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聽過“嬰兒搖晃症候群”嗎?

嬰兒搖晃症候群”是一個越來越付出水面的病症。 兒科專家提醒父母, 在嬰幼兒1-2個月大時, 因頭部發育尚未完整, 加上頸椎無法承受腦部重量, 哄睡過程中劇烈搖晃會讓嬰兒腦內呈現碎豆腐狀, 很有可能出現腦震盪現象甚至是腦內出血, 輕者發生癲病、智力低下、肢體癱瘓, 嚴重者出現腦水腫或腦疝而死亡。 如果眼睛裡的視網膜受到影響, 還可導致弱視或失明。

寶寶哭泣時, 爸爸媽媽總是習慣抱著寶寶搖啊搖, 借此安撫寶寶的情緒, 以止住哭聲。 但是, 年輕的爸媽要注意了, 嬰兒的大腦組織尚未發育完全,

Advertisiment
容易受到外力而晃動, 嚴重者可使腦內組織受到傷害, 所以, 爸爸媽媽必須瞭解這種由於搖晃而引起的危險疾病, 以避免發生難以彌補的遺憾!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症狀表現

案例一:一名26歲的年輕父親, 兒子出生不到3個月。 每次兒子哭鬧時, 他都將孩子往空中拋起再接住, 和孩子玩拋接遊戲, 或緊抓孩子的腋下原地轉圈, 這樣來安撫寶寶。 結果, 孩子尚未發育完全的大腦組織承受不了這樣的激烈搖晃, 引起硬腦膜下腔出血。 經過搶救, 雖然挽留住了孩子的性命, 但是, 孩子卻變成了必須依賴呼吸機維持生命的植物人。

案例二:一名媽媽外出坐車時, 沒有讓才幾個月大的寶寶坐汽車安全座椅, 而是抱在懷裡。 車子行進途中,

Advertisiment
突然一個緊急刹車, 寶寶的腦部受到了巨大的震盪, 就這樣造成了顱內出血。

腦出血的原因

不論大人還是孩子, 腦內組織都如“豆腐”般脆弱, 必須避免受到外力的撞擊, 才能保護大腦組織的安全, 特別是不滿1歲的寶寶, 更需要注意頭部的安全。 因為出生時嬰兒大腦的重量已接近成人的二分之一, 但體重大約只有成人的二十分之一, 並且嬰兒的頸部肌肉群肌力比較弱, 不足以支撐寶寶的頭部。

另外, 嬰兒顱底及內面較平滑, 腦組織固定不是很結實, 受到強大的外力時容易晃動, 大腦表面與頭骨下的靜脈相接的血管也會晃動。 晃動的大腦組織很容易被突然改變的外力“撕裂”, 引發硬腦膜下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等急症,

Advertisiment
眼球玻璃體也會因劇烈搖晃而引起視網膜出血。

搖晃症候群的表現

出血之後, 顱內壓會急速上升, 從而產生一系列症狀, 如食欲不振、嘔吐、嗜睡、抽搐、四肢無力、意識昏迷等神經系統症狀。 這種因人為劇烈搖晃而引發腦出血, 並引起諸多神經系統的症狀, 就是“嬰兒搖晃症候群”。 值得注意的是, 這些受傷害的嬰兒並無明顯外傷, 卻都受過力道大小不一的搖晃或撞擊。

Tips:寶寶頸部要支撐

寶寶的頸部能自行支撐頭部, 約在6個月大時, 在這之前, 只要抱著寶寶, 家長都應以手掌支撐住寶寶的頸部。 若使用背帶, 應選擇適合月齡並要有支撐頸部的功能的背帶, 避免頭部少了支撐力而搖晃。 但現在有的寶寶似乎很早就能自行挺直脖子,

Advertisiment
究竟該如何確定寶寶的頸部真的可自行支撐頭部?一般來說, 當寶寶會翻身後, 就表示頭部的支撐力已足夠。

傷害:可一次或多次造成

由於臨床症狀與受搖晃次數、程度有很大的關係, 一次劇烈的搖晃會造成搖晃症候群, 但即使搖晃動作不劇烈, 若長期反復地施行, 累積數次後, 也容易讓寶寶出現這種症狀。 有搖晃症候群的寶寶, 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煩躁不安, 接著出現抽搐或意識不清等現象。 抽搐也許是偶發或局部抽搐, 但也有可能頻繁發生, 嚴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不論是一次造成或累積數次而成, 通過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 都能看出新舊傷痕的狀況。 送到醫院急救的寶寶,

Advertisiment
有的只有出血狀況, 有的則伴隨其他皮膚外傷, 醫生除了根據精密的儀器檢查外, 還會詳細地詢問病史, 如平日由誰照顧、照顧習慣等。

Tips:家長絕對要避免的危險動作

1、不要以劇烈搖晃的方式安撫寶寶。

2、在空中拋接寶寶。

3、將寶寶拋到床上。

4、抱著寶寶旋轉。

5、讓寶寶坐在大人膝蓋上, 往後用力翻躺。

6、不要過度依賴搖籃, 控制使用的時間與搖晃的程度。

搖晃症的送醫時機

及時:掌握送醫時機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直接傷害是在大腦, 腦細胞受損時所引發的症狀可輕可重。 輕者只是嗜睡, 並沒有其他症狀, 預後情況良好, 嚴重者會昏迷不醒、抽搐不止, 有時即使性命保住了, 卻帶著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 神經系統疾病的預後情況與送醫時機有很密切的關係, 如果發現寶寶出現上述異常狀況,要及時送至大型醫院急救,或許可降低傷害程度。

