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媽教會我的美食之道

這是一個不愛美食的媽媽教會一個吃貨媽美食之道的故事, 是不是很奇怪, 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媽媽的美食之道

我做菜的水準不好形容。

Advertisiment
總的來說是, 不拋棄不放棄, 勤練手愛創新, 長年為躋身美食界而不懈奮鬥。

要講到我的這個野心, 得從我媽說起。 我媽超級能幹, 但天生對美食沒感覺。 舉例說明, 有一次我做著菜發現沒蒜頭了, 我媽就建議:你用蔥代替一下不就行了。 還有一次也是做著菜中途發現沒生粉了, 我媽又建議:用麵粉代替一下不就行了。

面對我的挑食, 我媽常說的是:“健康才重要, 不好吃也得吃, 你把它們當成吃藥那樣吃下去。 ”我媽還有另一句名言:“要有點毅力, 連吃飯都沒毅力, 有什麼事能幹得成?”聽聽她這些名言, 應該就很能瞭解她的人生觀和美食觀了。

所以,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 事實就是這麼個事實。 老媽教我的美食之道,

Advertisiment
是以反面教材教會我的。 至於美食之道呢, 主要有以下幾條, 都是我的私人秘笈, 人生重要經驗, 智慧的結晶。 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第一個經驗是:好吃不過邊角料。

比如用西瓜皮炒肉片就是一道善用邊角料的菜。 又比如用魚骨頭煮湯。 後者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大馬站菜”,

Advertisiment
據說是某位巨卿顯宦偶經“大馬站”這個地方吃到的:吃剩的魚骨頭在油裡煎得焦黃, 加辣椒大蒜豆腐青菜熬。 它之所以特別好吃, 就因為本來要扔掉的東西, 這麼一來化了腐朽為神奇。 我覺得這種菜的“好吃”, 含有占了便宜的心理快感。

看過一個忘記名字的小說, 裡面講一出色的廚子, 一隻雞能作出一桌豐盛的菜, 雞翅配啥菜就怎麼怎麼著, 雞腿又是怎麼著, 雞胸肉又是怎麼著, 雞內臟又是怎麼著, 雞頭又是怎麼著, 雞脖子又是怎麼著, 雞皮又是怎麼著, 連雞骨頭熬湯都可以怎麼著。 光是看這麼些作法, 就覺得好吃, 覺得特別佔便宜, 特別會過, 特別充分利用, 特別有性價比。

還拿我媽當反面教材。 我媽在吃這方面倒是捨得花錢,

Advertisiment
我媽最討厭那些邊邊角角的材料, 覺得它們不三不四, 沒營養, 不健康。 我們家餐桌, 永遠像開黨代會, 看著華麗, 想著沒趣。 排骨切老大一塊, 永遠是清蒸, 魚也是整條, 也是永恆的清蒸。 我一見那些切得大塊大塊顯得很主流的肉, 就覺得不好吃。

我媽不信這個邪, 她說, 骨頭就是那塊骨頭, 怎麼切還是那塊骨頭, 肉就是那塊肉, 怎麼切都是那塊肉。 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唯物主義者的偏執, 她也從來沒有聽說過“膾不厭細”這種裝逼言論。

Advertisiment

第二個經驗是:有油有醬, 炒啥都香。

人類的文明在發明了香料之後跨一大步, 是茹毛飲血的原始人打死也想不到的事情。 光是把那些香料的名字排列起來, 也會為人類的文明感到驕傲的。

薑, 蔥, 蒜, 醋, 鹽, 糖, 醬油, 豆豉, 辣椒, 花椒, 八角, 茴香, 丁香, 桂皮, 紫蘇, 豆蔻, 孜然……其實我有想, 有這麼多的香料, 作不出好吃的菜都很難的。

但還真有人就能迎難而上了。 那就是我媽。 她曾經聽說清水煮魚頭最健康, 於是她連鹽都不放, 讓我每天吃一個白水煮魚頭, 補腦又健身。——我的媽啊,腥得我大腦都停止發育了。

第三個經驗:膽子再大一點,步子也再大一點。

有人講,菜與菜之間是講究性格搭配的,就跟人一樣,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可我覺得有時候亂點鴛鴦譜,一受刺激,效果反而特別好。

