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父母都喜歡聽話的孩子,
很少瞭解聽話孩子的心裡想法,
更不會知道聽話的孩子心理受傷後怎麼辦。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聽話孩子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
解放兒童的時間。
也許,
應該再加上一句,
解放兒童的心理——家長,
當心“乖孩子”的心理損傷。
4歲的張倩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
有一次,
老師讓他們回家後,
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
用彩紙疊三個紙青蛙。
回到家,
張倩不敢和看報紙的爸爸說,
也不敢和正在做飯的媽媽說,
Advertisiment
“你這孩子, 怎麼不聽話?!” 爸爸訓斥她。 張倩哭了:“老師說, 要你們幫我做紙青蛙。 ”聽了張倩的回答, 爸爸愣了一下, 看看牆上的鐘:“現在到哪去買彩紙?明天再說。 ”張倩想爭辯一下, 說鄰居張爺爺家有, 卻沒敢說。 就這樣, 張倩的紙工作業並沒有完成, 最後, 還是媽媽答應, 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稚園向老師解釋, 她才安心地睡了。
沒想到, 第二天媽媽單位臨時安排她出差, 她把張倩送到幼稚園門口, 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時左右, 媽媽在出差的車上, 接到幼稚園老師的電話, 說張倩沒到幼稚園。 媽媽忙給爸爸打電話。 中午, 焦急萬分的媽媽終於接到爸爸電話,
Advertisiment
其實, 張倩媽媽除了歎息, 並沒有深入地尋找孩子這種行為的心理根由。
張倩原本並不是這樣的, 二三歲的時候, 她非常好奇, 也喜歡冒險, 但每當她要淘氣或和大人辯駁時, 媽媽就會罵她, 說她不聽話, 爸爸甚至還打過她兩巴掌。 慢慢地, 在家長的管束下, 孩子變了, 變得越來越乖巧聽話——這也簡單, 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 大人們是喜歡了, 可是, 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沒有主見, 獨立性差, 而且膽小怕事。
這樣“聽話”的孩子,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孩子, 不由令人想到獵鷹。 獵人捕到鷹後, 不給它吃, 不給它喝, 在它反抗時, 就打它的頭, “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氣, 直到最後, 它屈服了, 順從了, 由博擊長空的鷹, 變成了捕兔的獵鷹,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然而, 遺憾的是, 一般家長還是把這樣的孩子當成聽話的好孩子,
Advertisiment
溫情提示
幼兒心理健康標準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事物, 記得快、記得住、記得對。 能就具體直觀的事物進行概括。 肯動腦筋, 想像力豐富, 善於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提出各種問題, 並能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問題。
愛父母, 愛老師, 愛小朋友。 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對人有禮貌, 會用禮貌用語, 有同情心, 適度怕羞。
跌跤或受點輕傷都不哭, 遊戲輸了不胡鬧。 不懼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異的小動物。
不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過分的要求。
Advertisiment
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具體、簡單的評價, 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東西。 服從約束。 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
與大家在一起時比一個人獨處時愉快, 能遵守遊戲規則和順序, 在玩法上服從大家的意見, 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 不故意找別人的麻煩, 肯幫助其他小朋友, 能為小朋友取得成績而高興。
在新環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 不過份的拘束害怕。 不向小朋友、客人要東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去買一些簡單的生活日用品, 能在車輛較多的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獨自行走。
本文介紹了聽話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 以及幼兒心理健康標準。我覺得不少父母忙於生計,關心孩子的穿衣和吃飯,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如果文中的張倩的媽媽關心一下孩子的心理,就不會發生孩子不敢去幼稚園的事情。對孩子,還是細心一點好。 以及幼兒心理健康標準。我覺得不少父母忙於生計,關心孩子的穿衣和吃飯,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如果文中的張倩的媽媽關心一下孩子的心理,就不會發生孩子不敢去幼稚園的事情。對孩子,還是細心一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