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體溫調節功能差, 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未成熟, 當環境溫度改變程度超越機體調節能力時, 則會造成新生兒發燒, 或體溫過低。
新生兒體溫很不穩定, 早產兒更為突出。 新生兒發熱指體溫在37.4℃以上者。 其原因可能有環境溫度過高, 如睡熱炕, 使用熱水袋溫度過高, 或暖箱溫度過高, 也可由於母親乳汁不足, 餵養過晚, 天氣炎熱或餵養不當引起嘔吐等出現一過性新生兒脫水熱。 更多的原因是新生兒感染。 如產前感染、羊膜早破、不潔的陰☆禁☆道檢查等, 此多於產後1~2天即出現發熱。
Advertisiment
新生兒出現發燒時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不主張給新生兒用退熱藥, 因為一般常用的退熱藥對新生兒常有一些毒副作用。 新生兒低熱不需要退熱, 如果體溫高達38.5℃或39℃以上, 可給予物理降溫, 如“打包散熱”、降暖箱箱溫等, 同時查找發熱的原因, 如為環境溫度過高, 則應調整環境溫度不要高於30℃;脫水熱時, 應喂5%或10%的糖水, 必要時可靜脈補液。 有感染者, 可選用適當的抗菌素治療。
新生兒為什麼容易發熱感染?
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對感染十分敏感, 且多嚴重, 常導致發熱、肺炎或敗血症。 這是由於新生兒的解剖生理特點和免疫特點所決定的。
Advertisiment
新生兒防禦功能不足, 屏障功能不完善, 生後初期臍部尚未癒合, 皮膚粘膜嬌嫩, 易破壞損傷, 成為細菌入侵門戶, 且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 血清免疫球蛋白A、M不能通過胎盤, 胎兒期自身合成的IgM很少, 而IgA需在生後才開始合成。 因此IgM低較容易發生革蘭氏陽性桿菌感染。 又因出生時分泌型IgA缺乏, 新生兒呼吸道、消化道局部免疫力低下, 易發生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並可發展為敗血症。
什麼是新生兒脫水熱?
新生兒脫水熱是因新生兒體內水分不足引起的發熱。 其病因主要由於進入水分不足, 環境溫度過高引起。 新生兒出生後, 經呼吸、皮膚蒸發、排出大小便等失去相當量水分, 而生後3~4天內母乳分泌量較少, 體內水分不足。
Advertisiment
有時因保暖箱放在陽光照射的窗旁, 箱內溫度升高, 在內的新生兒體溫也隨之升高。 在以上情況下, 蒸發損失的水分比鈉鹽的損失多, 血清鈉增高, 血清蛋白也可以增高。
新生兒脫水熱多發生在出生後的2~4天, 熱度一般在38℃~40 ℃
小兒表現為煩燥不安, 啼哭不止, 但無其它感染中毒症狀。 脫水症狀不一定明顯, 但可因脫水而體重下降, 尿量減少。 發熱的高低和體重的減輕也不一定成比例。
新生兒脫水熱的治療主要是補充液體, 喂溫開水或5%~10%葡萄糖液, 每2小時一次, 每次10~30mL。 口服液體困難時, 可靜脈補液, 以5%葡萄糖液加入總量1/5的生理鹽水。
Advertisiment
為預防本症的發生, 在初生幾天內, 如母乳不足應補充液體, 同時避免過度保暖及注意環境溫度。
新生兒敗血症一定發熱嗎?
新生兒敗血症缺乏特異症狀, 發熱亦不是其主要症狀之一, 體壯的新生兒常有發熱, 但體弱的新生兒或早產兒則常體溫不升。 其臨床表現亦輕重不一。 早期可出現精神萎靡、食欲欠佳、哭聲減弱、體溫不穩定等。 隨後發展較快, 迅速進入嗜睡、不吃、不哭、不動、面色欠佳;亦可出現嘔吐、腹鳴、腹脹、黃疸、輕度肝脾腫大、貧血等。 甚至可有出血傾向(瘀點、瘀斑、DIC症狀)、休克徵象(皮膚呈大理石樣花紋、脈細速、尿少、尿閉、血壓<4~6kPa)、中毒性腸麻痹, 可合併化膿性腦膜炎、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深部膿腫、尿路感染、驚厥發作、昏迷等。
Advertisiment
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可增高, 減低或正常。 分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有核左移和中毒顆粒, 血培養可有細菌生長, 血小板可減少。 本病治療必須採取綜合措施。 包括及時而正確地應用抗菌素, 加強支持療法, 有效地糾正病理生理狀態, 及時防治併發症。
新生兒肺炎一定發熱嗎?
