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遊戲, 背後都是有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支撐的, 也是我帶著兩個孩子和老人家一起體驗過, 確定真的好才分享出來的。 下面看看老小孩, 小小孩, 怎麼一起玩出好腦力?
在上周寫完稿子後和社群、微博媽媽們聊天發現有幾個大家的共同關心的點, 就是感覺0-1歲的遊戲似乎都很簡單呢, 一點都沒有難度, 1-2歲的遊戲會不會也同樣很簡單, 這樣子的遊戲到底有沒有作用?
最簡單的教育最美麗
我這幾年陪玩的過程中, 有一個很大的感觸是, 科學的陪玩對於很多人來說, 是一個難度很大的活。
Advertisiment
很多時候, 陪玩, 門道不是在玩, 而是在陪。 你如何和孩子在玩的過程中, 在旁邊恰到好處的引導他, 恰到好處的啟發他, 這些是養育中微妙的門道。
一些媽媽們很善於觀察,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快速地看到孩子的微表情, 而且我們是最長時間和孩子一起相處的人, 所以當我們再看這些遊戲的時候, 我們腦海中浮現起來的, 是遊戲的相處細節和分寸, 但是對於其他人來說, 卻不是這樣子的。
陪玩, 需要符合孩子的生長發育的階段特徵。
Advertisiment
「最簡單的教育, 最美麗」, 恰恰是我們慣性思維中認為的尋常和簡單的遊戲, 才是最合適孩子的遊戲。
如果硬是要讓一個正處在咿呀學語的孩子去玩邏輯迷宮的遊戲, 玩法當然是酷炫不已, 但那不是陪玩, 是揠苗助長;但如果因為孩子還在咿呀學語, 就覺得陪著孩子一起瘋叫, 拉著聲音反復說「這是鴨——子」, 不好玩更沒意思, 那其實是錯失了好好啟發孩子的機會。
細節決定品質
在符合孩子發育里程碑的前提下, 我們和孩子相處的細節和分寸,
Advertisiment
其實如果是列遊戲清單, 真的是浩瀚如海洋, 成千上萬, 只要你願意。 但是, 給孩子堆砌遊戲, 並不一定真的能幫助你理清楚這些微妙的差別, 對你孩子下一階段的影響, 只怕是「白費力氣」, 就像孩子的閱讀量的高低和家裡的藏書多少並不直接成因果關係。
對於1-2歲的孩子來說, 他的階段特徵也很明顯。 比如, 伴隨著孩子活動範圍的增大, 他的好奇心也越來越大了, 這時候祖孫遊戲的趣味性也應逐漸增強起來。 再比如, 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已經可以進行比較複雜的認知、社會等遊戲了,
Advertisiment
我舉4個遊戲作為例子來說說。
踩線走
遊戲目的:鍛煉孩子的平衡和秩序技能;強化孩子的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
操作要點:
1、如果孩子剛學會走路, 平衡感和跨出的步伐還不太穩定。 可以試著讓孩子在筆直的線上行走, 有助於孩子腦部的發展。
2、等孩子走得不錯了之後, 再試著畫一條彎彎曲曲的線來走。
3、除了學走路, 也可以學習停下來, 還可以多試著換玩法。
我家哥哥Joshua在1歲的時候, 那時候剛學會走, 我帶他去上了蒙特梭利的早教班。 其中有一個固定的環節, 就是踩線走。 整一年的早教班, 每週一次, 一個小時的課時, 其中有3分鐘是留給踩線走的。
Advertisiment
踩線走其實挺難的, 理論上說, 1歲孩子的大腦發展, 很多已經可以維持身體的平衡, 固定姿勢, 靈活的運用手腳了, 但實際上, 如果你給孩子劃一條線, 或者沿著家裡的磚頭縫之間的線條走, 孩子能堅持的時間其實也沒多久。
玩這個遊戲的時候, 我們還可以加入一些活動手腳的動作, 比如當時老師會引導我們做很多模擬動作, 比如學習小魚S 型遊的姿勢, 手舉高, 倒後退走等等, 這些細節的變化看似隨性和隨機, 但其實是在刺激孩子的智力發展, 會讓孩子的腦神經的發育更加發達。
