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學的頭幾天, 幼稚園門前便成為孩童傷心落淚的地方。 哭聲、叫喊聲中傳遞著一個強有力的資訊:媽媽, 不要走!不要離開我!其中, 數亞裔的孩子最能哭, 有的能從早上一直哭到下午;有的轉為看到其他小朋友哭而受到“感染”, 也一發不可收拾。 幼稚園成了“哭兒園”, 情形真有點可怕。
有一個日本男童, 來美國沒幾天, 一句英語也不會說, 但哭起來可絲毫不受影響, 用聲嘶力竭來形容也一點不為過。 我的日文水準僅限於“坐好”“再見”幾句, 所以他嘰哩咕嚕地哭訴, 我也只有一邊嗚哩哇啦地亂答, 一邊做著各種比劃。
Advertisiment
與亞裔孩子相比, 白人家庭較少有這種不愉快的經歷。 他們一向注意在新環境中對孩子心理的調整, 讓孩子儘快適應。 比如在選擇幼稚園時, 父母甚至祖父母會與孩子一起來參觀。 參觀時, 大人們會讓孩子在幼稚園裡玩上半天, 自己則在一旁留心觀察, 看看孩子對這裡是否真正喜歡。 在父母的陪伴下, 孩子感到安全了,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看來在結束孩子的“傷別離”、迅速適應幼稚園的新環境方面, 西方父母是有不少經驗的, 我們不妨參與一下:比如對一些適應能力較差的孩童, 父母可提早一些時間送孩子到幼稚園, 陪孩子玩上一段時間再離開;比如把與父母合照的相片貼在孩子的抽屜外, 讓孩子在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能看到, 這會有一定的舒解作用;比如父母可先與孩子、老師一起做些活動, 如砌積木等, 然後大人離開15分鐘到半小時, 再回到孩子身邊, 次數多後, 孩子會感到不那麼害怕, 相信爸爸媽媽會回來接他的;再比如可以給孩子一些他喜歡的東西, 如手絹、毛巾、撲鼻而來柔軟的小貓小狗之類的玩具, 讓他們時時拿在手裡。
Advertisiment
在去幼稚園前, 給孩子放一些有關幼稚園生活的錄影帶也是個辦法, 可以讓他先熟悉一下即將開始的新生活。 有的父母在送孩子上幼稚園時, 會和孩子一起齊齊高唱:“我的媽媽會回來, 會回來……”這首歌就是孩子的一顆“定心丸”。
在臨別前, 父母一定要勇敢地面對孩子那“慘兮兮”的眼神, 道別時要輕鬆愉快, 轉身時要堅決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