支氣管肺炎一般起病急, 大多有發熱, 體溫常在38℃~39℃, 甚至40℃以上, 但新生兒肺炎經常是發熱不高甚至無發熱或體溫不升, 不典型的臨床表現為新生兒肺炎的特點, 如可無咳嗽、喘憋及肺部羅音。 其主要症狀為:口唇周圍、四肢末端及甲床發紺, 皮膚蒼白或灰白, 一般情況較差, 少哭或不哭, 精神萎靡, 呼吸增快、有時不規則, 口吐白沫, 鼻孔張大,鼻扇、可見三凹征,嗆奶、拒奶等。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病史,如羊水吸入史,有無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史,及以上不典型的臨床表現等。如為吸入性肺炎則肺部X線表現為右下肺葉實變多見,也可見肺不張、肺氣腫。感染性肺炎可見肺紋理增多,並有小點狀浸潤陰影,根據以上即可確診。千萬不要因為患兒無發熱,以為無病,影響患兒肺炎的診治。
新生兒發熱應該怎樣降溫?
新生兒剛剛出生之時,體溫調節功能差,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沒有成熟,如果外界環境溫度太高或者衣被過暖,就容易出現發熱。如果在宮內或出生後受到細菌、病毒、黴菌等感染,由於致熱原的存在,也可導致發熱。
對新生兒發熱的處理,最簡單最常用的方法是將衣被輕輕鬆解,使皮膚適當暴露,緩緩通風散熱,這樣可以使體溫很快下降。但需要提醒家長的是,通風散熱不可太過,以免體溫降後不升,或者著涼後發生皮膚硬腫。還可以應用小型冷水袋放置於枕下片刻,也可達到降溫效果。在進行降溫處理時,一定不要忽視補液降溫,要給孩子多飲水,或適量輸入葡萄糖注射液。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麻疹病毒經過飛沫直接傳播,侵襲呼吸道粘膜及其附近淋巴組織,再進入血液,發生病毒血症。因此,在麻疹的發疹前期即出現發熱等症狀。小兒麻疹發熱的熱型不定。輕症僅為中等度發熱,重症患兒體溫可超過40℃。多數患兒體溫逐漸升高,但也有驟然高熱起病者。
小兒麻疹多以發熱為最初症狀,同時伴有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及麻疹粘膜斑等。大約於發熱3~4天出疹,出疹時伴發熱增高,直到皮疹消退時體溫開始逐漸下降,直至正常。
麻疹的發熱,一般不需要急於退熱。應該給予足夠水分,易於消化和營養豐富的飲食。同時,最好採用適當的中藥治療。中藥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透疹為原則。常用藥有桑葉、銀花、連翹、蟬蛻、浮萍、葛根、升麻、紫草、牛蒡子等。亦可用西河柳、浮萍、芫荽等中藥煮沸,用毛巾浸藥液溫敷患兒額面、四肢等部位,既可退熱又可透疹。且在煮沸藥液過程中,使水蒸氣在室內布散,以保持室內的濕度。對體溫過高的患兒可酌用小量退熱劑,避免急驟退熱而致虛脫。西藥退熱劑可選用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亦可用安乃近滴鼻。使用藥物降溫應使體溫維持在38℃左右,不可降至過低。對麻疹患兒不宜採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溫,以免刺激皮膚,影響皮疹透發。
小兒麻疹發熱時,家長還應該注意做好皮膚護理,出汗要及時擦乾,衣被不要過厚過暖。另外還要注意做好口腔護理,多飲水。
小兒風疹一定會發熱嗎?
風疹多見於年幼的小兒,傳染性很強,在幼稚園或小學校往往可成批患病。風疹由風疹病毒引起,經呼吸道傳染,臨床以低熱、皮疹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為特徵。
風疹的前驅期很短,多數患兒症狀較輕,多表現為低熱或中度發熱,可伴有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出疹期患兒可仍有發熱,一般在出疹後2~3天體溫可下降至正常。如果體溫持久不退或退而又升,應考慮是否出現併發症,或考慮繼發感染。
風疹的發熱等全身症狀一般輕微,高熱者很少見,體溫正常者也較多。多數患兒表現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發熱持續時間也比較短。因此,風疹的併發症也很少,預後良好。
因為小兒風疹的發熱較輕,所以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囑其多飲水,或用中藥雙花、板藍根、大青葉、蘆根、薄荷、野菊花等煎水頻服,清熱效果亦較好。
幼兒急疹的發熱有什麼特點?
幼兒急疹是嬰幼兒時期一種常見的病毒性出疹性疾病,主要見於2歲以內嬰幼兒,尤其以一周歲以內嬰兒患病多。
本病的臨床特點是以突然高熱起病,體溫在數小時內可上升到40℃或更高,持續高熱3~4天后體溫驟然下降,在體溫下降的同時或稍後皮膚迅速出現淡紅色斑丘疹,皮疹大多為分散性,全身各處均可見到,但面部及四肢遠端皮疹較少。皮疹發出後1~2天便迅速消退,不留色素沉著,亦不脫屑。
幼兒急疹時發熱雖然較高,但患兒精神狀態好,全身症狀輕,僅有輕度咽紅,有時伴輕微咳嗽,無其它明顯體征。但在突然高熱時可能會發生驚厥,應該予以注意。在高熱時可適當應用退熱劑,並且要多飲水。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無併發症者不必用抗菌素。
鼻孔張大,鼻扇、可見三凹征,嗆奶、拒奶等。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病史,如羊水吸入史,有無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史,及以上不典型的臨床表現等。如為吸入性肺炎則肺部X線表現為右下肺葉實變多見,也可見肺不張、肺氣腫。感染性肺炎可見肺紋理增多,並有小點狀浸潤陰影,根據以上即可確診。千萬不要因為患兒無發熱,以為無病,影響患兒肺炎的診治。新生兒發熱應該怎樣降溫?
