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學前兒童的入學準備

學齡前兒童如何做好入學準備, 是學前教育中貌似簡單實則重要的一環。 近年來, 美國的兒童教育工作者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結果表明, 兒童在未來學校生活中的成功取決於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綜合因素。 其中包括:健康的體質, 語言能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造性思維, 對周圍世界的基本知識, 對外界環境較成熟的適應能力等。 教育工作者們指出, 幫助學前兒童做入學準備的成年人應當意識到, 影響兒童入學準備的因素有多種。 首先, 學前兒童的能力發展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不是平衡的,

Advertisiment
大多數孩子總有某個方面強于其他孩子。 同時, 入學準備也受到學校辦學思想的影響, 有的學校就是要求學生聽話, 好好從字母學起;有的學校更看重孩子能否與別人友好相處。 所以, 家長應該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點, 並到學校瞭解校長、教師的要求, 與之討論存在分歧的地方。 近年來, 教育工作者在廣泛研究的基礎上, 歸納出了入學準備的幾大要素。

健康的體質

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正處在新生活的起點上, 格外需要科學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安全的環境以及定期的身體檢查, 這將有助於減少以後疾病等影響學習的因素。 事實上, 兒童的健康始自他們的胚胎期, 孕婦應該定期進行檢查, 並保證飲食的營養與充分的休息,

Advertisiment
杜絕煙酒和有害藥物。 孩子出生以後的健康同樣依靠合理的飲食等來維護, 如果學齡兒童保持數量和營養合理的進食, 他們上課的注意力就更能集中。 專家建議的營養飲食包括麵包、穀類食品、水果、蔬菜、肉、禽、魚等以及相關的替代品(雞蛋、豆製品), 牛奶、乳酪、優酪乳等, 應避免過多的脂肪和糖。 除了必須的營養, 學前兒童需要經常鍛煉以促進身體的協調能力, 可通過投擲、跑跳、攀登、隨音樂跳舞等運動鍛煉大肌肉;可通過蠟筆繪圖, 做拼圖遊戲, 學用平頭剪刀和拉鍊等, 增強手的靈活性。 這些技能通常在幼稚園是可以得到訓練的。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某些功能異常或殘疾表現, 應立即帶孩子就醫, 要知道及早發現問題並及時治療往往能避免許多悲劇的發生。
Advertisiment

良好的個性品質

學齡前兒童對於即將開始的學校生活通常感到既興奮又緊張。 的確, 一旦走進校園, 他們面對的是不同於家庭或幼稚園的陌生環境。

學校的常規往往不同於幼稚園, 大多數5歲的孩子入學時還沒有良好的與人交往的能力或較穩定的情緒, 形成這一切需要時間和訓練。 如果他們在幼稚園階段就有機會培養相關的個性品質的話, 對學校生活的適應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教育工作者總結了學前兒童需要培養的個性品質。

自信──孩子自我感覺良好, 相信自己能夠成功。 自信的孩子通常更願意嘗試新事物, 並且在第一次嘗試失敗後再做努力。

獨立──孩子應該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Advertisiment

動力──要培養學習動力, 增強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必須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 使他們能夠從所有的學習機會中獲得樂趣。

毅力──使孩子學會做事善始善終。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夠與他人相處, 學會與人分享快樂和遵守公共秩序。

自我約束──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某些行為如打人是不對的, 他們應該學會區分正確和錯誤的表達憤怒的方式。

關心他人──孩子應該學會關心別人, 理解他人的感受。

教育工作者指出, 在培養學前兒童的這些個性品質時, 家長的作用不容忽視, 甚至超過了幼稚園, 因而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為家長們提出了建議。

1.讓孩子相信自己正在受到關注。 研究表明,

Advertisiment
當孩子得到別人的注意和鼓勵時, 他們會激動、興奮;感受到被愛的孩子可能更自信。

2.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孩子喜歡對所見和所聞進行模仿, 家長尊重他人、與人分享的行為都能影響孩子;要使孩子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3.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學習和學校。 孩子是懷著發現和探索世界的強烈願望來到這個世界的,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保持這方面的好奇心, 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報以熱情, 如當孩子畫了一張畫的時候, 可以鼓勵說:“你畫得很棒!”家長的每一份鼓勵都有助於孩子對自己的勞動產生自豪感, 對學習和學校產生強烈的嚮往。 家長可在去幼稚園或學校的路上, 給孩子講述即將開始的各種有趣的活動, 如手工課、野遊, 還可以熱情地講述孩子將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如讀書、測量、稱重等。

