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僅僅是類似媽媽那樣的第二個母親, 也不僅僅是用來慰藉孩子的一種稱謂。
爸爸與孩子之間應該有一種比母愛更為生氣勃勃的父愛關係, 他們會有那種心照不宣、充滿幽默和詼諧的情感交流。
在培養孩子體育運動能力、冒險精神和新技能的掌握等方面, 爸爸比媽媽具有更大的優勢。
有爸爸正面影響的孩子, 在環境適應能力、自信心方面都較一般孩子優秀, 智商也較高。
父親節來臨之際, 讓我們走近――
育兒界的3位精英爸爸
嘉賓爸爸:
夏弘禹, 金寶貝國際早教機構創始人, 育有3個女兒, 分別8歲、9歲、19歲。
Advertisiment
美麗邂逅之後, 開始“用心”做父親
一提起父親的角色, 夏弘禹感慨萬分, 稱自己最初是天下最糟糕的父親。 大女兒出生的時候, 他還完全不知道如何做父親, 為了逃避, 他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投注在事業上, 家散了, 女兒歸前妻撫養, 父女關係自然是糟透了。 直到偶然邂逅了“金寶貝”, 步入幼教領域, 他才發現, 原來和孩子相處有那麼多門道!再次做了父親的夏弘禹, 開始“用心”做父親。
給孩子的時間越多越好
夏弘禹每天都要工作10小時左右。 說到“有沒有時間陪孩子?”他笑了:“這不是問題, 只要你願意, 陪孩子的時間總會有的。 ”夏弘禹堅持回家儘量不工作, 如果沒有應酬, 晚飯後的8點到9點就陪孩子。 他強調, 陪孩子可不是讓孩子看動畫片,
Advertisiment
把自己變得更像孩子
每個孩子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如何解決, 夏弘禹有他獨到的辦法――把自己變得更像孩子。
不愛吃飯幾乎是所有孩子的通病。 夏弘禹的二女兒和小女兒3歲左右時也是如此, 總不願意丟下手裡的玩具乖乖吃飯。 夏弘禹就學著孩子玩玩具的模樣, 把花花綠綠的蔬菜一個個插在米飯上, 然後用誇張的語氣喚孩子:“快來看, 你們的飯上長了很多蔬菜, 好好玩的!”聽到有“好玩”的東西, 孩子們不由分說地圍攏到餐桌邊:“真的!好特別呀!”“原來吃飯也那麼好玩!”
讀懂了孩子“愛玩”的心,
Advertisiment
愛就是讓孩子自己動手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 但愛的方式很關鍵。 怕孩子犯錯, 什麼都替孩子做, 那是溺愛;耐心地讓孩子自己動手, 那才是大愛。 夏弘禹就是“大愛”的積極擁護者。
女兒四五歲的時候, 夏弘禹就帶她們去超市, 每人給50元, 讓她們自己買玩具。 剛開始孩子很掙扎地左挑右選, 夏弘禹在一邊耐心等待;慢慢地, 孩子們越來越清楚自己要什麼, 挑選速度大大提高;再後來, 姐妹倆發現50元買不到稱心的玩具, 但是將錢合在一起, 就有100元, 可以買兩人都喜歡的玩具, 一起玩。 瞧, 孩子學會了解決問題, 學會了合作與分享。
如今, 夏弘禹和孩子外出逛街,
Advertisiment
小編看點:
從不懂孩子到懂孩子, 從滿腹育兒理論到滿腦子應對孩子問題的招數, 關鍵需要“用心”。 爸爸們, 越早“用心”, 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就越密切哦!
