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物件是一隻饑餓的小狗, 實驗地點是安裝有兩塊木板的實驗室。
第一天, 木板被設置成按A板可得到肉丸子, 按B板會被電擊。 小狗很偶然地按動了A板, 結果得到了一個肉丸子;又很偶然地按動了B板, 結果被電擊了一下。 多次嘗試之後, 小狗終於知道了只有按A板才可以得到吃的。
第二天, A和B兩塊按板的功能被調換了。 小狗剛開始當然是不斷地按A板, 可是每次都得到了電擊, 它於是嘗試按一下B板, 咦, 居然得到了肉丸子。 多次嘗試之後,
Advertisiment
第三天的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無論按A板還是B板, 都會被電擊, 不再有肉丸子。 小狗在很努力地嘗試了若干次後, 終於學“乖”了, 趴在地上不肯按任何一塊木板。
第四天, 兩塊木板的功能又被調整過了—隨便按哪一塊板都能得到吃的。 但當饑餓的小狗再次進入實驗室後, 實驗者等了又等, 學“乖”了的小狗卻不再作任何嘗試了, 甚至把肉丸子放到它的腳邊, 它都懶得去碰。
這個實驗叫做“習得性無助”。 “無助”指的是小狗什麼都不願意嘗試的狀態, 但這種無助不是天生的, 而是後天習得的。 實驗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你像第三天那樣, 對小狗所做的任何嘗試均報以電擊、而沒有任何肉丸子的話,
Advertisiment
這個道理可以讓我們反省對孩子的教育。 孩子天生就是積極的, 喜歡嘗試的:他一張開眼睛, 就嘗試著到處看;當他能控制自己的動作時, 就開始喜歡到處爬, 到處摸……當然, 因為是“第一次”, 所以就像那只嘗試著的小狗一樣, 出錯很多。 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嘗試成-年-人都報以厲聲呵斥“不准……”或大驚小怪的驚呼“危險!不要……”時, 他就好像被電擊了一樣, 久而久之, 他對自己要做的事情變得不自信了, 因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後大人是不是又該大聲說“不”了。 結果, 他也許會如你所願地變成一個“乖”孩子, 哪兒也不碰, 什麼也不摸, 但卻把“自卑”的種子深深地根植於心中。
Advertisiment
所以,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變得自卑和退縮, 就應該記住:當孩子嘗試的時候, 只要不是極端危險的和損害別人的, 就不要橫加指責或制止, 而應該—
對孩子“試一試”的行為予以鼓勵和幫助
當不會洗碗的孩子總想躍躍欲試時, 別對他說:“不行!你會打爛碗的!”而是給他一個盆, 放上幾隻碗, 讓他洗個夠;當不會掃地的孩子總來搶你的掃把時, 別簡單地拒絕:“去去去!越幫越忙!”而是給他一個小掃把, 讓他掃個夠, 即使他真的把地掃得一團糟, 也不必太計較, 在讚揚了他“真能幹, 會幫媽媽掃地了!”之後, 再悄悄地把髒地收拾乾淨;孩子要吃辣椒, 不用擔心他被辣著, 嘗試一次後他自然會選擇以後還要不要吃;孩子去摸鳳梨,
Advertisiment
在孩子失敗了的時候給予安慰和支持
孩子試著自己煎雞蛋, 卻把大半隻雞蛋掉到了鍋的外面, 對著沮喪的孩子你應該說:“不錯, 第一次煎雞蛋就能把小半隻雞蛋弄進鍋裡了。 ”孩子試著自己折飛機, 卻沒辦法讓飛機飛起來, 你可以建議說:“把頭弄尖一點試試。 ”切忌在孩子失敗的時候諷刺挖苦, 那會熄滅他的探索熱情;也不要在孩子失敗的時候可憐他, 那會使他喪失克服困難的勇氣。
對孩子的嘗試予以進一步的啟發和建議
孩子把玻璃杯摔碎了, 別急著責備他粗心, 而是問問他, 玻璃為什麼這麼容易摔爛?可不可以想些辦法讓玻璃杯不那麼容易摔破呀?孩子看卡通片入迷了,
Advertisiment
如果您的孩子不幸已經很沒有自
信了, 惟一的辦法就是停止對他進行“電擊”—不再動輒對他所做的事情指責、挑毛病, 而是適當多給些“肉丸子”—只要他做就給予鼓勵。 這樣, 孩子當然就會樂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做自己還不會做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