4.創造讓孩子重複的機會。孩子在學習滾爬、發音等過程中需要反復練習。事實表明,孩子們並不會厭倦重複,相反,當他們通過反復練習達到熟練,能夠用以幫助更年幼的孩子時,他們自然會更自信,對學習新東西躍躍欲試。

5.使用適度的紀律加以約束。那些受到家長紀律約束的孩子通常更易與人相處,在學校中比那些家長一味嚴厲或溺愛的孩子表現好。

要做到這點,家長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學會指導孩子的活動,不加以不必要的限制或試圖進行控制。

·要求孩子做什麼的時候最好說出理由,例如,對孩子說“請把玩具車從樓梯上搬走,這樣別人才不會被絆倒”,而不要說“照我說的做”。

·傾聽孩子的話,瞭解他們的感受,看看他們是否需要特別的説明。

·家長生氣的時候,別忘了表現出對孩子的愛和尊重,批評應針對孩子的行為而非孩子本人。例如,對孩子說“我愛你,可你在牆上畫面是不對的,你這麼做讓我生氣”。

·幫助孩子作出選擇,解決問題,可以問4歲的孩子:“我們怎樣做才能不讓凱文推倒你堆的積木?比如這樣……”

·對孩子抱積極鼓勵的態度,對他們做得好的事情予以讚揚。微笑和鼓勵永遠比粗暴的懲罰更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

6.讓孩子自己動手。毫無疑問,小孩子需要家長的格外照看,但他們更需要學會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這樣才能形成獨立的生活能力,培養自信。讓孩子自己動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要事事替他們作決定,而要引導他們自己進行選擇。

7.鼓勵孩子與他人相處。學前兒童需要接觸社會,開始瞭解他人的觀點。事實證明,小孩子上學前如能常和家庭外的成人和兒童接觸,上學後更容易和老師、同學相處。

良好的語言和認知能力

學前兒童在幼稚園階段就要參加多種活動,這些活動要求他們使用語言並解決問題。語言能力較差往往對他們入學後產生不良影響。

家長可採取多種方法幫助孩子學會交流,瞭解世界,以促進日後學校學習的良性迴圈。家長應做到以下幾點。

為孩子提供遊戲的機會。孩子們發現世界,發展創造力和積累生活知識等方面的能力大都通過遊戲。如,當孩子堆積木時,就形成了幾何圖形、物體造型、平衡等概念;和他人一起遊戲,則有助於孩子懂得怎樣協商合作。

多和孩子交流。孩子們有著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隨著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家長要鼓勵他們說話。家長應耐心地聽孩子說話,以瞭解其心理活動,發現孩子的所知和不知,明白孩子是怎麼想的和怎麼學的,並且讓孩子感到家長對其感受和思想的重視。家長還要主動與孩子說話,詳細地講解一些日常活動如吃飯、洗澡的過程。

學會與孩子交流之中的問與答。家長面對孩子不應該只是說“是”或“不是”。提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比較和識別事物。家長回答孩子的問題則要儘量周全,可能的話,應鼓勵孩子試著回答自己的問題。如果家長不知道答案,就要對孩子坦言,然後和孩子一起嘗試找出答案。

每天為孩子大聲朗讀。為孩子朗讀可以從孩子出生時起,並在整個學前階段持續不斷。雖然孩子在開始時可能聽不懂這些故事或詩歌,但是孩子可在聽的過程中知悉家長的聲音,和家長產生親近感。此外,孩子的身邊經常有些閱讀材料,可使其對語言和閱讀的興趣較快增長。

控制孩子看電視。電視是孩子身邊僅次於家長的最具影響力的老師。好的電視節目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促進學習,壞的節目或過長時間觀看則適得其反,甚至有害健康。

客觀評價孩子的能力和興趣。一方面,家長要為孩子確定高標準,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另一方面,孩子的壓力過大,總被要求做一些不感興趣或力所不及的事,就會感到難過和沮喪。家長不要盲目指責孩子“笨”、“傻”,那樣會極大地挫傷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影響他在學校中的表現。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家長則要予以表揚。

多為孩子提供接觸外界的機會。孩子的多樣化經歷將有助於他們瞭解這個世界。無論家居何處,周圍環境都蘊含著新的體驗。可帶孩子到周圍散步,坐公共汽車,參觀博物館、圖書館、動物園等公共場所。還可依孩子的興趣,讓他欣賞和學習音樂、舞蹈、繪畫。