治療方法:腦出血後當務之急在於儘快降低過高的顱內壓。降低顱內壓的方法很多,視狀況不同,可選擇藥物控制(脫水劑或利尿劑)或手術等方法,除了增加嬰兒存活的幾率,也盡可能將腦出血的後遺症減到最低。

可能引發的後遺症 腦部出血造成腦組織腫脹,進而壓迫腦神經,腦神經受損後是無法回復到原先的狀況的,存活的寶寶多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日後將會出現學習障礙、語言障礙及動作發展遲緩。因此,必須及早開展康復治療,通過合適的訓練學習,讓其他並未受傷的區域神經產生並代償已受傷神經的功能,促使寶寶發揮最大的潛能。另外,提醒家長,受過腦傷的寶寶需要更仔細的照顧,一定避免讓腦部再次受到傷害。

悲劇:多因哭鬧而起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發生,多是父母為了安撫哭鬧不休的寶寶而做出如空中拋接的危險動作,也或者是快速搖晃寶寶的身軀。或者是家長發現這樣和寶寶“玩耍”時,寶寶好像不哭了,所以,下次再哭鬧時,就會有相同的安撫動作但是,醫生提醒,“寶寶好像不哭了”很有可能是在危險動作後覺得不舒服的徵兆。如果還一再重複相同動作,寶寶不舒服的感覺會越來越強烈,當寶寶真的因此不再哭鬧時,或許“災難”就要開始了。

互動:掌握寶寶情緒

面對寶寶哭鬧不休,的確會讓許多父母深感頭痛,尤其是新手父母因照顧經驗不足更容易手足無措。醫生提醒,雖然寶寶的哭聲會令家長心煩意亂,但是必須瞭解到,“哭”是嬰兒對外溝通的語言,他們只能用不同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和要求。父母若能常與寶寶玩遊戲,觀察、瞭解他的喜怒哀樂,並適時給予回應,就能與寶寶建立親密的互動關係。充分掌握寶寶的情緒狀況後,家長才能“見招拆招”,也不致于發生寶寶哭個不停,父母卻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

解碼:寶寶的哭聲代表意義

1、撒嬌 哭的聲音偏高,且哭了很久連一滴眼淚也沒掉,這是撒嬌的哭聲,也是想要媽媽抱抱。

2、尿布濕了 若是聽起來較為刺耳的哭聲,哭音尖銳並夾雜低音,就是寶寶尿布濕了,希望媽媽快幫忙換尿布。

3、饑餓 仔細聽寶寶的哭音,可發現哭音中有“M”的音節,這是寶寶肚子餓了。

4、想睡覺 哭聲聽起來比較低沉,則代表寶寶想睡覺了。

5、生病 如果哭聲持續且反復發作,可能代表寶寶生病了。如果哭聲尖銳異常或聲音由強變弱,就需要爸媽提高警覺嘍!

瞭解寶寶為何會哭

當寶寶哭鬧時,父母可依照下列步驟確認寶寶為何而哭:

1、父母應試著辨別新生兒哭聲代表的意義。

2、先確認是否尿布濕、肚子餓。

3、檢查身上有無起疹子、蚊子咬,或是因溫度太熱,導致不舒服。

4、觀察寶寶的表情、肢體動作,以及量體溫,判斷有無異常。

5、若安撫超過15分鐘仍哭鬧不休,且食欲不好,可能是腸胃炎或其他疾病,應盡速就醫。

耐心:運用不同方式

究竟該如何安撫哭泣的寶寶,除了耐心以對外,父母可幫寶寶按摩,還可以通過身體的親密接觸以緩解寶寶的情緒,避免抱著搖晃且疏忽力道的拿捏而不慎傷害寶寶。父母可拿玩具或外出散步吸引寶寶以轉移注意力,讓寶寶停止哭泣。如果自覺快要失去耐心了,也不要勉強,應該請家中其他有經驗的成員幫忙哄寶寶,給自己鬆口氣的時間,避免因自身情緒失控做出令人遺憾的事情。

如果安撫了很久還無法讓寶寶停止哭泣,這時最好考慮送醫,因為在2~3個月大時,有嬰兒性腸絞痛的問題,5~9個月大則是腸套疊的好發年紀,需要專業的兒科醫師檢查,做綜合性的評估,才能真正解決寶寶的問題。

為了不讓“嬰兒搖晃症候群”的悲劇不斷發生,父母能做的就是小心,在寶寶的頸部可自行挺直前,抱的時候務必以手掌托住其頸部,並且避免做反復在空中拋接等的危險動作,讓寶寶能在安全的環境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小編總結:嬰兒搖晃綜合征是可以避免與預防的。中心因素是增強家長對危險搖晃的認識性。指導年輕父母正確面對嬰兒的啼哭及處理壓力的正確方式。

