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
我們或許都曾有過類似這樣的經驗或體會:與某人的關係越親密,
就越容易經常與其發生摩擦或矛盾,
相處起來反而要比與其他初次見面的人交往更難。
在一些家庭成員或者情侶之間,
也常會出現這種相互埋怨的情況。
按照常理來看,
似乎應該是交往越深,
就越容易相處,
相瓦之間的關係也就越好,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這種現象其實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心理距離效應”,
即刺蝟法則來解釋。
刺蝟法則最初來源於這樣一個實驗:研究動物心理的比較心理學家為了研究刺蝟在冬天的生活習性,
Advertisiment
把十幾隻刺蝟放到戶外的空地上。
這些刺蝟凍得渾身發抖,
為了取暖,
它們只好緊緊地靠在一起,
但相互靠近後,
又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長刺,
很快就各自分開了。
可天氣實在太冷了,
它們又不得不靠在一起取暖。
然而,
靠在一起時的刺痛感使它們不得不再度分開。
挨得太近,
身上會被彼此的刺刺痛,
離得太遠,
又凍得難受。
它們就這樣反反復複地分了又聚,
聚了又分,
不斷地在受凍與披刺間掙扎。
最後,
刺蝟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
既可以相互取暖,
又不至於被刺傷,
這就是剌蝟法則的最初來源。
由此延伸開來,
我們所說的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Advertisiment
一個你原來非常敬佩或喜歡的人,
與其親密接觸一段時間後,
對方的缺點就會日益顯露出來,
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對他(她)原有的感情,
甚至開始變得討厭起他(她)來了。
夫妻、戀人,
朋友以及師生之間都不例外。
在心理學上,
也曾有人做過類似剌蝟法則這樣的實驗。
在-一個很大的閱覽室中,
當裡面只有一位讀者時,
心理學家便悄然走進去坐在他(她)的旁邊,
以此來測試他(她)的反應。
結果,
絕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心理學家,
而選擇到其他的地方坐下。
還有人非常直接、乾脆、明確地說:“你想幹什麼?”這個實驗一共測試了80個人,
結果都一樣: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
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Advertisiment
這其實就是“心理距離效應”在我們生活中很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