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羊水栓塞會危及到母親胎兒生命?

說到“羊水栓塞”, 大多數的人都是一知半解或莫名其妙, 但是這個名詞卻令所有婦產科醫師聞之色變, 甚至不願意去談論它!因為“羊水栓塞”是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且總是出其不意的發生、幾乎無法預防。 這到底是什麼狀況?又該如何儘量避免與搶救呢?

過去, 針對胎兒組織或羊水進入母體的研究很少, 而發生疑似“羊水栓塞”的臨床案例也很罕見, 因此要做一個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是幾乎不可能的。 由於缺乏有效可信的研究資料, 以往我們可能認為“羊水栓塞”主要的導因是由於胎兒的羊水跑到媽媽的血管或體內,

Advertisiment
進一步使得血管或者是肺部換氣的功能受阻, 而引發窒息及休克的現象。

但是, 近幾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發現, 與其說是羊水堵住了媽媽的血管或肺臟, 不如說是羊水或是胎兒身上的組織進到媽媽體內之後引發的一系列免疫反應, 而導致的嚴重過敏休克現象。 所以, 臨床上“羊水栓塞”的症狀與過敏性休克幾乎無異, 例如低血壓、肺水腫、成人呼吸窘迫症、心肺衰竭、發紺、凝血異常、抽筋及支氣管收縮等等(依照發生的比例由高而低排列, 其中低血壓是100%會發生的)。 在媽媽發生上述的症狀同時, 幾乎100%會發生胎兒窘迫現象。 因此, “羊水栓塞”發生時, 不只是影響母親的生命, 同時也會大大地危及胎兒的預後。

Advertisiment

根據1995年美國《婦產科醫學雜誌》的論文指出, 發生“羊水栓塞”之後, 母親的死亡率是61%, 且死亡的時間大多介於發生栓塞後30分鐘至之後的2個月內, 而存活下來的患者也大多受到永久性的神經損害。 至於在發生“羊水栓塞”之後胎兒的死亡率則是21%, 主要是因為搶救的時間提早且較快速地將胎兒娩出(大多在15~40分鐘之間), 然而不幸的是, 存活下來的寶寶卻只有一半在未來的日子裡沒有任何的神經功能損傷。 由以上的資料可知, 當發生“羊水栓塞”時, 大部分的母親與胎兒將不可避免地承受極大的生命損失。

“羊水栓塞”如何避免

既然“羊水栓塞”是一個無情的殺手, 那麼, 有沒有預防的方法?或是可以避免的危險因數呢?

Advertisiment

依據婦產科醫師的觀察及臨床醫學研究都指出, 以目前的科技及對“羊水栓塞”的認識, 並沒有有效的預測方式或預防之道。 然而, 有一些相關因數卻是可以及早提高警覺的, 例如:

懷多胞胎;

產婦年紀較大;

剖腹生產方式;

以器械介入之協助性生產(真空吸引或產鉗);

子癇症(妊娠毒血症);

羊水過多;

前置胎盤;

胎盤剝離;

生產時子宮頸裂傷;

子宮破裂;

胎兒窘迫症等危險因數。

除此之外, 前述加拿大的研究也證實, 以藥物引產的方式會增加“羊水栓塞”的可能性。

那麼, 照此看來, 是不是准媽媽年紀太大就不能生產?或儘量避免剖腹產?或完全不要以真空吸引器及產鉗協助生產?或甚至千萬不要引產?

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 已知的“羊水栓塞”發生的相關因數並不是告訴我們有這些情形發生時就一定會發病,

Advertisiment
而是提醒我們要留心、要謹慎。 在生產時, 許多時候利用器械協助或剖腹產是為確保寶寶可以平安生下的一種方法。 更有許多時候, 為了避免寶寶體重過大或媽媽本身身體的健康因素, 必須以藥物引產的方式來催生。 而且上面所說的因素只有些微增加栓塞的機會, 並不明顯影響每年的發生的案例數, 所以准爸媽們無需過度解讀或驚慌。

爭取搶救時機

“羊水栓塞”的發生都是在出其不意的情形居多, 且往往都在看似一切都沒問題的狀況下突然發作, 因此臨床醫師幾乎無法預防。 若在設備及專業人員較充足的醫院裡發生的話, 則比較能得到及時搶救。

Advertisiment
醫護人員除了快速給予媽媽氧氣及點滴以外, 也會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予以插管及心肺復蘇。 除了搶救媽媽的生命外, 在許多時候也必須以剖腹產的方式, 儘快將寶寶救出。

醫院可信很重要

懷孕原本就是一個高風險的甜蜜負擔, 在過去麻醉技術及手術技巧不發達的年代裡, 孕婦因為懷孕所引起的併發症而死亡的比例相當高, 而新生兒就更不在話下,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國際衛生組織會以懷孕婦女死亡率及新生兒活產率, 作為一個國家的醫療水準指標。

隨著醫療水準的進展, 對於周產期母親及嬰兒的照護有極大的進步, 產科相關的嚴重併發症也極為罕見。 因此, 准爸媽們不要太過憂慮或驚慌, 懷孕時選擇一個可以信任的婦產科醫生及設備完善的產檢醫院,以快快樂樂的心態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即可。

懷孕時選擇一個可以信任的婦產科醫生及設備完善的產檢醫院,以快快樂樂的心態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即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