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聽損兒及早矯正,“聽說”不是問題

安南醫院小兒科主任陳震南表示, 新生兒的第一次聽力篩檢如果沒有通過比較沒有關係, 因為第一次篩檢時可能會有羊水阻塞的情形, 導致篩檢不準確。 新生兒聽力篩檢第一次通常是在出生後24到60小時內, 醫療院所會做一次聽力初篩, 這是政府補助的免費篩檢, 爸爸媽媽都要注意;若初篩未通過, 會在出院前再進行複篩, 或是滿月前再做複篩, 如果複篩未通過, 一般會安排在出生後三個月前再做一次追蹤檢查, 確認是否有問題。

如果像讀者Wonda所說, 檢查了兩三次都沒有通過, 也要看篩檢結果的強度問題,

Advertisiment
陳震南表示, 因為新生兒的聽力篩檢是用分貝來區分輕、中、重度, 這項檢查主要是在語言相交區, 因為聽力要在一定範圍的分貝內, 人類才能聽得清楚並好好地學習語言, 所以檢測結果有沒有通過與否, 也要看新生兒聽力篩檢結果是在那個部份出了問題。

新生兒聽力篩檢的時候第一次通常不用鎮靜劑, 這是屬於「快篩」的檢查, 但是若快篩檢查沒有通過, 要更進一步確定孩子的聽力哪裡出問題, 就必須要從腦幹的部位進行精準的檢測, 此時就需要寶寶們在睡著的情況下進行檢查, 陳震南表示, 媽媽們不要緊張, 就算是使用鎮靜劑, 也會用很安全的鎮靜劑, 不要擔心檢查時寶寶會受影響。

根據統計, 每千名新生兒中,

Advertisiment
就約有一至二個先天性聽力障礙的寶寶, 可能為先天「感覺神經性聽損」及先天「傳導性聽損」, 都需要及早治療, 所以進行聽力篩檢很重要, 陳震南表示, 嬰兒出生時, 周邊的耳蝸雖已發育完整, 但是大腦聽覺中樞是在出生後, 不斷受外界環境的聲音刺激, 才得以發育完成, 寶寶大約從六個月開始就會開始用聽力來學習語言, 所以一定要在這之前開始為有聽力障礙的寶寶爭取及早診斷及治療的機會。

由於申請政府的治療補助有一定的時間流程, 可能會長達幾週到幾個月, 因此陳震南建議要及早檢查並介入治療, 寶寶若經由醫療機構進一步進行完診斷性的檢查或轉介, 確認聽障的診斷種類與嚴重程度,

Advertisiment
依據個別情況, 看是只要配戴助聽器, 或是聽骨沒有發展出來, 必須要進行人工電子耳植入等輔具治療, 所以最好在出生後三個月前確診, 在六個月大以前開始進行矯正治療, 同時也要開始進行聽語療育, 讓寶寶能聽得到, 才能刺激他的語言發展, 寶寶日後就能聽到又能說得更好。

陳震南提醒, 大腦聽覺中樞需要不斷受外界環境的聲音刺激, 讓大腦中原先被設定用於聽力和語言學習的細胞得以順利發育完成, 三歲以後人腦的可塑性逐漸變差, 大腦中聽力和學習語言區的細胞的聽語功能就很難恢復, 所以建議介入治療的時間不能超過一歲, 愈早治療愈好, 爸爸媽媽可不要忽略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