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父母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我們眼裡, 在美國生長的孩子總是自由自在、放任不羈的, 難道他們從小就不需要講規矩和尺度嗎?其實不然, 在美國, 父母也會給孩子立規矩, 只是方式和國內有所不同。 本期, 讓我們跟著琳達來看看美國父母是如何給孩子立規矩的吧!

規矩不需要太多

美國一本管教的書中提過, 如果家長一天說20遍以上的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 管教的有效性就沒有了。 界限是必須的, 但是要在自由和限制中達到一種平衡, 只強調那些重要的, 就可以達到目的。 對那些非改不可的原則性問題, 對於這樣的行為就要設定界限或規則,

Advertisiment
監督孩子一定要遵守, 比如不能咬人、打人、丟東西、踩書、撕書、拿別人的東西、公共場合無故大叫等。 而非原則的問題, 最好不要和孩子太計較。 美國家長立規矩的原則是:只要孩子不是故意的, 有破壞性或是帶有情緒的去做某些事情, 這類的小事是可以適當妥協的, 比如冬天裡不穿襪子、沒下雨卻要穿雨鞋、有些飯菜就是不想吃等。 好多情況下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從同理心的角度想就釋然了, 這也是小朋友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如果規矩立得太多, 每條都要求幼兒來遵守, 他們就會有排斥的心理, 所以在可以通融的情況下, 不強迫, 儘量放手讓孩子自己來, 讓幼兒在探索中建立自信。 在不可以通融的情況下就要及時制止,
Advertisiment
捨得讓孩子哭和接受適當的懲罰, 在挫折裡學到規則。

教養原則要一致

美國父母都贊同做規矩的關鍵是要有一致性, 在教養孩子的問題上多一個幫手, 就少了一份阻力。 父母一貫的態度還是很重要的, 絕不能前後矛盾。 如果父母態度一致的話, 孩子會認為本來就應如此。 反之, 雙方執行的不一樣, 等於是向孩子傳遞原來標準是因人而異的資訊。 一旦立了規矩之後要狠心堅持, 只要有一次破例, 就全盤皆輸, 還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比如在街區的遊樂場, 到了回家的時間, 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走, 還要繼續玩。 不管孩子如何哭鬧, 美國爸媽這時會果斷走進車裡等, 或從遠處望著自己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孩子哭了一會兒之後, 看見家長不讓步, 也就不得不妥協了。

立規矩態度要堅定

對於小孩子的哭鬧, 美國心理學家菲爾·麥格勞博士有著不同的解讀, 他的觀點是:孩子天生的工作就是不斷嘗試和發現周圍的環境, 測試自由活動的安全範圍在哪裡, 找到一道讓他們感到安全的圍牆。 我很贊同這種說法, 我想孩子不是不乖, 而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在哪裡, 只要父母的態度是堅持的, 即便小孩子大哭大鬧, 但當看到目的達不到時, 沒了觀眾, 也就不哭了。 這件事讓我領悟到, 大人立規矩時更需要向孩子傳遞一種堅定的態度, 孩子會慢慢地感受到, 慢慢地去認可它。

用“頑皮角落”的方式做規矩

美國父母在教養孩子方面還是很有原則的,

Advertisiment
更多家庭傾向於用naughty corner(頑皮角落)這種方式給孩子做規矩, 它最初來自美國很有名的一檔家庭類節目Super Nanny, 也就是通過讓孩子坐在頑皮角落的方式, 讓他們學會反思。 就時間長短來說, 掌握的原則是1歲1分鐘, 2~3歲的孩子最多不超過3分鐘。 不要小看這種罰坐的方式, 主要目的是讓小孩子冷靜下來, 明白什麼是可為和不可為的界限。

我有一次去朋友南茜家做客, 她給女兒洗完澡後, 女兒就是不肯穿睡褲, 即便給她穿上, 她又會主動脫下來, 剛要哄勸著讓她再次穿上, 沒想到小傢伙聽後滿屋跑, 好不容易才被媽媽捉到, 後來媽媽乾脆把他放到naughty corner, 讓她安靜幾分鐘。 孩子先是覺得有點委屈, 眼淚直打轉。 之後南茜蹲下, 用肯定的語氣和她講道理,

Advertisiment
還指著屋裡的其他人給她看, 言下之意就是:你看大家都是穿著褲子的, 就連爸爸也穿了呢。 南茜知道孩子平時跟爸爸最好, 希望通過這個舉動, 告訴她什麼是該做的, 什麼是不該做的。

當然, 這種懲罰方式也不是萬能的, 小孩子有時候也會重複另人抓狂的行為, 最重要的家長學會在處理過程中如何與孩子溝通, 並找出最好的應對方策略。

拿捏好尺度的Time-Out

美國父母認為, 很多時候小孩子只是在照樣學樣, 並不知道那是不好的行為, 做父母的更需要通過立規矩去為他們建築這麼一道堅固的圍牆, 以便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和生活習慣。 如果幼兒破壞了規矩, 先是警告, 沒用的話, 再實施Time-Out, 就是讓孩子主動地學會暫停, 小孩很多時候的行為是在考驗父母的容忍度,透過暫停的方式讓她知道,底限在哪裡,什麼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繼續下去會有什麼後果。很多家庭認為這種方法很有效,特別是用在二三歲左右的孩子身上效果更好一些,大一點的幼兒, 反倒能培養自我反省的能力。

一次孩子爸叫女兒把玩具撿起來,連叫幾聲她故意不答,最後竟用啞語中“我講不了話”這個手勢來充數,這時有必要Time-Out,讓她明白壞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同時給他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為了緩和她的情緒,她爸陪她一起到房間裡,關上門,讓女兒在房間裡做“冷處理”,爸爸很談定地坐在旁邊,之後跟她平視,看著她的眼睛,和她講清楚為什麼她會被處罰,處罰的是她的行為舉止,而不是她這個人,建立對事不對人的概念。這之中真要拿捏好尺度,不能過度使用,別讓她產生負面的情緒。在女兒知道錯誤了之後,爸爸還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女兒慢慢恢復了平靜。

媽媽有話說

美國父母提倡不動手的管教,這種方式的背後靠的是足夠的行為規範和方式方法。即便是白紙般純真的孩子,也需要知道自己的行為限制在哪裡。具體到如何給孩制定規矩,美國家長善於給孩子時間,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來因勢利導。

小孩很多時候的行為是在考驗父母的容忍度,透過暫停的方式讓她知道,底限在哪裡,什麼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繼續下去會有什麼後果。很多家庭認為這種方法很有效,特別是用在二三歲左右的孩子身上效果更好一些,大一點的幼兒, 反倒能培養自我反省的能力。

一次孩子爸叫女兒把玩具撿起來,連叫幾聲她故意不答,最後竟用啞語中“我講不了話”這個手勢來充數,這時有必要Time-Out,讓她明白壞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同時給他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為了緩和她的情緒,她爸陪她一起到房間裡,關上門,讓女兒在房間裡做“冷處理”,爸爸很談定地坐在旁邊,之後跟她平視,看著她的眼睛,和她講清楚為什麼她會被處罰,處罰的是她的行為舉止,而不是她這個人,建立對事不對人的概念。這之中真要拿捏好尺度,不能過度使用,別讓她產生負面的情緒。在女兒知道錯誤了之後,爸爸還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女兒慢慢恢復了平靜。

媽媽有話說

美國父母提倡不動手的管教,這種方式的背後靠的是足夠的行為規範和方式方法。即便是白紙般純真的孩子,也需要知道自己的行為限制在哪裡。具體到如何給孩制定規矩,美國家長善於給孩子時間,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來因勢利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