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然(心然3歲11個月又3天), 你正步入人格塑造的第一個危機。
前天傍晚, 媽媽去接你時老師給了一個桔子。 之後在莎莎家, 媽媽見你在吃桔子便說, 你應該掰一半給莎莎分享。 你直搖頭, 把含在嘴裡的最後一口吞下去後說, 我已經掰一半放在桌上了。 可是, 桌上並沒有啊。 是莎莎爺爺拿走了嗎?似乎不太可能, 是莎莎吃了嗎?莎莎說沒有。 這事情就無從證實了。 我們把它作為一個懸案, 一個讓我們警覺的起點。
昨天, 舞蹈課回來途中你告訴我們:“……後來姜老師走開了, 她讓我做小老師, 帶領大家練功……”你的舞蹈水準實在是不配當小老師,
Advertisiment
你回答得愈是肯定, 愈是具體, 我們愈是不安……
午飯後, 有兩張用鐵夾子夾住的發票不知被誰扔在廢紙筐裡。 媽媽以為是我扔的, 我說沒有, 況且我也不可能連夾子一起扔掉呀。 問你, 你說“我沒有扔。 ”媽媽覺得奇怪。 再一次問你時, 你卻說:“是它們自己走到廢紙筐裡去的。 ”媽媽聽了好笑, “發票怎麼會自己走過去呢?”你卻一本正經地做著示範說:“它倒過來, (鐵夾就像兩隻腳)就能走過去了。 ”我們告訴你, 只有童話故事中的鐵夾子才會走路, 你一定要把想像和生活中的事實嚴格地區分開來, 如果你做了, 就說是, 你沒做, 就說沒有做,
Advertisiment
你聽了不吭氣, 但願, 這不吭氣中包含著你的自省。
把想像當成事實, 是許多兒童撒謊的原因, 也是成人對孩子巨大的誤解和危險的縱容。
與成人功利性撒謊不同, 兒童最初的撒謊或者因為好玩, 或者想自我表現, 或者只是想逃避責備, 或者僅僅為了討一個表揚。
你說, 故事中, 那個“放羊的孩子”又有多少惡意呢?他只是好玩、覺得開心, 卻成了千古惡人, 被世世代代的父母當作反面教材。 那放羊的孩子是多麼地無辜啊!
可是, 純潔的孩子一旦品嘗到撒謊可以給自己帶來心裡滿足, 帶來榮譽和表揚, 甚至可以得到獎賞, 那麼, 他們就會不斷地故伎重演, 這種十分危險的心理體驗其實是來自家長對孩子的縱容和輕信。
Advertisiment
制止撒謊並不困難, 困難的是用什麼方法來判斷、拆穿、和糾正。
較好的方法是用“暗示”, 通過講別人的故事, 將孩子撒謊的各種動機和情節放進故事中, 讓孩子通過故事這面鏡子來查看自己的行為, 引發自省, 悄悄地自我糾正。 不到萬萬不得已, 是一定不允許“直接拆穿, 嚴肅批評”的。
但願, 我們永遠不要用“萬萬不得已”的最後的“死招”, 對孩子心靈的傷害太大太大。
糾正孩子的謊言對父母來說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一個充滿憐憫, 同時又必須小心謹慎的過程。 由於方式方法的簡單甚至粗暴, 成人在兒童身上製造的“冤假錯案”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兒童世界的是是非非, 並不象成人想像的那麼簡單。
Advertisiment
然而, 兒童美麗的想像, 只需多走出一步, 就可能構成美麗的謊言。
Advertisiment
用故事來暗示, 是一種有效維護孩子尊嚴, 同時又能促使他們在自省中悄悄改正缺點的最好、最安全的教育方法。
——摘自《孩子早教藍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