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生理特點
在醫學上, 把胎齡超過28周而未滿37周, 出生體重低於2500g的活產新生兒, 稱為早產兒。 早產兒由於在母體內發育時間過短, 出生後組織器官發育不成熟, 功能不全,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弱, 生活能力差, 抵抗力低。 不過媽媽們也不用太擔心, 只要能抓緊2歲前這段寶貴的時間, 科學餵養, 悉心護理, 不足月的寶寶照樣可以健康又聰明。
大多數早產兒需要在醫院治療護理一段時間, 當他們體重達到2公斤, 室溫下體溫、脈搏等都能達到正常範圍, 全奶餵養也能滿足正常生長發育需要時, 他們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Advertisiment
儘量母乳餵養
早產母親的奶中所含各種營養物質和氨基酸較足月兒母乳多, 能充分滿足早產兒的營養需求;而且早產母親的奶更利於早產兒的消化吸收, 還能提高早產兒的免疫能力, 對抗感染有很大作用。 所以媽媽一定要有信心, 相信自己的乳汁最適合餵養寶寶, 盡一切可能讓寶寶吃到母乳。
對不能吸吮或吸吮力弱的寶寶, 媽媽要按時擠奶(至少每三小時擠一次), 然後將擠出來的奶喂給寶寶。
需要注意的是, 由於早產兒吞咽功能不完善, 有時會發生吐奶及呼吸運動不協調現象,
Advertisiment
吃得慢也是早產寶寶進食的一個特徵, 媽媽們一定要耐心。 餵奶的過程中讓寶寶適當停下來休息, 可以減少吐奶的發生。
適宜的護理環境
除了母乳餵養, 適宜的護理環境對於早產寶寶也是至關重要的。 早產寶寶由於存在著某些器官的障礙或缺陷, 不能很好地適應正常的生活環境, 對環境溫度的變化特別敏感, 因此護理中對溫度、濕度的要求就比較高。
日常護理中最佳的環境是, 室內溫度保持24℃~28℃, 室內相對濕度在55%~65%, 並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如果室內溫度達不到,
Advertisiment
正常情況下, 寶寶體溫應保持在36℃~37℃。 媽媽應每天上、下午各為寶寶測量體溫1次, 並做好相關記錄, 當最高體溫與最低體溫相差超過1℃時, 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以保證體溫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