請你跟我這麼做
遊戲目的:培養孩子的肢體協調性, 開拓孩子的創意和想像能力
實操要點:
1、讓孩子觀察老人走路方式, 然後跟在後面學他走。
2、再請孩子模仿老人進行各種活動的情境:當他喝水的樣子,他掃地的樣子,他吃東西的樣子……
3、等孩子熟悉規則後,讓孩子來做動作,其他人來模仿
哥哥弟弟學會走路的時間不一樣,但是表現都很相似,左右搖晃像只小企鵝,非常可愛。可能全部小孩子都差不多,但就是這麼個走路還不太穩的小不點,卻非常愛學別人走路。
我家爺爺走路愛把手放在背後,他們學著爺爺的樣子把手放在背後,像個小幹部,特別有趣。這便是孩子的模仿能力的發展。學習模仿他人的行為,讓孩子可以好好觀察,並且開始對重現和調整動作產生認同感。
所以別看「請你跟我這麼做」很容易,其實它是一個玩法細節非常豐富的遊戲。等孩子熟悉了基礎的遊戲規則之後,你要記得刺激孩子的玩法創意。
一種是讓孩子來模仿被模仿者最引人注意的特質,比如我家哥哥模仿爺爺手放在背後的姿勢,延伸開就是模仿老人進行各種活動的情境,喝水、掃地、吃東西等等;另一種是讓孩子自己來設計動作,其他人模仿他。這個時候,你可以放一首音樂,讓孩子來思考和做動作,其實開場很簡單,但是你可能會發現,當你決定這麼做之後,孩子就停不下來了。
「請你跟我這麼做」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學習精細化運動、身體平衡、甚至還啟發孩子和人的社交交流能力,而對於一些不怎麼會陪玩的家人來說,或許還有一個更大的啟發是,把主導權還給了孩子。
味覺冒險
遊戲目的:通過比較物品之間的相似和不同,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豐富孩子的認知架構,整合五感發育
實操要點:
1、請老人準備各種各樣的食物,分邊放在小盤子裡,例如:1/4顆橘子,幾粒小顆粒堅果、一點麵包、一點蔬菜粒等。
2、請孩子仔細觀察區別和質感,並把每一樣食物都仔細品嘗一小口。難度高一點可以讓孩子閉上眼睛,去抓瞎品嘗
3、讓孩子說出食物的味道,如果孩子不太會表達,也可以只用一個字甜、酸、乾等代替。
4、把食物混合在一起,再讓孩子嘗一嘗,感受一下味道有什麼不同,哪一種吃法更好吃。
這幾年都挺流行一個詞叫做「食育」,其實是自然教育的一個範疇,包括從最簡單的認識食物差異、到廚房烹飪、到複雜的餐桌禮儀等等。國內挺多幼稚園和早教機構都有開展這類型的課。但是在我看來,讓孩子學習食育,享受食物帶來的樂趣,還真的不需要特定去上一個食育早教班。
小嬰兒加輔食後,我們就可以慢慢地通過輔食添加,來引導孩子去感知食物搭配和飲食習慣等。而等孩子一歲後,吃的東西越來越多,食物質地和結構越接近成人,日常生活中多和食物相關的遊戲,比如這個味覺遊戲,其實便是一個很重要的很基礎的入門啟蒙。特別對於一些飲食結構比較單一的孩子來說,這個是很好地對於孩子3、4歲挑食的預防遊戲。
對於兩歲之前的孩子來說,他是通過體驗式的學習過程來掌握和豐富自己的認知架構的,說白了,就是要想讓孩子更聰明,讓孩子自己動動手,准沒錯。
小小指揮家
遊戲目的: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建立孩子對音樂的初步認知
實操要點:
1、請老人拿一些小盆子小碗拿出來。
2、使用筷子敲擊這些餐具,示範給孩子看。
3、如果孩子指盤子,老人就敲擊盤子;如果孩子指碗,老人就敲擊碗。如果家裡有幾個大人,可以一起玩,或更好玩。
4、孩子如果自己很感興趣,想要嘗試,不妨讓他自己也來玩一下。
音樂啟蒙怎麼玩?很多家長從胎教就開始關心了,但是可能當你給肚子裡的孩子播放了半年的莫札特之後,會發現孩子出生後似乎也沒有多容易帶啊,還是一樣很難睡覺,夜醒頻繁等等。1歲以上的音樂啟蒙也容易陷入這個誤區。
