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育兒百寶箱:如何處罰孩子才“完美”

無論是對孩子, 還是對父母, “處罰”這個詞本身就很有威懾力。 處罰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危險因素, 還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有效規範的手段?我們來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處罰方式。

宋佳對九歲的兒子青青有些無可奈何:同學不小心把他的文具盒碰到地上, 他就大喊大叫, 上去一腳就把同學踢倒在地。

每當兒子闖下禍, 宋佳總是給他擺事實講道理:你有沒有不小心碰倒別人東西的時候呢?你願意別人說你是故意的嗎?這種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的教育, 換來的只是兒子似聽非聽的樣子。

直到有一次兒子翹課,

Advertisiment
老師急火火地電話找到她, 她才意識到:孩子得好好管管了。 在社區錄影廳裡找到兒子的時候, 她氣哭了, 揚手一巴掌打在了兒子臉上。

兒子驚呆了, 母親也驚呆了, 他們對視半天, 兒子才“哇”一聲大哭起來。 這一巴掌, 宋佳把自己打怕了。 在平時, 她是多麼寵溺他, 多麼想做好一個慈母, 可現在, 原有的方式失敗了。 難道只有處罰才有效嗎?

孩子通過不服從來探索周圍

在我們的孩童時代, 每當我們不聽話、任性、犯錯的時候, 父母通常都會對我們進行處罰。 “處罰”這個詞, 無論是對父母, 還是對孩子, 都很有威懾力。

但現在, 這是一個把孩子捧在手心裡的時代。 “他總是不聽話, 我行我素。 ”“她總是和我頂嘴, 我說一句她有十句等著我。

Advertisiment
”“訓斥他根本沒用, 他就是跟你對著幹!”......面對不聽話的孩子, 父母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孩子想突破加在他們身上的限制是很自然的事情, ”兒童精神科醫生丹尼耳·瑪律塞力解釋說, “孩子通過不服從命令來瞭解和探索周圍的人, 認識他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通過惹惱父母來驗證他們對自己的態度和關愛程度, 瞭解他們的底線。 ”越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 越是如此。

為什麼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不聽話呢?一方面是個性的差異, 另一方面也源于父母樹立權威的基礎不夠穩固。 這些基礎很早就應建立起來:孩子6至20個月期間開始通過觸摸、說話、爬動、走路探索世界, 這是孩子人格發展和自信建立最為關鍵的時期。

家長在下達“處罰”令時,

Advertisiment
都難免有負罪感, 這種情況在我們這個時代尤為普遍。

曉華懲罰8歲的女兒停看一天《貓和老鼠》。 女兒亂發脾氣, 還亂摔東西。 不讓她看每天必看的節目, 立即就見了效。 可是一看到女兒有點委屈、有點不知所措的眼睛, 曉華幾次都要衝口說出:“如果你保證下次不再這樣, 我可以允許你......”

“僅僅是“處罰”這個詞, 就帶有專橫的意味, 讓人想起自己以前莫名其妙被打屁股、被扇耳光甚至被罰跪的年代。 ”

兒童心理分析師帕得裡克·德拉洛什說。 幾十年前, 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觀念都是“嚴師出高徒”、“不打不成器”, 孩子只有服從的義務。

現在, 有太多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們發出警告, 注意不當行為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創傷,

Advertisiment
它可能影響孩子心智的健康發展。 在父母與子女之間, 愛取代了那些基本的權利和義務, 也讓父母對自己怎麼當好一個家長喪失了信心。

面對越來越多被寵壞的孩子, 家長們束手無策。 “新一代的家長希望能在兩種極端中找到平衡, ”兒童心理治療醫生帕得裡斯·裕艾赫說, “他們已經領會到溝通在教育中的作用, 同時也認識到給孩子定規矩是有必要的, 因為沒有這些規矩和限制, 孩子會變得專橫暴虐, 目中無人。 ”

孩子也會自行處罰

心理學家帕德里克·特羅布認為:“教育是建立在一系列紀律和規範的基礎上的, 這些規定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什麼行為是被允許的, 什麼是被禁止的, 更廣義地說, 就是區分好與壞,

Advertisiment
但是, 一條規定之所以成立, 是因為它明確了如果違反將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

佛洛德說過, 當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錯的時候, 他們在心理上“需要處罰”。

如果這種處罰不是來自于父母, 孩子很有可能會用別的方式來為自己的愧疚承擔責任, 取得心理平衡, 比如:厭食, 自殘肢體, 禁止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或者其他危險的舉動......處罰, 顯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父母。

■ 要對孩子明確規定

在告知孩子規定的時候, 表述必須清晰, 使孩子明白規定的強制性。

比如, 與其說“我希望你在11點之前回家”, 不如說“我要求你11點之前必須回家!”語氣、眼神和肢體語言都應保持一致;如果你用同樣的語氣說“我禁止你外出”和“我建議你和我們呆在一起”, 或笑著跟孩子說“你做的事情很危險”,都會使命令喪失可信度,使你以後難於下達命令。