還可以熱情地講述孩子將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如讀書、測量、稱重等。

4.創造讓孩子重複的機會。孩子在學習滾爬、發音等過程中需要反復練習。事實表明,孩子們並不會厭倦重複,相反,當他們通過反復練習達到熟練,能夠用以幫助更年幼的孩子時,他們自然會更自信,對學習新東西躍躍欲試。

5.使用適度的紀律加以約束。那些受到家長紀律約束的孩子通常更易與人相處,在學校中比那些家長一味嚴厲或溺愛的孩子表現好。

要做到這點,家長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學會指導孩子的活動,不加以不必要的限制或試圖進行控制。

·要求孩子做什麼的時候最好說出理由,例如,對孩子說“請把玩具車從樓梯上搬走,這樣別人才不會被絆倒”,而不要說“照我說的做”。

·傾聽孩子的話,瞭解他們的感受,看看他們是否需要特別的説明。

·家長生氣的時候,別忘了表現出對孩子的愛和尊重,批評應針對孩子的行為而非孩子本人。例如,對孩子說“我愛你,可你在牆上畫面是不對的,你這麼做讓我生氣”。

·幫助孩子作出選擇,解決問題,可以問4歲的孩子:“我們怎樣做才能不讓凱文推倒你堆的積木?比如這樣……”

·對孩子抱積極鼓勵的態度,對他們做得好的事情予以讚揚。微笑和鼓勵永遠比粗暴的懲罰更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

6.讓孩子自己動手。毫無疑問,小孩子需要家長的格外照看,但他們更需要學會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這樣才能形成獨立的生活能力,培養自信。讓孩子自己動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要事事替他們作決定,而要引導他們自己進行選擇。

7.鼓勵孩子與他人相處。學前兒童需要接觸社會,開始瞭解他人的觀點。事實證明,小孩子上學前如能常和家庭外的成人和兒童接觸,上學後更容易和老師、同學相處。

良好的語言和認知能力

學前兒童在幼稚園階段就要參加多種活動,這些活動要求他們使用語言並解決問題。語言能力較差往往對他們入學後產生不良影響。

家長可採取多種方法幫助孩子學會交流,瞭解世界,以促進日後學校學習的良性迴圈。家長應做到以下幾點。

為孩子提供遊戲的機會。孩子們發現世界,發展創造力和積累生活知識等方面的能力大都通過遊戲。如,當孩子堆積木時,就形成了幾何圖形、物體造型、平衡等概念;和他人一起遊戲,則有助於孩子懂得怎樣協商合作。

多和孩子交流。孩子們有著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隨著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家長要鼓勵他們說話。家長應耐心地聽孩子說話,以瞭解其心理活動,發現孩子的所知和不知,明白孩子是怎麼想的和怎麼學的,並且讓孩子感到家長對其感受和思想的重視。家長還要主動與孩子說話,詳細地講解一些日常活動如吃飯、洗澡的過程。

學會與孩子交流之中的問與答。家長面對孩子不應該只是說“是”或“不是”。提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比較和識別事物。家長回答孩子的問題則要儘量周全,可能的話,應鼓勵孩子試著回答自己的問題。如果家長不知道答案,就要對孩子坦言,然後和孩子一起嘗試找出答案。

每天為孩子大聲朗讀。為孩子朗讀可以從孩子出生時起,並在整個學前階段持續不斷。雖然孩子在開始時可能聽不懂這些故事或詩歌,但是孩子可在聽的過程中知悉家長的聲音,和家長產生親近感。此外,孩子的身邊經常有些閱讀材料,可使其對語言和閱讀的興趣較快增長。

控制孩子看電視。電視是孩子身邊僅次於家長的最具影響力的老師。好的電視節目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促進學習,壞的節目或過長時間觀看則適得其反,甚至有害健康。

客觀評價孩子的能力和興趣。一方面,家長要為孩子確定高標準,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另一方面,孩子的壓力過大,總被要求做一些不感興趣或力所不及的事,就會感到難過和沮喪。家長不要盲目指責孩子“笨”、“傻”,那樣會極大地挫傷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影響他在學校中的表現。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家長則要予以表揚。

多為孩子提供接觸外界的機會。孩子的多樣化經歷將有助於他們瞭解這個世界。無論家居何處,周圍環境都蘊含著新的體驗。可帶孩子到周圍散步,坐公共汽車,參觀博物館、圖書館、動物園等公共場所。還可依孩子的興趣,讓他欣賞和學習音樂、舞蹈、繪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