夏弘禹精彩語錄:
人生因為不完美而一直在進步。
做好爸爸之前先做一個好丈夫。
讓家裡充滿愛, 一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才能懂得愛別人。
嘉賓爸爸:
王懷南, 國內親子育兒網站寶寶樹創始人兼CEO, 育有2個兒子, 分別5歲、10歲。
相信“人類本能就會育兒”
Advertisiment
王懷南一家從大洋彼岸剛回國的時候, 人生地不熟, 5歲的兒子該上哪所幼稚園?怎麼給他找玩伴?去哪找合適的保姆?問號一個接一個。 生活給了王懷南靈感, 自己不正在找創業方向嗎?建個育兒網站多好――新手爸媽可以在那裡學習、交流、分享、記錄……“寶寶樹”就此誕生。
王懷南相信“人類本能就會育兒”, 只是快節奏的生活讓大家失去了思考問題的時間。 如果父母願意花些時間勤思索、多交流, 懂得如何去偽存真, 育兒的本領就會被喚醒。 王懷南的育兒經就是平日裡自己摸索的――
能放書的地方都放書, 孩子自然愛上閱讀
王懷南始終覺得閱讀量的大小會影響孩子今後的發展。 於是, 他在家裡能放書的地方都放滿了書, 書房、客廳、臥室,甚至是衛生間。他的理論是,孩子在哪裡都能遇到書,自然就會對書有好感。這個戰略非常成功。他家老大現在10歲,非常願意看書,一口氣能看三四小時,這種定力不是每個同齡人都有的,而且他的閱讀面很廣,讀的大部分書都是學校沒有的。
每天定時和孩子聊天,孩子不懂的也能聊
王懷南每天八九點回家,晚飯很少在家吃,怎麼和孩子交流呢?每天晚上9點到10點就是他和大兒子的固定聊天時間。“我們的聊天不是天南地北瞎扯,而是有計劃的,每天都有主題,週一談兒子在學校上的課,週二談我公司的新動向,週三談領導力,週四談兒子最喜歡的一本書……”這些主題都是王懷南定的,有些未必適合兒子的年齡,但兒子也不排斥。
這個聊天習慣王懷南已經堅持了三四年,開始只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和爸爸獨處的時間,但一次偶然的經歷,讓他有了意外發現。
一次,王懷南去清華大學參加一個圓桌會議式的講座,講的內容是孩子完全不懂的,但他還是把大兒子帶上了,“讓兒子體驗一下清華的氛圍也好”。講座時間是週六晚上6點到9點。講座結束後,正好是父子倆的聊天時間――
“聽了今天的講座,你發現了什麼?”
“清華的課堂和小學不同。”
“有什麼不一樣?”
“這裡是圍著圈坐的,不是一排排的。大家都在討論,不是老師說,我記筆記。”
“我們3個人,誰講得最好?”
“老爸。”
“哈哈,為什麼?”
“你講話的時候,我周圍的人都在點頭,有時還有笑聲。還有,主持人給你的時間最多。肯定是講得好的人,主持人才會給他更多時間。對了,有個CEO講得不好,他的公司以後肯定會有問題的。”
“為什麼?”
“因為他講了以後,大家都沒反應。”
10歲大的孩子能堅持聽完3小時的講座,已經很了不起了;還能從聽眾的反應來判斷演講者的水準;甚至為CEO的水準有限而擔憂其公司的未來。這樣的觀察力、獨立思考力可不是一蹴而就的,王懷南覺得,或許這些能力的習得就是得益于自己平日常和兒子聊“他聽不懂的話題”。
小編看點:
不要小看孩子,他或許不能從你談的“融資”“上市”裡獲得什麼知識,但是,他會從你的眼神、你的肢體語言、甚至你的氣味中獲得他想得到的資訊。所以,爸爸們,不要把和孩子聊天當負擔,不要拘泥于和孩子聊純孩子的話題,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也可以和孩子分享,或許也會有意外收穫。
王懷南精彩語錄:
育兒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
花時間想,花時間做,父母的本能會帶你走向正確的育兒方向。
嘉賓爸爸:
李智華,“品格第一”教育課程講師,學學創意體驗中心品格研發部主任,育有5個子女,大女兒16歲,二女兒13歲,大兒子10歲,二兒子7歲,小兒子4歲。
因為童軍的信念,他選擇了育兒界
李智華17歲加入童子軍,“隨時準備為社會做一件好事”是每一個童軍的信念,他也不例外。還在讀書時,李智華就經常週末給社區裡的孩子講故事,帶孩子們做志願者,撿垃圾、慰問孤老等等。和孩子接觸多了,自然對教育工作感興趣,畢業後,李智華就開始做兒童教育工作,結婚生子後做得更深入了。
從小培養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
或許是因為童軍出身,李智華特別看重孩子的生存能力培養,包括生活技能。他家的孩子1周歲起就要自己吃飯了;2歲就參與做家務了,可以幫忙擺鞋子;3歲幫忙疊衣服;4歲學會自己洗澡,幫忙收拾餐具;5歲學會自己洗頭,洗餐具、擇菜、洗菜也要幫忙;6歲學會騎自行車;7歲可以用火了,就能學燒飯了。
孩子那麼小,他願意做那麼多事?他真能做那麼多事?
