會奔跑, 更不可能像信天翁那樣飛翔, 那為什麼不讓它做自己呢?

對於父母來說,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可是, 很多時候, 我們會忘記這些, 忘記每個孩子都是獨特且擁有不同潛質的, 都有權利讓自己的個性得到尊重。 我們總是盡自己可能把我們認為的所有好的都給孩子,卻不去關心是否適合。更可怕的是,許多父母都期望孩子的興趣與自己相同,期望孩子循著自己的足跡,去實現自己曾經沒有實現的願望。

所以,愛孩子,就讓他做自己吧!我們不要只看到他的聰慧而忘記了他有獨特的個性;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接受他們的獨特性,把愛化作心甘情願的奉獻與成全,孩子的內心必將更加和煦燦爛。 

我們總是盡自己可能把我們認為的所有好的都給孩子,卻不去關心是否適合。更可怕的是,許多父母都期望孩子的興趣與自己相同,期望孩子循著自己的足跡,去實現自己曾經沒有實現的願望。

所以,愛孩子,就讓他做自己吧!我們不要只看到他的聰慧而忘記了他有獨特的個性;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接受他們的獨特性,把愛化作心甘情願的奉獻與成全,孩子的內心必將更加和煦燦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