我在上周的0-1歲的祖孫遊戲中描述的場景,就是我們常見的老人家帶孩子的音樂場景,覺得播放背景音樂就夠了。播放合適孩子狀態的背景音樂,的確是可以培養孩子的情緒和認知能力的,從腦神經科學家的角度來說,孩子對於音訊和音色的分辨和記憶能力天生優於我們,但是僅僅只是播放背景音樂是不夠的。
正因為早期的聽覺刺激是孩子理解能力和語言發展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我們要經常和孩子玩一些音樂遊戲,比如我推薦的這個「小小指揮家」。玩的過程中,要記得注意兩個要點:
跟小孩子玩音樂遊戲,要重視隨機性。可以讓老人把孩子放在膝蓋上,然後跟著兒歌或者童謠的旋律,搖擺晃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著鍋碗瓢盆,敲敲打打,培養節奏感。除了鍋碗瓢盆可以成為樂器,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也能成為樂器。老人還可以和孩子一起以拍手和拍膝的方式配合兒歌歌詞做肢體節奏,讓孩子不斷地體驗長與短、快與慢的節奏。這些隨機組合,別看好像很沒有章法, 卻是能讓孩子體驗音樂的豐富組合性裡,大大增強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跟小孩子玩音樂遊戲,要重視微表情的即興、放鬆和忘形。一個好的鋼琴家在彈奏鋼琴的時候,腦海中所浮現的,一定不會只有技巧和步驟,讓整個旋律動人的,往往是演繹者的內心的豐富程度,這些指尖細微的差別,都會帶來旋律的感染力的高低。投入是必備的心法,但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忘性、即興和放鬆的音樂遊戲,不等於瘋狂的音樂互動。
我也有長輩親戚和我抱怨,為什麼孩子和他不親,很多時候我都只能好委婉地告訴他,「我想孩子是被嚇到了」。當長輩納悶地問著我,祖孫兩好好的玩遊戲,怎麼會嚇到孩子,我還真的挺不好意思去和他解釋的。
我那長輩親戚,在跟孩子音樂互動的時候,其實特別用力,比如敲打鑼鼓的時候發出特別高的、興奮的聲音,然後唱著語速極快的音樂,還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參與進來,不停地拉著孩子的手搖擺,結束的時候還用力地抱著孩子轉圈圈……(瀑布汗)等下一次長輩親戚再邀請孩子玩音樂遊戲的時候,孩子就躲得遠遠的。這些,就是過渡刺激的「後遺症」。
小孩子因為情緒調節能力不夠,對於2歲之前的孩子來說,他更需要安撫式的引導,比如輕柔對話和輕輕晃動等方式。我們要注意和孩子玩的過程中,我們的興奮水準和孩子的興奮水準是一致的,並密切留意孩子會不會被我們的熱情嚇到了,比如出現煩躁、逃避、或者抗拒等狀態。
有時候孩子被嚇到的當下沒有表現,但是過幾天當你想和孩子再玩這個遊戲,發現孩子躲著你了,很多時候都是因為過渡刺激。這個原理適用於我們常見的,為什麼平時孩子和你玩的好好的,突然拒絕和你玩了等等,如果孩子出現這個特徵,不妨多追溯一下看看有沒有給過孩子這樣子的體驗。
看完這2個理論和4個遊戲,大家對1-2歲的祖孫遊戲的玩法,有沒有更高階的理解?說說不會陪玩的人,如何陪玩才是科學的。
0-1歲的孩子,家庭關係是首位,所以基礎是關係,搭建、認知和啟蒙的理解是第一步,但是到了1歲+,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加,我們的陪玩上的心思需要匹配更為複雜的應變和調整,才能夠跟得上孩子瞬息萬變的發展狀況。
同樣都是一個遊戲,每個人玩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個中的差別,恰恰是你怎麼玩,你怎麼陪,你怎麼看。最好的引導,是腦海中有要點有心法,但是現實中還可以看到孩子。孩子在面對你的時候臉上任何一個細微的表情符號,都是他對你的互動的最直觀的回饋。所以跟孩子參與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微表情哦。