李智華很堅定地回答“可以”。其實孩子很想做事,只要父母鼓勵他,“你又進步了,又長大了”,他就很樂意繼續做下去,這就是所謂的“良性迴圈”。當然父母必須是個好榜樣。李智華家裡從沒請過保姆,所有的家務,他和妻子都帶頭幹。此外,教孩子做家務也有技巧,太枯燥、太難,孩子會失去興趣。以“將餐具擺放回櫥櫃”為例,李智華會先讓孩子在一旁看他擺放,邊放邊解說,然後將擺放好的樣子用相機拍下來,再列印出來,貼在櫥櫃邊上,讓孩子按圖片擺。這樣,家務變成了遊戲,孩子又怎會拒絕?
休閒娛樂中,也能培養抗挫力
如今的孩子大多生活在糖蜜一般的環境裡,往往稍有不如意,就要死要活,沒有一點抗挫力。對此,李智華很嚴肅地說:“父母不讓孩子吃苦,其實是害孩子。抗挫力一定要培養,但不要急於求成,尤其是對學齡前的孩子,可以通過遊戲、活動慢慢培養。”
孩子3~7歲的時候最愛玩捉迷藏。李智華就陪他們玩,還特地加了點小氣氛――在晚上,把屋裡所有的燈都關了,只給找人的孩子一個手電筒。剛開始,孩子怕黑,怕被找到,常常抽泣著央求爸爸陪他們躲在衣櫥裡,李智華只答應躲在他們附近,並不陪同,慢慢地,躲得離他們越來越遠。“要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先得練膽量。”
孩子五六歲的時候,李智華就讓孩子學騎自行車。騎自行車很考驗孩子的判斷力,而且操作的時候必須自己獨立完成,父母最多在前後左右看著,無法上前替他騎。沒掌握好平衡,磕著小石子了,遇到小坑了,都會摔跤。“沒事,這點小問題不會把你打倒,爬起來,再來過,加油!”
李智華一家經常去郊外露營。遇上風和日麗的日子,孩子們玩得歡天喜地。但如果恰巧雷雨交加呢?那就痛苦了,帳篷裡都在滴水,早上起床,冷得不行,孩子們的抱怨聲此起彼伏。“帳篷濕了,沒關係,日子還要過下去,趕緊收拾東西,我們要趕路了。”……當4天的露營結束的時候,李智華再讓孩子回頭想想他們在雨中的“悲慘遭遇”,他們都笑了:“那不算什麼,我們不是也走過來了嗎?”
從生活的點滴激發孩子的創意
說起孩子們哪方面的能力最讓自己自豪,“創意。”李智華脫口而出,“昨天正好是我的生日,孩子們給我辦了一場生日派對,自己主持、自己表演,還專門為我作詞作曲了一首新歌。太棒了!”
創意的培養看似有點虛無縹緲,但是,李智華卻說:“不要低估孩子的學習能力,只要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花點心思,自己多搞點創意,孩子的創意靈感自然就被激發了。”
李智華工作很忙,每週只休息一天。休息的那天一定是他煮飯燒菜。孩子們最愛吃爸爸燒的菜。因為爸爸燒的菜特別令人期待。李智華燒菜有個習慣,打開冰箱,有什麼做什麼――有紅豆和綠豆,那就做紅綠豆湯;只有一塊牛排了,煎塊牛排這麼多人怎麼夠分?切成薄片吧,再加上番茄,一鍋牛肉番茄湯誕生;又是雞蛋,上幾次已經做過炒蛋、蒸蛋了,今天就煎荷包蛋……充滿創意的烹飪,孩子都在一邊看著,學不到十成,學個七八成還是可以的。
小編看點:
捨得捨得,不舍哪有得?捨得7歲讓孩子學燒飯、捨得讓孩子在黑暗裡練膽、捨得讓孩子在露營中經歷風雨……孩子才能擁有生活的基本能力。能力的習得是融會貫通的,學會了生活的基本能力,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會增強!
