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肢體語言對幼兒來說比對成年人更重要

在生活中, 肢體語言所表達出的內心世界, 往往比說出的話更為真實。 一個掌握了豐富肢體語言的人, 也一定會是一個擅長交流的強者。 肢體語言對於幼兒來說, 比對於成年人更加重要!而寶寶的第一個肢體語言的引領者, 一定是那個叫做“媽媽”的人。

先讀懂:TA的微表情、微動作

0~3歲的寶寶往往在口語的表達上不夠成熟, 因此小小孩最擅長運用的, 一定是肢體和表情。 高興時, 寶寶會笑, 會手舞足蹈;難過時, 寶寶會哭, 會臉兒憋得通紅;生氣時, 寶寶甚至會拳打腳踢!這類明顯的表情和肢體語言, 每個媽媽都會在第一時間明瞭,

Advertisiment
可謂是為人母的直覺和天性。

可是那些並不明顯的暗示呢?TA的每一個微表情, 每一個微動作, 你都讀懂了嗎?

正因為寶寶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他對周遭世界的理解, 做大人的往往就低估了他表達的能力!其實在寶寶的肢體和表情中, 包含著大量的暗示資訊, 他想要跟你說的話, 他想要對這個世界說的話, 都在他的微表情、微動作裡。

只有放低姿態、仔細觀察, 充分瞭解寶寶這種另類的重要表達和溝通方式, 爸爸媽媽才能有的放矢, 更好地幫助寶寶進行學習和發展。

我現在很快活

雖然每個寶寶都會有差別, 但某些“語言”可是全世界一致的。 比如:他玩弄舌頭、吐泡泡, 吮吸手指, 慢慢地伸展胳膊和踢腿,

Advertisiment
意思就是——我現在很自得其樂哦, 讓我多玩一會兒吧!

媽媽, 我在關注你哦

很多時候, 當媽媽微笑地跟寶寶說話時, 寶寶會盯著媽媽的眼睛, 嘴巴不停地動, 意思是——我真喜歡聽媽媽說話, 我也想學媽媽說話呢!

啊, 我不喜歡你

有時見到某個人, 寶寶會扭轉頭, 儘量躲避, 特別6個月之後更是明顯, 寶寶的意思就是——我不太喜歡你抱我哦, 快把我放下吧!

媽媽, 我愛你

聽到媽媽的聲音從屋子裡傳來, 寶寶就會立刻調轉頭, 隨著媽媽的移動而轉動眼神, 還會露出“討好”的笑容, 這是在說:媽媽, 我愛你, 我需要你, 快看我快看我!相信媽媽看到這個場景, 都會感到溫暖和悸動吧!

我很痛, 我不舒服

如果寶寶出現下面的動作, 那媽媽就需要特別關注了:寶寶的大腳趾後伸,

Advertisiment
甚至腳板僵硬指向地板, 或者腳趾微微的彎曲……這些都是疼痛的暗號。 大腳趾後伸表明有疼痛, 但不是很厲害, 但若腳板僵硬朝向地板的方向, 說明疼痛劇烈;若腳趾只是微微地彎曲, 就說明身體不太舒服了。

我就鬧鬧, 我要抱抱

和身體不適不同的是, 如果寶寶哭鬧不止, 但只要媽媽一抱就會安靜下來, 很可能就是媽媽抱寶寶太多, 讓他養成了時刻需要溫暖懷抱的習慣。

上述這些都是嬰幼兒的肢體語言。 待寶寶再大了一些, 通過模仿學習, 他的表達會更為具象:點頭表示需要或者好;搖頭表示不需要或者不好;揮揮手就是再見;豎起大拇指就是很棒很厲害;拍拍手就是高興;用食指輕點嘴唇就是:噓~安靜……這些行為都是寶寶想要對人說的話,

Advertisiment
也是他在生命初始對於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理解。

再回饋:用愛與耐心提升TA的肢體語言

讀懂了, 知道了, 理解了, 媽媽可不要忘記回饋寶寶, 這才是溝通的關鍵。 有了溝通, 寶寶才能更好地表達。 年幼時與媽媽在肢體語言上互動更多的寶寶, 學說話會更早一些, 語言能力的提升也會發展得很好。

爸爸媽媽對於肢體語言的回饋有些是刻意為之, 有些卻是無意的示範。 猜猜看, 如果學齡前的女兒雙手叉腰地指責她的小夥伴, 那麼這是學誰呢?如果寶寶在沙發上, 蹺著腳, 悠閒地看電視, 卻指揮奶奶幫它拿東西, 這又像誰?正確地引導和發展寶寶的肢體語言, 是父母親永遠的課題。

Advertisiment

如何提升寶寶的肢體語言?下面的方法可以給父母以參考:

有愛有溫暖有鼓勵

寶寶在一個有愛的溫暖家庭裡長大, 這讓他時刻感覺安全舒適。 他會覺得, 不管他做什麼, 父母都會鼓勵和讚美, 能夠更有自信地表達自己。

父母的回應需巧妙

當寶寶表現正面的肢體語言時, 比如說擁抱, 親親等等, 父母一定要及時地投之以桃、曉之以理, 回以愛的擁抱和親吻, 這一點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到。 但如果寶寶出現一些負面的肢體語言, 父母請先反省一下自己或是周遭的環境, 有時要當場指正, 有時卻要用好的肢體語言去替換或表達。