二十年前我剛開始自己燒飯,有次到同事家吃飯,她用番茄燜魚,讓沒見過世面的我很驚豔。如果在我家,凡是番茄參與的菜,我媽永遠會把它整成一種酸甜味道。酸甜味道的魚,想想就害怕。沒想到,魚上桌了,竟然不是酸甜,而是酸辣,真是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啊!這一招,啟蒙了我在美食上貧乏的想像力,我那同事不僅是授我以魚,還授我以漁了。

還有一次也是去同事家吃飯,她父親用荷葉和荷花和青蛙煮了一個湯,那道湯的美味不用說,關健是,這也太能想了吧?這湯簡直就是一個煮熟了的池塘嘛。在座的人都覺得是神來之筆,而同事的父親則笑說,荷花和荷葉都在院子裡摘的,青蛙也不貴,關鍵還是搭配。

所以從此之後我就覺得,只有沒想到,沒有辦不到。在這種瘋狂的亂搞中,我也做出了很多很多的美食,具體就不便複述了。

當然,我也受過不少打擊。由於本人的烹飪水準比較飄忽,發揮不穩定,沒規律可循,自己每次都是帶著抽獎的心情揭開鍋的,所有,有一些時候,把自己做的美食成果拍成照片發在朋友圈,會受到一些質疑,比如有人直接地留言說,幸好只是一張照片。還有人問我,這些菜,我真的能吃得下去嗎?如此云云,相當傷害我的自尊心。

但我堅持認為,做不好菜,也不等於不能發表自己的美食觀。這個道理就相當於,不會寫文章,也不等於不懂欣賞文學。文章寫得不好,照樣可以寫文學評論。我在烹飪界的自我定位,大概就是這麼個定位。

我更進一步地認為,我對於美食,有著一個老光棍對美女的態度,熱情是有的,野心也是有的,努力也是有的,至於結果呢,天空中沒有飛鳥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補腦又健身。——我的媽啊,腥得我大腦都停止發育了。

第三個經驗:膽子再大一點,步子也再大一點。

有人講,菜與菜之間是講究性格搭配的,就跟人一樣,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可我覺得有時候亂點鴛鴦譜,一受刺激,效果反而特別好。

二十年前我剛開始自己燒飯,有次到同事家吃飯,她用番茄燜魚,讓沒見過世面的我很驚豔。如果在我家,凡是番茄參與的菜,我媽永遠會把它整成一種酸甜味道。酸甜味道的魚,想想就害怕。沒想到,魚上桌了,竟然不是酸甜,而是酸辣,真是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啊!這一招,啟蒙了我在美食上貧乏的想像力,我那同事不僅是授我以魚,還授我以漁了。

還有一次也是去同事家吃飯,她父親用荷葉和荷花和青蛙煮了一個湯,那道湯的美味不用說,關健是,這也太能想了吧?這湯簡直就是一個煮熟了的池塘嘛。在座的人都覺得是神來之筆,而同事的父親則笑說,荷花和荷葉都在院子裡摘的,青蛙也不貴,關鍵還是搭配。

所以從此之後我就覺得,只有沒想到,沒有辦不到。在這種瘋狂的亂搞中,我也做出了很多很多的美食,具體就不便複述了。

當然,我也受過不少打擊。由於本人的烹飪水準比較飄忽,發揮不穩定,沒規律可循,自己每次都是帶著抽獎的心情揭開鍋的,所有,有一些時候,把自己做的美食成果拍成照片發在朋友圈,會受到一些質疑,比如有人直接地留言說,幸好只是一張照片。還有人問我,這些菜,我真的能吃得下去嗎?如此云云,相當傷害我的自尊心。

但我堅持認為,做不好菜,也不等於不能發表自己的美食觀。這個道理就相當於,不會寫文章,也不等於不懂欣賞文學。文章寫得不好,照樣可以寫文學評論。我在烹飪界的自我定位,大概就是這麼個定位。

我更進一步地認為,我對於美食,有著一個老光棍對美女的態度,熱情是有的,野心也是有的,努力也是有的,至於結果呢,天空中沒有飛鳥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