李智華精彩語錄:
不管你多忙,請留一部分體力給孩子,回家後,履行你做父親的責任。
陪孩子很簡單,買些故事書,把孩子抱在膝蓋上,給他念故事,就行了!可以從每天陪他15分鐘做起。
幼稚園都是女老師,孩子的世界裡缺少陽剛形象,爸爸們,請你們善用自己的優勢,孩子一定特別喜歡你。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王 俊 高明豔
書房、客廳、臥室,甚至是衛生間。他的理論是,孩子在哪裡都能遇到書,自然就會對書有好感。這個戰略非常成功。他家老大現在10歲,非常願意看書,一口氣能看三四小時,這種定力不是每個同齡人都有的,而且他的閱讀面很廣,讀的大部分書都是學校沒有的。每天定時和孩子聊天,孩子不懂的也能聊
王懷南每天八九點回家,晚飯很少在家吃,怎麼和孩子交流呢?每天晚上9點到10點就是他和大兒子的固定聊天時間。“我們的聊天不是天南地北瞎扯,而是有計劃的,每天都有主題,週一談兒子在學校上的課,週二談我公司的新動向,週三談領導力,週四談兒子最喜歡的一本書……”這些主題都是王懷南定的,有些未必適合兒子的年齡,但兒子也不排斥。
這個聊天習慣王懷南已經堅持了三四年,開始只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和爸爸獨處的時間,但一次偶然的經歷,讓他有了意外發現。
一次,王懷南去清華大學參加一個圓桌會議式的講座,講的內容是孩子完全不懂的,但他還是把大兒子帶上了,“讓兒子體驗一下清華的氛圍也好”。講座時間是週六晚上6點到9點。講座結束後,正好是父子倆的聊天時間――
“聽了今天的講座,你發現了什麼?”
“清華的課堂和小學不同。”
“有什麼不一樣?”
“這裡是圍著圈坐的,不是一排排的。大家都在討論,不是老師說,我記筆記。”
“我們3個人,誰講得最好?”
“老爸。”
“哈哈,為什麼?”
“你講話的時候,我周圍的人都在點頭,有時還有笑聲。還有,主持人給你的時間最多。肯定是講得好的人,主持人才會給他更多時間。對了,有個CEO講得不好,他的公司以後肯定會有問題的。”
“為什麼?”
“因為他講了以後,大家都沒反應。”
10歲大的孩子能堅持聽完3小時的講座,已經很了不起了;還能從聽眾的反應來判斷演講者的水準;甚至為CEO的水準有限而擔憂其公司的未來。這樣的觀察力、獨立思考力可不是一蹴而就的,王懷南覺得,或許這些能力的習得就是得益于自己平日常和兒子聊“他聽不懂的話題”。
小編看點:
不要小看孩子,他或許不能從你談的“融資”“上市”裡獲得什麼知識,但是,他會從你的眼神、你的肢體語言、甚至你的氣味中獲得他想得到的資訊。所以,爸爸們,不要把和孩子聊天當負擔,不要拘泥于和孩子聊純孩子的話題,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也可以和孩子分享,或許也會有意外收穫。
王懷南精彩語錄:
育兒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
花時間想,花時間做,父母的本能會帶你走向正確的育兒方向。
嘉賓爸爸:
李智華,“品格第一”教育課程講師,學學創意體驗中心品格研發部主任,育有5個子女,大女兒16歲,二女兒13歲,大兒子10歲,二兒子7歲,小兒子4歲。
因為童軍的信念,他選擇了育兒界
李智華17歲加入童子軍,“隨時準備為社會做一件好事”是每一個童軍的信念,他也不例外。還在讀書時,李智華就經常週末給社區裡的孩子講故事,帶孩子們做志願者,撿垃圾、慰問孤老等等。和孩子接觸多了,自然對教育工作感興趣,畢業後,李智華就開始做兒童教育工作,結婚生子後做得更深入了。
從小培養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
或許是因為童軍出身,李智華特別看重孩子的生存能力培養,包括生活技能。他家的孩子1周歲起就要自己吃飯了;2歲就參與做家務了,可以幫忙擺鞋子;3歲幫忙疊衣服;4歲學會自己洗澡,幫忙收拾餐具;5歲學會自己洗頭,洗餐具、擇菜、洗菜也要幫忙;6歲學會騎自行車;7歲可以用火了,就能學燒飯了。
孩子那麼小,他願意做那麼多事?他真能做那麼多事?