2、再請孩子模仿老人進行各種活動的情境:當他喝水的樣子,他掃地的樣子,他吃東西的樣子……
3、等孩子熟悉規則後,讓孩子來做動作,其他人來模仿
哥哥弟弟學會走路的時間不一樣,但是表現都很相似,左右搖晃像只小企鵝,非常可愛。可能全部小孩子都差不多,但就是這麼個走路還不太穩的小不點,卻非常愛學別人走路。
我家爺爺走路愛把手放在背後,他們學著爺爺的樣子把手放在背後,像個小幹部,特別有趣。這便是孩子的模仿能力的發展。學習模仿他人的行為,讓孩子可以好好觀察,並且開始對重現和調整動作產生認同感。
所以別看「請你跟我這麼做」很容易,其實它是一個玩法細節非常豐富的遊戲。等孩子熟悉了基礎的遊戲規則之後,你要記得刺激孩子的玩法創意。
一種是讓孩子來模仿被模仿者最引人注意的特質,比如我家哥哥模仿爺爺手放在背後的姿勢,延伸開就是模仿老人進行各種活動的情境,喝水、掃地、吃東西等等;另一種是讓孩子自己來設計動作,其他人模仿他。這個時候,你可以放一首音樂,讓孩子來思考和做動作,其實開場很簡單,但是你可能會發現,當你決定這麼做之後,孩子就停不下來了。
「請你跟我這麼做」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學習精細化運動、身體平衡、甚至還啟發孩子和人的社交交流能力,而對於一些不怎麼會陪玩的家人來說,或許還有一個更大的啟發是,把主導權還給了孩子。
味覺冒險
遊戲目的:通過比較物品之間的相似和不同,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豐富孩子的認知架構,整合五感發育
實操要點:
1、請老人準備各種各樣的食物,分邊放在小盤子裡,例如:1/4顆橘子,幾粒小顆粒堅果、一點麵包、一點蔬菜粒等。
2、請孩子仔細觀察區別和質感,並把每一樣食物都仔細品嘗一小口。難度高一點可以讓孩子閉上眼睛,去抓瞎品嘗
3、讓孩子說出食物的味道,如果孩子不太會表達,也可以只用一個字甜、酸、乾等代替。
4、把食物混合在一起,再讓孩子嘗一嘗,感受一下味道有什麼不同,哪一種吃法更好吃。
這幾年都挺流行一個詞叫做「食育」,其實是自然教育的一個範疇,包括從最簡單的認識食物差異、到廚房烹飪、到複雜的餐桌禮儀等等。國內挺多幼稚園和早教機構都有開展這類型的課。但是在我看來,讓孩子學習食育,享受食物帶來的樂趣,還真的不需要特定去上一個食育早教班。
小嬰兒加輔食後,我們就可以慢慢地通過輔食添加,來引導孩子去感知食物搭配和飲食習慣等。而等孩子一歲後,吃的東西越來越多,食物質地和結構越接近成人,日常生活中多和食物相關的遊戲,比如這個味覺遊戲,其實便是一個很重要的很基礎的入門啟蒙。特別對於一些飲食結構比較單一的孩子來說,這個是很好地對於孩子3、4歲挑食的預防遊戲。
對於兩歲之前的孩子來說,他是通過體驗式的學習過程來掌握和豐富自己的認知架構的,說白了,就是要想讓孩子更聰明,讓孩子自己動動手,准沒錯。
小小指揮家
遊戲目的: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建立孩子對音樂的初步認知
實操要點:
1、請老人拿一些小盆子小碗拿出來。
2、使用筷子敲擊這些餐具,示範給孩子看。
3、如果孩子指盤子,老人就敲擊盤子;如果孩子指碗,老人就敲擊碗。如果家裡有幾個大人,可以一起玩,或更好玩。
4、孩子如果自己很感興趣,想要嘗試,不妨讓他自己也來玩一下。
音樂啟蒙怎麼玩?很多家長從胎教就開始關心了,但是可能當你給肚子裡的孩子播放了半年的莫札特之後,會發現孩子出生後似乎也沒有多容易帶啊,還是一樣很難睡覺,夜醒頻繁等等。1歲以上的音樂啟蒙也容易陷入這個誤區。
我在上周的0-1歲的祖孫遊戲中描述的場景,就是我們常見的老人家帶孩子的音樂場景,覺得播放背景音樂就夠了。播放合適孩子狀態的背景音樂,的確是可以培養孩子的情緒和認知能力的,從腦神經科學家的角度來說,孩子對於音訊和音色的分辨和記憶能力天生優於我們,但是僅僅只是播放背景音樂是不夠的。