如果發現寶寶出現上述異常狀況,要及時送至大型醫院急救,或許可降低傷害程度。

治療方法:腦出血後當務之急在於儘快降低過高的顱內壓。降低顱內壓的方法很多,視狀況不同,可選擇藥物控制(脫水劑或利尿劑)或手術等方法,除了增加嬰兒存活的幾率,也盡可能將腦出血的後遺症減到最低。

可能引發的後遺症 腦部出血造成腦組織腫脹,進而壓迫腦神經,腦神經受損後是無法回復到原先的狀況的,存活的寶寶多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日後將會出現學習障礙、語言障礙及動作發展遲緩。因此,必須及早開展康復治療,通過合適的訓練學習,讓其他並未受傷的區域神經產生並代償已受傷神經的功能,促使寶寶發揮最大的潛能。另外,提醒家長,受過腦傷的寶寶需要更仔細的照顧,一定避免讓腦部再次受到傷害。

悲劇:多因哭鬧而起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發生,多是父母為了安撫哭鬧不休的寶寶而做出如空中拋接的危險動作,也或者是快速搖晃寶寶的身軀。或者是家長發現這樣和寶寶“玩耍”時,寶寶好像不哭了,所以,下次再哭鬧時,就會有相同的安撫動作但是,醫生提醒,“寶寶好像不哭了”很有可能是在危險動作後覺得不舒服的徵兆。如果還一再重複相同動作,寶寶不舒服的感覺會越來越強烈,當寶寶真的因此不再哭鬧時,或許“災難”就要開始了。

互動:掌握寶寶情緒

面對寶寶哭鬧不休,的確會讓許多父母深感頭痛,尤其是新手父母因照顧經驗不足更容易手足無措。醫生提醒,雖然寶寶的哭聲會令家長心煩意亂,但是必須瞭解到,“哭”是嬰兒對外溝通的語言,他們只能用不同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和要求。父母若能常與寶寶玩遊戲,觀察、瞭解他的喜怒哀樂,並適時給予回應,就能與寶寶建立親密的互動關係。充分掌握寶寶的情緒狀況後,家長才能“見招拆招”,也不致于發生寶寶哭個不停,父母卻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

解碼:寶寶的哭聲代表意義

1、撒嬌 哭的聲音偏高,且哭了很久連一滴眼淚也沒掉,這是撒嬌的哭聲,也是想要媽媽抱抱。

2、尿布濕了 若是聽起來較為刺耳的哭聲,哭音尖銳並夾雜低音,就是寶寶尿布濕了,希望媽媽快幫忙換尿布。

3、饑餓 仔細聽寶寶的哭音,可發現哭音中有“M”的音節,這是寶寶肚子餓了。

4、想睡覺 哭聲聽起來比較低沉,則代表寶寶想睡覺了。

5、生病 如果哭聲持續且反復發作,可能代表寶寶生病了。如果哭聲尖銳異常或聲音由強變弱,就需要爸媽提高警覺嘍!

瞭解寶寶為何會哭

當寶寶哭鬧時,父母可依照下列步驟確認寶寶為何而哭:

1、父母應試著辨別新生兒哭聲代表的意義。

2、先確認是否尿布濕、肚子餓。

3、檢查身上有無起疹子、蚊子咬,或是因溫度太熱,導致不舒服。

4、觀察寶寶的表情、肢體動作,以及量體溫,判斷有無異常。

5、若安撫超過15分鐘仍哭鬧不休,且食欲不好,可能是腸胃炎或其他疾病,應盡速就醫。

耐心:運用不同方式

究竟該如何安撫哭泣的寶寶,除了耐心以對外,父母可幫寶寶按摩,還可以通過身體的親密接觸以緩解寶寶的情緒,避免抱著搖晃且疏忽力道的拿捏而不慎傷害寶寶。父母可拿玩具或外出散步吸引寶寶以轉移注意力,讓寶寶停止哭泣。如果自覺快要失去耐心了,也不要勉強,應該請家中其他有經驗的成員幫忙哄寶寶,給自己鬆口氣的時間,避免因自身情緒失控做出令人遺憾的事情。

如果安撫了很久還無法讓寶寶停止哭泣,這時最好考慮送醫,因為在2~3個月大時,有嬰兒性腸絞痛的問題,5~9個月大則是腸套疊的好發年紀,需要專業的兒科醫師檢查,做綜合性的評估,才能真正解決寶寶的問題。

為了不讓“嬰兒搖晃症候群”的悲劇不斷發生,父母能做的就是小心,在寶寶的頸部可自行挺直前,抱的時候務必以手掌托住其頸部,並且避免做反復在空中拋接等的危險動作,讓寶寶能在安全的環境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小編總結:嬰兒搖晃綜合征是可以避免與預防的。中心因素是增強家長對危險搖晃的認識性。指導年輕父母正確面對嬰兒的啼哭及處理壓力的正確方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