李智華很堅定地回答“可以”。其實孩子很想做事,只要父母鼓勵他,“你又進步了,又長大了”,他就很樂意繼續做下去,這就是所謂的“良性迴圈”。當然父母必須是個好榜樣。李智華家裡從沒請過保姆,所有的家務,他和妻子都帶頭幹。此外,教孩子做家務也有技巧,太枯燥、太難,孩子會失去興趣。以“將餐具擺放回櫥櫃”為例,李智華會先讓孩子在一旁看他擺放,邊放邊解說,然後將擺放好的樣子用相機拍下來,再列印出來,貼在櫥櫃邊上,讓孩子按圖片擺。這樣,家務變成了遊戲,孩子又怎會拒絕?
休閒娛樂中,也能培養抗挫力
如今的孩子大多生活在糖蜜一般的環境裡,往往稍有不如意,就要死要活,沒有一點抗挫力。對此,李智華很嚴肅地說:“父母不讓孩子吃苦,其實是害孩子。抗挫力一定要培養,但不要急於求成,尤其是對學齡前的孩子,可以通過遊戲、活動慢慢培養。”
孩子3~7歲的時候最愛玩捉迷藏。李智華就陪他們玩,還特地加了點小氣氛――在晚上,把屋裡所有的燈都關了,只給找人的孩子一個手電筒。剛開始,孩子怕黑,怕被找到,常常抽泣著央求爸爸陪他們躲在衣櫥裡,李智華只答應躲在他們附近,並不陪同,慢慢地,躲得離他們越來越遠。“要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先得練膽量。”
孩子五六歲的時候,李智華就讓孩子學騎自行車。騎自行車很考驗孩子的判斷力,而且操作的時候必須自己獨立完成,父母最多在前後左右看著,無法上前替他騎。沒掌握好平衡,磕著小石子了,遇到小坑了,都會摔跤。“沒事,這點小問題不會把你打倒,爬起來,再來過,加油!”
李智華一家經常去郊外露營。遇上風和日麗的日子,孩子們玩得歡天喜地。但如果恰巧雷雨交加呢?那就痛苦了,帳篷裡都在滴水,早上起床,冷得不行,孩子們的抱怨聲此起彼伏。“帳篷濕了,沒關係,日子還要過下去,趕緊收拾東西,我們要趕路了。”……當4天的露營結束的時候,李智華再讓孩子回頭想想他們在雨中的“悲慘遭遇”,他們都笑了:“那不算什麼,我們不是也走過來了嗎?”
從生活的點滴激發孩子的創意
說起孩子們哪方面的能力最讓自己自豪,“創意。”李智華脫口而出,“昨天正好是我的生日,孩子們給我辦了一場生日派對,自己主持、自己表演,還專門為我作詞作曲了一首新歌。太棒了!”
創意的培養看似有點虛無縹緲,但是,李智華卻說:“不要低估孩子的學習能力,只要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花點心思,自己多搞點創意,孩子的創意靈感自然就被激發了。”
李智華工作很忙,每週只休息一天。休息的那天一定是他煮飯燒菜。孩子們最愛吃爸爸燒的菜。因為爸爸燒的菜特別令人期待。李智華燒菜有個習慣,打開冰箱,有什麼做什麼――有紅豆和綠豆,那就做紅綠豆湯;只有一塊牛排了,煎塊牛排這麼多人怎麼夠分?切成薄片吧,再加上番茄,一鍋牛肉番茄湯誕生;又是雞蛋,上幾次已經做過炒蛋、蒸蛋了,今天就煎荷包蛋……充滿創意的烹飪,孩子都在一邊看著,學不到十成,學個七八成還是可以的。
小編看點:
捨得捨得,不舍哪有得?捨得7歲讓孩子學燒飯、捨得讓孩子在黑暗裡練膽、捨得讓孩子在露營中經歷風雨……孩子才能擁有生活的基本能力。能力的習得是融會貫通的,學會了生活的基本能力,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會增強!
李智華精彩語錄:
不管你多忙,請留一部分體力給孩子,回家後,履行你做父親的責任。
陪孩子很簡單,買些故事書,把孩子抱在膝蓋上,給他念故事,就行了!可以從每天陪他15分鐘做起。
幼稚園都是女老師,孩子的世界裡缺少陽剛形象,爸爸們,請你們善用自己的優勢,孩子一定特別喜歡你。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王 俊 高明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