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聆聽孩子的聲音(圖)

您或許有過這種不很愉快的體驗:想讓孩子幹什麼, 孩子偏偏不去做, 甚至故意唱“反調”。 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跟孩子叫勁的現象比比皆是。 昔日那個乖巧、聽話、可愛的小小孩兒 , 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 成了小小行動家。 一方面家長為此感到欣慰, 另一方面也為面對這“半大不小”的“小大人”, 如何尋找到一個“教養平衡點”感到苦惱。 面對“長大”的孩子, 常聽到家長發出“哎呀, 盼著孩子長大, 可是長大了就學會氣人了”的抱怨和“孩子沒有小的時候可愛”的感慨!

造成家長與孩子叫勁的原因很多, 成人不能尊重、理解孩子,

Advertisiment
甚至將孩子的年齡特點當做缺點, 是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叫勁的原因之一。 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獨特的特點, 而我們成人由於不瞭解孩子的年齡特點, 也忘記了我們童年時代的所思所想, 不經意間, 往往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和標準去衡量、看待兒童。 而由此, “教育陷入惡性循環:不尊重孩子→孩子情緒不良→有意做出不良行為(進行挑釁或報復)→進一步不尊重孩子(懲罰)→孩子做出更加不良的行為。 ”(見《如何避免與孩子叫勁的尷尬局面》)

其實,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 幼兒會出現逆反心理:兩三歲的孩子學會說不, 四五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 五六歲的孩子會用反問與質問來和我們“理論”……這些表現恰恰說明兒童心理發展達到了比較高的水準,

Advertisiment
有了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決策能力。

孩子思維敏捷, 語言犀利, 不喜歡做的事, 會用富有邏輯性的語言回應、反駁, 家長朋友被自己稱之為“升級版”的孩子堵得啞口無言, 難免起急、冒火, 但您有沒有想到, 這恰恰說明孩子在長大呀!能抓住對方的“把柄”, 機智地反駁, 說明孩子的思維水準、語言水準又上了一個臺階。 更何況我們大人也有許多言行不一致的地方, 有不守承諾的時候, 怎麼能怪孩子們抓住“把柄”還擊呢。 如果我們做家長的都能以這樣的心態或這樣的眼光去看待正在成長中的孩子, 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多一些反思和調整, 或許, 家庭教育中出現的一些衝突與問題會峰迴路轉,

Advertisiment
我們與孩子之間會少一些不必要的頂撞, 而多幾分理解甚至是欣賞。

一位家長曾經氣憤地談及她6歲的女兒如何不聽話。 在報興趣班之前, 父母給孩子講了學鋼琴、學畫畫的好處, 報名那天早晨又一再叮囑孩子, 可是孩子仍然自作主張, 報了其他興趣班。 晚上家長質問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孩子卻不以為然。 於是家長得出結論——女兒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試想, 在給孩子提建議之前, 又有多少家長問過孩子的想法呢?我們在決定孩子的一些事情時, 總認為孩子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不予重視, 替他做決定。 其實, 社會環境在迅速變化並日趨多元化, 孩子有時吸收的資訊比父母更快、更廣。

Advertisiment
父母們有必要試著聽聽“孩子的心聲”, 給孩子機會做他想做的事, 以寬容的心來尊重孩子的想法。

為了避免生活中的瑣事引發親子衝突, 我們給您提供以下的建議。

一是注意把握孩子的年齡特點。 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其理解能力、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應隨之調整。 根據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理論, 1~3歲的孩子正處於自主性建立的階段, 父母應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與獨立, 尤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為主, 這樣才能避免孩子因受挫而懷疑自己的能力。 3~6歲孩子處於樹立進取心階段, 父母可鼓勵孩子多動手動腦, 發揮想像力, 學習新事物, 從旁適時地指導或給予一定的建設性意見。

二是針對孩子不同的氣質類型採取不同的對策。

Advertisiment
有學者根據孩子的特性, 大致將孩子分成3類:輕鬆自在的孩子、麻煩的孩子、慢吞吞的孩子。 父母可以試著瞭解孩子的氣質, 調整自己的教養方法, 不要將自己設定的模式強加在孩子身上。 如, 慢吞吞的孩子遇到新事物、新環境時, 父母就應注意給孩子留出較充裕的時間去適應。 這樣既可避免親子之間發生矛盾, 也不會破壞孩子學

習的興致。

三是針對孩子的性別差異“軟硬兼施”。 男孩兒和女孩兒在行為和言語上存在一定差異。 男孩兒通常具有較明顯的攻擊性, 父母常用強硬的方式阻止;而女孩兒, 父母說一兩句重話, 眼淚就會在眼眶中轉呀轉, 所以父母常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 其實,對男孩兒女孩兒都應採取講道理的方式教育,而且要允許男孩兒哭泣撒嬌,鼓勵女孩兒變得堅強。

四是堅持一貫性原則。環境當中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因素很多。比如,有的父母平時將孩子全托在幼稚園,週末才接回家,往往由此而產生補償心理,縱容孩子的行為,忽視適當的指導。如果週末甚至節假日堅持正常作息,親子就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孩子就不易變得情緒化。

總之,為了孩子健康、和諧地成長,我們成人應該走進童心世界,聆聽孩子的聲音。在成人與孩子之間,提倡一種對話的精神,即成人要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孩子進行自由的交流、心靈的溝通。因為尊重、理解孩子是良好溝通的前提,而良好的溝通是教育的前提!

最後,以一位幼稚園老師的話作為結束:“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什麼。作為教師,要學會放棄,學會等待,而不要和孩子叫勁。”相信老師這段體現了對孩子充分尊重與理解並透著教育智慧的話,會對我們家長朋友有所啟發。

執筆/蘇婧 高維華

其實,對男孩兒女孩兒都應採取講道理的方式教育,而且要允許男孩兒哭泣撒嬌,鼓勵女孩兒變得堅強。

四是堅持一貫性原則。環境當中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因素很多。比如,有的父母平時將孩子全托在幼稚園,週末才接回家,往往由此而產生補償心理,縱容孩子的行為,忽視適當的指導。如果週末甚至節假日堅持正常作息,親子就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孩子就不易變得情緒化。

總之,為了孩子健康、和諧地成長,我們成人應該走進童心世界,聆聽孩子的聲音。在成人與孩子之間,提倡一種對話的精神,即成人要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孩子進行自由的交流、心靈的溝通。因為尊重、理解孩子是良好溝通的前提,而良好的溝通是教育的前提!

最後,以一位幼稚園老師的話作為結束:“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什麼。作為教師,要學會放棄,學會等待,而不要和孩子叫勁。”相信老師這段體現了對孩子充分尊重與理解並透著教育智慧的話,會對我們家長朋友有所啟發。

執筆/蘇婧 高維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