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 即便是成人也會有較主動與較被動之分, 更何況是小小孩?被動的孩子並不代表「絕對」差勁, 例如:在一個陌生、危險的環境中, 被動的孩子反而比較安全, 主動的孩子可能因為好奇而會去冒一些風險。
家有被動小小孩
每位寶寶的氣質都是與生俱來, 所擁有的天性不同, 加上後天影響, 造就出不同個性。 有些親子間互補作用很融洽, 有些卻總是沒辦法配合對方的腳步, 當急驚風遇上慢郎中, 家長就會在抓狂的邊緣徘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洪梅禎表示,
Advertisiment
主動VS.被動, 孩子是哪一種?
一般而言, 主動性高的孩子樂於接觸與嘗試, 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 生活自理方面不太需要家長煩惱;被動的孩子有些天生注意力、規畫的能力就比較弱, 對於自己等一下要做什麼總是搞不清楚, 因而在大人眼裡被貼上「很懶散、說一下才動一下」等標籤。 對於有些家長反應, 孩子明明睡覺時間快到了, 卻還不收拾準備就寢, 總得講數次以上、一再提醒,
Advertisiment
其實孩子不是故意要違抗父母的指令, 只是需要更多引導, 甫能決定下一步要做什麼, 爸媽可以從一些生活小細節分辨出孩子是否為比較需要協助的個性, 例如:孩子在遊戲中總是等待他人邀請, 或在生活方面經常需要他人協助, 有時候會與其他性格有類似之處, 但被動與內向、害羞又不完全劃上等號, 家長不妨多觀察自己的寶貝, 以便區分。
造就被動行為的背後原因
若孩子受天生氣質影響, 總是表現出興趣缺缺、懶懶散散的樣子, 父母可以發現在遇到任何情況時, 孩子的反應都會差不多, 洪梅禎心理師指出, 除了先天氣質之外, 還有許多因素可能造就孩子在特定情況中的被動表現。
Advertisiment
生理因素
當小朋友遇到要跑跳的活動, 假設他原本的肌肉力量就較弱, 平衡、協調能力也差, 或者對活動不感興趣時, 便會表現出被動的樣子。 由此可見, 孩子的被動表現其實有其背後之原因, 如果知道自己會跑輸或要進行不好玩、不擅長的活動, 自然就得要成人三催四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