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育兒大忌:不要用錢誘導孩子幹家務

想當年, 孩子做家務是天經地義的事, 從來沒聽說過哪個家長為此付過半毛錢。 一不小心, 聽說國外孩子做家務得到勞務報酬。 於是, 很多家長時髦了一把, 跟孩子簽訂"家務勞動勞務合同":刷碗2元, 掃地2元, 取牛奶1元……活幹完, 驗收合格, 結帳。

他們認為這樣做很有好處:一是調動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積極性;二是用家務勞動報酬代替無償給零花錢, 孩子是通過自己勞動所得, 不會亂花;三是可以使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 增強商品意識。

貌似很有道理, 其實, 錯了。

的確, 勞動可以出賣, 可以換錢, 但家務勞動不在其內,

Advertisiment
家務勞動在家庭倫理道德範疇裡, 是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

再說義務。 凡是義務, 就是無償的奉獻, 絕不是"養兒防老"那一套。 為人父母, 那就有義務出資、出力把子女撫養成人, 不能只管生不管養。 孩子經濟沒獨立, 給孩子零花錢, 這也是應盡的義務。

當然, 孩子也有孩子的義務。 孩子長到一定歲數, 就有了或洗碗或掃地的勞動能力, 那就該做點家務勞動, 這是義務。

本來是無償的義務勞動, 現在要付給報酬, 那就和打電話叫來的鐘點工的勞動沒差別了, 親子關係變成勞資關係了, 情感的紐帶變成了鈔票的紐帶。

現在, 孩子沒錢, 需要錢, 家長有錢, 可以用金錢"支配"子女幹家務勞動。 總有一天, 孩子會自己賺錢, 會有個付得起更高工資的老闆來雇他,

Advertisiment
他就不需要刷碗掃地掙錢了, 那時候誰來幹家務?家長是不是有錢也任性不起來了?

這事甚至不用等孩子長大就能看見。 有個孩子, 過年時親戚朋友給了上萬的壓歲錢。 父母再讓他幹家務, 他才不幹呢。 人家有錢了, 提前任性了。

單單是這種後果, 還是小事。 弄不好, 會出大事。

孩子還沒能力出門賺錢時, 家長承擔孩子衣食住行所需, 這是家長的義務。 如果這時家長不給了, 要孩子通過做家務自己賺, 這就等於家長主動放棄一部分撫養子女的責任。

孩子都是有樣學樣, 既然老爸老媽能放棄撫養的責任, 那將來我也可以放棄贍養老爸老媽的責任。 那時, 老爸老媽找誰說理去?

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

Advertisiment
就是教育。 跟孩子簽訂"家務勞動勞務合同", 那就是無言中淡化了親情, 強化了錢情, 那就是在教育孩子, 有錢能使鬼推磨, 沒錢一切都免談。 家長讓孩子做一件事, 孩子會問"你給多少錢"?給多少錢, 就做多少事;不給錢, 就不做事。 父母有錢, 喊你聲爹媽;父母沒錢了, 形同陌路。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筆下的高老頭不就這樣嗎?他的兩個女兒跟他就是一種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父親有錢時, 就千方百計地討好父親。 等到把父親的錢財榨光了, 就像對待"榨幹了的檸檬"一樣, 無情地把父親丟掉了。

高老頭到死也沒明白, 女兒之所以這樣無情無義, 全是他自己作的, 是他親手把父女關係變成冷冰冰的"金錢關係", 最後的苦酒只能自己飲了。

Advertisiment

真實的情況是:歐美國家並非家家都會把孩子做家務跟錢扯上關係, 就算給錢也是因人因事因具體情況而定, 人與人之間不是赤裸聊的金錢關係, 而是很重視義務和責任的。

家長不要盲聽盲信。 養孩子, 必須要培養孩子的義務意識和責任意識。 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這是給厚重的人生打底色。 如果一個人對家庭都沒有義務意識, 那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不可能給別人帶來幸福, 自己也不可能成為幸福的人。 往大裡說, 一個人連家庭責任意識都沒有, 何談社會責任意識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