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長問:“我的孩子在家裡有許多人照顧, 而在幼稚園裡那麼多孩子只有兩三個老師, 在一天的時間裡, 我的孩子的情感、需要等能得到老師多少關注呢?”這種擔心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家長的心理, 下面就這個問題和家長們談談。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在送孩子來園時, 對老師千叮嚀萬囑咐, 當孩子走進教室後, 家長仍然在門口不放心地觀望著。 家長所擔心的是:孩子離開媽媽後如果不舒服怎麼辦?孩子自己穿衣服有困難怎麼辦?孩子受到同伴的欺負怎麼辦?孩子不高興時老師能知道嗎?……這種擔心和牽掛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尚小,
Advertisiment
其實, 家長的這個心願與幼稚園的教育原則是一致的, 《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要“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 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 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 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 敏感地覺察他們的需要,
Advertisiment
雖然老師要面對許多孩子, 但是愛心和職業的敏感性會使老師關注到孩子的需要以及一些異常情況。 比如, 有的老師看到平時活潑好動的幼兒臉發紅、發蔫、不愛動, 就會及時請保健醫生給他量體溫, 看孩子是否在發燒;有的老師看到孩子在戶外活動時總是踮著腳走路, 一檢查, 發現他的鞋底上有一個摁釘;幼兒不小心尿濕了褲子, 當老師要給他換褲子時發現了孩子那難為情的樣子, 便把他帶到臥室, 以避開其他的孩子……
但這是不是說明老師就能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每一個行為呢?當然不是。
Advertisiment
首先, 從孩子走進幼稚園的那一天起, 他們就開始了集體生活, 而集體生活與家庭生活是有很大差異的,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可以使孩子儘快適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 所以家長要盡可能地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平時注意傾聽孩子的意見, 培養孩子勇於克服困難、遇事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第二, 家長要通過多種方式和教師進行溝通, 比如:寫信談談孩子在家的情況以及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體會、困惑;約定一個時間和教師單獨談談孩子的情況;主動參加班上的一些主題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