正因為早期的聽覺刺激是孩子理解能力和語言發展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我們要經常和孩子玩一些音樂遊戲,比如我推薦的這個「小小指揮家」。玩的過程中,要記得注意兩個要點:
跟小孩子玩音樂遊戲,要重視隨機性。可以讓老人把孩子放在膝蓋上,然後跟著兒歌或者童謠的旋律,搖擺晃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著鍋碗瓢盆,敲敲打打,培養節奏感。除了鍋碗瓢盆可以成為樂器,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也能成為樂器。老人還可以和孩子一起以拍手和拍膝的方式配合兒歌歌詞做肢體節奏,讓孩子不斷地體驗長與短、快與慢的節奏。這些隨機組合,別看好像很沒有章法, 卻是能讓孩子體驗音樂的豐富組合性裡,大大增強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跟小孩子玩音樂遊戲,要重視微表情的即興、放鬆和忘形。一個好的鋼琴家在彈奏鋼琴的時候,腦海中所浮現的,一定不會只有技巧和步驟,讓整個旋律動人的,往往是演繹者的內心的豐富程度,這些指尖細微的差別,都會帶來旋律的感染力的高低。投入是必備的心法,但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忘性、即興和放鬆的音樂遊戲,不等於瘋狂的音樂互動。
我也有長輩親戚和我抱怨,為什麼孩子和他不親,很多時候我都只能好委婉地告訴他,「我想孩子是被嚇到了」。當長輩納悶地問著我,祖孫兩好好的玩遊戲,怎麼會嚇到孩子,我還真的挺不好意思去和他解釋的。
我那長輩親戚,在跟孩子音樂互動的時候,其實特別用力,比如敲打鑼鼓的時候發出特別高的、興奮的聲音,然後唱著語速極快的音樂,還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參與進來,不停地拉著孩子的手搖擺,結束的時候還用力地抱著孩子轉圈圈……(瀑布汗)等下一次長輩親戚再邀請孩子玩音樂遊戲的時候,孩子就躲得遠遠的。這些,就是過渡刺激的「後遺症」。
小孩子因為情緒調節能力不夠,對於2歲之前的孩子來說,他更需要安撫式的引導,比如輕柔對話和輕輕晃動等方式。我們要注意和孩子玩的過程中,我們的興奮水準和孩子的興奮水準是一致的,並密切留意孩子會不會被我們的熱情嚇到了,比如出現煩躁、逃避、或者抗拒等狀態。
有時候孩子被嚇到的當下沒有表現,但是過幾天當你想和孩子再玩這個遊戲,發現孩子躲著你了,很多時候都是因為過渡刺激。這個原理適用於我們常見的,為什麼平時孩子和你玩的好好的,突然拒絕和你玩了等等,如果孩子出現這個特徵,不妨多追溯一下看看有沒有給過孩子這樣子的體驗。
看完這2個理論和4個遊戲,大家對1-2歲的祖孫遊戲的玩法,有沒有更高階的理解?說說不會陪玩的人,如何陪玩才是科學的。
0-1歲的孩子,家庭關係是首位,所以基礎是關係,搭建、認知和啟蒙的理解是第一步,但是到了1歲+,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加,我們的陪玩上的心思需要匹配更為複雜的應變和調整,才能夠跟得上孩子瞬息萬變的發展狀況。
同樣都是一個遊戲,每個人玩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個中的差別,恰恰是你怎麼玩,你怎麼陪,你怎麼看。最好的引導,是腦海中有要點有心法,但是現實中還可以看到孩子。孩子在面對你的時候臉上任何一個細微的表情符號,都是他對你的互動的最直觀的回饋。所以跟孩子參與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微表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