新生兒剛剛出生之時,體溫調節功能差,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沒有成熟,如果外界環境溫度太高或者衣被過暖,就容易出現發熱。如果在宮內或出生後受到細菌、病毒、黴菌等感染,由於致熱原的存在,也可導致發熱。
對新生兒發熱的處理,最簡單最常用的方法是將衣被輕輕鬆解,使皮膚適當暴露,緩緩通風散熱,這樣可以使體溫很快下降。但需要提醒家長的是,通風散熱不可太過,以免體溫降後不升,或者著涼後發生皮膚硬腫。還可以應用小型冷水袋放置於枕下片刻,也可達到降溫效果。在進行降溫處理時,一定不要忽視補液降溫,要給孩子多飲水,或適量輸入葡萄糖注射液。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麻疹病毒經過飛沫直接傳播,侵襲呼吸道粘膜及其附近淋巴組織,再進入血液,發生病毒血症。因此,在麻疹的發疹前期即出現發熱等症狀。小兒麻疹發熱的熱型不定。輕症僅為中等度發熱,重症患兒體溫可超過40℃。多數患兒體溫逐漸升高,但也有驟然高熱起病者。
小兒麻疹多以發熱為最初症狀,同時伴有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及麻疹粘膜斑等。大約於發熱3~4天出疹,出疹時伴發熱增高,直到皮疹消退時體溫開始逐漸下降,直至正常。
麻疹的發熱,一般不需要急於退熱。應該給予足夠水分,易於消化和營養豐富的飲食。同時,最好採用適當的中藥治療。中藥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透疹為原則。常用藥有桑葉、銀花、連翹、蟬蛻、浮萍、葛根、升麻、紫草、牛蒡子等。亦可用西河柳、浮萍、芫荽等中藥煮沸,用毛巾浸藥液溫敷患兒額面、四肢等部位,既可退熱又可透疹。且在煮沸藥液過程中,使水蒸氣在室內布散,以保持室內的濕度。對體溫過高的患兒可酌用小量退熱劑,避免急驟退熱而致虛脫。西藥退熱劑可選用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亦可用安乃近滴鼻。使用藥物降溫應使體溫維持在38℃左右,不可降至過低。對麻疹患兒不宜採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溫,以免刺激皮膚,影響皮疹透發。
小兒麻疹發熱時,家長還應該注意做好皮膚護理,出汗要及時擦乾,衣被不要過厚過暖。另外還要注意做好口腔護理,多飲水。
小兒風疹一定會發熱嗎?
風疹多見於年幼的小兒,傳染性很強,在幼稚園或小學校往往可成批患病。風疹由風疹病毒引起,經呼吸道傳染,臨床以低熱、皮疹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為特徵。
風疹的前驅期很短,多數患兒症狀較輕,多表現為低熱或中度發熱,可伴有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出疹期患兒可仍有發熱,一般在出疹後2~3天體溫可下降至正常。如果體溫持久不退或退而又升,應考慮是否出現併發症,或考慮繼發感染。
風疹的發熱等全身症狀一般輕微,高熱者很少見,體溫正常者也較多。多數患兒表現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發熱持續時間也比較短。因此,風疹的併發症也很少,預後良好。
因為小兒風疹的發熱較輕,所以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囑其多飲水,或用中藥雙花、板藍根、大青葉、蘆根、薄荷、野菊花等煎水頻服,清熱效果亦較好。
幼兒急疹的發熱有什麼特點?
幼兒急疹是嬰幼兒時期一種常見的病毒性出疹性疾病,主要見於2歲以內嬰幼兒,尤其以一周歲以內嬰兒患病多。
本病的臨床特點是以突然高熱起病,體溫在數小時內可上升到40℃或更高,持續高熱3~4天后體溫驟然下降,在體溫下降的同時或稍後皮膚迅速出現淡紅色斑丘疹,皮疹大多為分散性,全身各處均可見到,但面部及四肢遠端皮疹較少。皮疹發出後1~2天便迅速消退,不留色素沉著,亦不脫屑。
幼兒急疹時發熱雖然較高,但患兒精神狀態好,全身症狀輕,僅有輕度咽紅,有時伴輕微咳嗽,無其它明顯體征。但在突然高熱時可能會發生驚厥,應該予以注意。在高熱時可適當應用退熱劑,並且要多飲水。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無併發症者不必用抗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