比如寶寶用手指著某個人, 媽媽可以走過去, 手臂向前, 五指全部伸展, 用優雅的動作, 再次問寶寶, 你指的是那位叔叔(阿姨)嗎?相信媽媽這個動作做出,寶寶會馬上吸收到。

再比如寶寶抖腳、咬指甲、頻繁地眨眼睛,這些動作告訴父母“我很焦慮和緊張”,此時萬不要直接指出:“不要抖腳!”這反而會強化這個動作,可以走過去,彎下身子來,輕聲細語,撫觸他,讓他安靜下來,這一連串的行動會有奇效。

多種畫面的汲取

帶著寶寶一起閱讀、觀看各種繪本,看看不同的人,不同的表情、姿勢,也可以多看看各種圖片、精彩的照片,甚至可以帶著寶寶上博物館和畫展。這些都有助於寶寶察言觀色,學習適當的肢體表達。看電視、電腦等電子類產品則不宜過多。

專注的眼神交流

眼神的交流很重要,這可是最重要的肢體語言之一。對媽媽來說,與寶寶的目光接觸是“心靈的交流”。千萬不要忽視這種在“目光對視”中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因為這樣的交流帶給寶寶的影響往往超乎想像,因為簡單的眼神交流就可以使他得到充足的安全感和依戀感。

訣竅在於:目光交流時讓你的臉跟寶寶的臉差不多同樣的高度,降低你自己,平等的交流才能專注地看到,看清楚了,才有愛的回應。

時時刻刻的示範性

伴隨肢體語言跟寶寶交流,寶寶吸收到了,透過肢體語言再把實際溝通的語言學會,這是個漸進的過程。家長的手勢,尤其關愛的眼神、抑揚頓挫的語調,這些都開闢了一個很好的溝通管道,對他社會性的培養大有幫助。

觸覺訓練隨時隨地

從小到大,觸覺訓練是可以隨時做的。比如,對寶寶多愛☆禁☆撫多擁抱;可以對他說,我幫你捏一捏,舒不舒服?這樣覺得怎麼樣?感覺好不好?那現在換你為媽媽服務一下啊。嗯~這個感覺不錯,可以再用力一點喔!

還可以多讓寶寶在地板上爬行、打滾、翻跟頭,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大一些的寶寶還可以進行觸覺球、袋鼠跳、游泳等活動。而這些觸覺訓練,可以一直持續到寶寶12歲!多多的觸覺訓練讓他不會有交流障礙,能更快融入新環境。

你指的是那位叔叔(阿姨)嗎?相信媽媽這個動作做出,寶寶會馬上吸收到。

再比如寶寶抖腳、咬指甲、頻繁地眨眼睛,這些動作告訴父母“我很焦慮和緊張”,此時萬不要直接指出:“不要抖腳!”這反而會強化這個動作,可以走過去,彎下身子來,輕聲細語,撫觸他,讓他安靜下來,這一連串的行動會有奇效。

多種畫面的汲取

帶著寶寶一起閱讀、觀看各種繪本,看看不同的人,不同的表情、姿勢,也可以多看看各種圖片、精彩的照片,甚至可以帶著寶寶上博物館和畫展。這些都有助於寶寶察言觀色,學習適當的肢體表達。看電視、電腦等電子類產品則不宜過多。

專注的眼神交流

眼神的交流很重要,這可是最重要的肢體語言之一。對媽媽來說,與寶寶的目光接觸是“心靈的交流”。千萬不要忽視這種在“目光對視”中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因為這樣的交流帶給寶寶的影響往往超乎想像,因為簡單的眼神交流就可以使他得到充足的安全感和依戀感。

訣竅在於:目光交流時讓你的臉跟寶寶的臉差不多同樣的高度,降低你自己,平等的交流才能專注地看到,看清楚了,才有愛的回應。

時時刻刻的示範性

伴隨肢體語言跟寶寶交流,寶寶吸收到了,透過肢體語言再把實際溝通的語言學會,這是個漸進的過程。家長的手勢,尤其關愛的眼神、抑揚頓挫的語調,這些都開闢了一個很好的溝通管道,對他社會性的培養大有幫助。

觸覺訓練隨時隨地

從小到大,觸覺訓練是可以隨時做的。比如,對寶寶多愛☆禁☆撫多擁抱;可以對他說,我幫你捏一捏,舒不舒服?這樣覺得怎麼樣?感覺好不好?那現在換你為媽媽服務一下啊。嗯~這個感覺不錯,可以再用力一點喔!

還可以多讓寶寶在地板上爬行、打滾、翻跟頭,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大一些的寶寶還可以進行觸覺球、袋鼠跳、游泳等活動。而這些觸覺訓練,可以一直持續到寶寶12歲!多多的觸覺訓練讓他不會有交流障礙,能更快融入新環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