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育兒疑惑多,外力助幾許?

育兒不是單選題

常常有媽媽焦慮地到處問:“我家寶寶如何如何……寶寶這是怎麼了?我該怎麼辦?”一旦得到專家回答, 便奉若真經, 依教奉行, 以為依樣畫葫蘆就可以解決當下的育兒難題, 仿佛育兒是個單選題, 選對正確答案就一切OK。 但是這怎麼可能呢?

育兒疑惑多, 外力助幾許?

處在這個網路盛行的時代, 我們很輕鬆便可以搜索到各類育兒資訊。 無論遇到什麼問題, 查一下, google一下, 或者bing一下, 答案就有了。 更何況, 很多育兒網站還開闢了專家答疑的頻道, 為我們提供了與專家們“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於是,

Advertisiment
有問題, 搜一下, 問一嘴, 解決問題的方法便有了。 若一問解決不了問題, 還可以再問、三問……N問, 坐等答案就好了。 如此便捷又無需費心思量的方式, 誰不想好好利用呢?

依賴搜尋引擎, 依賴專家的解答, 成了很多父母養育孩子的拐棍。 這原本沒什麼不好。 只是, 當我們過於依賴這一切來解決育兒問題的時候, 我們的大腦歇下了, 我們的智慧沉睡了, 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變得整齊劃一了, 就像工廠的流水線, 簡便、快捷、機械, 卻失去了靈性, 缺乏了生命力。 加上網路提供的答案大都比較粗線條, 注重普遍性, 忽略了特殊性, 而專家們又只能根據自身的經驗與專業背景, 利用業餘時間無償為大家服務, 對所提問題產生的背景不甚了了,

Advertisiment
加上時間精力有限, 回復問題難免有不及時、不全面、不夠具有指導意義的時候。 若我們一心期待這個答案去解決問題, 難免等得心焦, 又若答案不如意, 提供的方法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難免失望, 甚至因此生起情緒, 我們依賴外在力量解決問題就成了不那麼稱心的一件事。

一問再問迷花眼, 反誤了最佳時機

尋求外援, 當然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 但“外力”是否有效, 則取決於多種因素。 如, 我們是否問對了人, 找對了答案?專家提供的方案是否“對症”?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否具有特殊性?在使用某種方法解決問題之後, 若引發新的問題, 又當如何應對?若不同的專家提供了不同的答案, 我們該聽誰的, 會不會變得更不知所措?

Advertisiment

佛家講究因果。 育兒其實也離不開因果。 問題的產生終歸是有其原因的, 而針對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孩子, 這個“因”往往各不相同。 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事情的前因後果、發展態勢舉一反三, 靈活調整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 若拋開“因”, 單純盯著“果”去解決問題, 往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或消除問題, 甚至可能產生連環效應, 帶來更多新的問題。 若我們別著勁與孩子對抗, 或因為當時的無作為, 則又會喪失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

處理問題是個動態的過程, 這個動態的過程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則受諸多因素的影響。

因此, 我們需要審時度勢, 順勢而為。 無論哪種途徑獲得的答案, 都不見得是最佳的方案,

Advertisiment
也許與我們的實際情況相去十萬八千里。 最好的方案, 一定來自我們自己。

育兒乃是主觀題, 歸於外豈能如願?

育兒, 首先是父母自己的事。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即使是某個看似普遍的“問題”呈現, 人、事、地、時有異, 處理問題的方式也當因人、事、地、時而不同。

育兒不是單選題, 答案不在他處, 而在我們自己。 求外, 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但求外之後, 懂得舉一反三, 懂得變通與轉化, 才是真正悟得了育兒之道。

讀書, 網路上尋求答案, 諮詢專家與育兒達人, 然後將這些資訊整合、消化、吸收、轉化, 變成自己的東西, 在面臨問題時, 才懂得變化, 才能遊刃有餘地派生出應對的智慧。 建議大家注意以下幾點:

?多瞭解與孩子身心發展相關的知識。

Advertisiment
懂孩子, 才能胸有成竹, 看到本質, 不為現象所迷惑。

?獲取資訊時, 多吸取一些充滿正能量的內容。 這些內容能帶給我們力量, 幫助我們以積極的正面的心態看待孩子的“問題”。 否則, 我們會更焦慮, 對解決育兒問題無益。

?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 盡信網路不如無網路……不管讀到什麼樣的觀點, 不要輕信, 一定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獲取相關資訊時, 要考慮某個觀點產生的大前提。 忽視了大前提, 盲目地信奉某些觀點, 只會害了孩子。

?多觀察孩子,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因。 懂孩子, 解決問題的方案自然呈現。

抓住當下, 淡定育兒

之所以一發現問題便慌慌張張四處尋求幫助,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了孩子行為背後的積極意義, 看到的都是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不清楚如何應對,並因此生起恐懼、焦慮的情緒。當我們恐懼、焦慮時,我們的心不定,心不定,育兒的智慧就被掩埋了。

既然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其積極意義,我們就可以更正面、更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它。當然,以正面的積極的心態看待孩子的行為,並不等同於我們要放任孩子。只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就不容易跟孩子較勁,不容易焦慮,而是可以更淡定。當我們更淡定了,很多育兒的智慧才會自然生髮。

育兒路上難以淡定的另一個原因是,孩子小,過於依賴我們,使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過於粘連,終至有失去自我的感覺。失去了自我,恐慌便產生了。實際上,這種恐慌完全沒有必要。孩子與我們如此粘連,不過出生頭幾年而已。之後,他必定一步步遠離我們。等我們幡然醒悟,看到的只是他義無反顧的背影。那時,再想要與孩子親近已是枉然。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可以享受當下,淡定育兒。如此,諸多的煩惱自然就滅了。

看到的都是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不清楚如何應對,並因此生起恐懼、焦慮的情緒。當我們恐懼、焦慮時,我們的心不定,心不定,育兒的智慧就被掩埋了。

既然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其積極意義,我們就可以更正面、更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它。當然,以正面的積極的心態看待孩子的行為,並不等同於我們要放任孩子。只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就不容易跟孩子較勁,不容易焦慮,而是可以更淡定。當我們更淡定了,很多育兒的智慧才會自然生髮。

育兒路上難以淡定的另一個原因是,孩子小,過於依賴我們,使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過於粘連,終至有失去自我的感覺。失去了自我,恐慌便產生了。實際上,這種恐慌完全沒有必要。孩子與我們如此粘連,不過出生頭幾年而已。之後,他必定一步步遠離我們。等我們幡然醒悟,看到的只是他義無反顧的背影。那時,再想要與孩子親近已是枉然。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可以享受當下,淡定育兒。如此,諸多的煩惱自然就滅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