由於分辨不清父母的話是願望還是命令,孩子往往在受到懲罰時感到委屈,因為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 處罰內容要提前通知

“我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好。如果你不做,那麼你還要去收拾客廳。”這就是勸導孩子服從而不是盲目服從。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做,家長不應該和他討價還價,處罰內容必須徹底執行,也就是要言出必行。如果家長多次拿處罰來威脅卻不付諸行動,那麼孩子就會把要求當作耳旁風。所以,不可濫用威脅,在定規矩之前家長必須先確定自己是不是能夠執行處罰。

■ 打孩子是一種糟糕的處罰方式

有時孩子的淘氣和任性會激怒父母,失去忍耐的父母常會一氣之下對孩子大打出手。家長避免自己過激反應的最好方式,就是給孩子關禁閉。在孩子的房間裡,他會有時間反思自己的行為,家長也有時間去考慮是否有必要責罰孩子,以及採取什麼方式。夫妻倆最好討論一下,這能增加信心,並避免過激行為。

■ 最好使用彌補性處罰

這很有教育作用,可以讓孩子在採取補救措施、改正錯誤時,知道該如何承擔責任。比如孩子把牛奶灑在了地板上,可以要求他自己拿抹布擦乾淨,父母不要代勞,讓他自己去按照正確的方法把事情做好—弄破了東西要自己去修復,房間亂了要自己收拾......這是讓他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機會。

■ 選擇處罰的方式時要就事論事

處罰的程度和所犯的錯誤程度要一致。換句話說,就是不要用同一種方式處罰不同的錯誤,對遲到、撒謊或者說髒話的處罰方式,應該是不同的。要符合一貫的處罰標準,不可與平時灌輸給孩子的價值觀念相違背。

■ 剝奪式處罰對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效

移開孩子喜愛的事物,禁止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比如看電視、打電子遊戲、外出等,會讓他意識到自己錯誤的代價。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活動都可以禁止,比如與孩子人格和健康發展有關的活動,像體育活動、食物等,就不宜禁止。

■ 體力勞動的懲罰能減輕孩子的負罪感

整理房間、打掃衛生、刷碗等體力勞動,可以減輕孩子的愧疚感,是一種很好的“還債”方式。不過,它對五歲以上的孩子才有效。更小一些的孩子則最怕不被父母關注,怕失去家長的陪伴和保護。所以,對五歲以下的孩子可以採取冷落隔離的方式,幾分鐘不理他,孩子就會覺得受到了很重的懲罰。

或笑著跟孩子說“你做的事情很危險”,都會使命令喪失可信度,使你以後難於下達命令。

由於分辨不清父母的話是願望還是命令,孩子往往在受到懲罰時感到委屈,因為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 處罰內容要提前通知

“我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好。如果你不做,那麼你還要去收拾客廳。”這就是勸導孩子服從而不是盲目服從。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做,家長不應該和他討價還價,處罰內容必須徹底執行,也就是要言出必行。如果家長多次拿處罰來威脅卻不付諸行動,那麼孩子就會把要求當作耳旁風。所以,不可濫用威脅,在定規矩之前家長必須先確定自己是不是能夠執行處罰。

■ 打孩子是一種糟糕的處罰方式

有時孩子的淘氣和任性會激怒父母,失去忍耐的父母常會一氣之下對孩子大打出手。家長避免自己過激反應的最好方式,就是給孩子關禁閉。在孩子的房間裡,他會有時間反思自己的行為,家長也有時間去考慮是否有必要責罰孩子,以及採取什麼方式。夫妻倆最好討論一下,這能增加信心,並避免過激行為。

■ 最好使用彌補性處罰

這很有教育作用,可以讓孩子在採取補救措施、改正錯誤時,知道該如何承擔責任。比如孩子把牛奶灑在了地板上,可以要求他自己拿抹布擦乾淨,父母不要代勞,讓他自己去按照正確的方法把事情做好—弄破了東西要自己去修復,房間亂了要自己收拾......這是讓他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機會。

■ 選擇處罰的方式時要就事論事

處罰的程度和所犯的錯誤程度要一致。換句話說,就是不要用同一種方式處罰不同的錯誤,對遲到、撒謊或者說髒話的處罰方式,應該是不同的。要符合一貫的處罰標準,不可與平時灌輸給孩子的價值觀念相違背。

■ 剝奪式處罰對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效

移開孩子喜愛的事物,禁止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比如看電視、打電子遊戲、外出等,會讓他意識到自己錯誤的代價。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活動都可以禁止,比如與孩子人格和健康發展有關的活動,像體育活動、食物等,就不宜禁止。

■ 體力勞動的懲罰能減輕孩子的負罪感

整理房間、打掃衛生、刷碗等體力勞動,可以減輕孩子的愧疚感,是一種很好的“還債”方式。不過,它對五歲以上的孩子才有效。更小一些的孩子則最怕不被父母關注,怕失去家長的陪伴和保護。所以,對五歲以下的孩子可以採取冷落隔離的方式,幾分鐘不理他,孩子就會覺得受到了很重的懲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