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育兒要準確把握獎勵與懲罰

3歲的小華, 特別喜歡扮鬼臉。 他先用兩隻小手捂住臉蛋, 然後興奮地喊著:“媽媽, 快來看我。 ”只見他迅速地用食指扒開下眼皮, 再把小指伸進嘴巴裡, 樣子十分不雅。 由於比較逗趣, 所以, 每次小華一扮鬼臉, 媽媽就說:“難看死了!”然後是一連串的笑聲, 再用手輕輕拍小華的臉。 而且, 每次客人來, 媽媽就訴苦說, 小華很愛扮鬼臉醜死了, 小華聽到就馬上做出鬼臉, 於是大家都笑成一團。 媽媽卻又抱怨, 每次叫他不要做, 他都不聽。
王西由於工作十分忙碌, 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陪伴4歲的女兒小君, 所以只要有新玩具或糖果上市,

Advertisiment
就儘量買給她, 希望她能快樂。 可是最近, 只要她週末因工作而外出, 小君就哭鬧得厲害, 甚至摔玩具、丟糖果, 媽媽忍不住罵她、打她, 她反而不鬧了。 可是媽媽一走, 小君就又哭了。 到後來, 週末只要看到媽媽不和自己玩, 而要外出辦事, 小君就哭, 媽媽不得不多停留, 好處罰她。
這樣的情況, 在許多家庭中都出現過。 也許有些父母感到很無奈。 其實, 仔細分析便能看出, 這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常見的錯誤, 混淆了獎與罰。 小華的母親雖然不希望小華有不雅的舉動出現, 但是他扮鬼臉的表現, 並沒有得到母親即時的制止, 反而得到更多的注意。 於是, 別人的關注就變成幼兒行為最好的獎賞。 至少, 這個年齡的孩子會這麼認為。
Advertisiment
小華怎麼會捨棄、停止它?
而小君的情況, 是因為母親工作忙, 因此希望以物質的給予來彌補對小君平日的疏於照顧, 但是她忽略了小君心理真正的需求:想和媽媽在一起。 對她來說, 買更多的新玩具則意味著孤單寂寞、親子分離。 所以, 小君就會用哭鬧來吸引媽媽的注意, 爭取親子相聚的時間。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 一個人的人格形成, 多半在幼兒期定型。 運用獎勵和懲罰的目的, 在於增強孩子的好行為, 減少孩子的壞行為。 當然這種好壞行為表現的評判, 每位父母是有不同的標準的。 專家為我們設立的原則是, 使孩子具有高尚的人格, 良好的社交人際關係, 對環境有更好的適應性。
是非善惡的社會規範,
Advertisiment
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學會的。 但是, 孩子有些不良行為的產生, 卻是由父母間接鼓勵而增強的(如小華的例子)。 因此成人的態度與智慧相當重要。 雖然獎勵和懲罰的原則大家都很明白, 但做得好的確不容易。 何況什麼才是恰當的獎懲方式與時間, 更是父母較難把握準確的。
適當的獎勵
獎賞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多讚賞別人, 會使我們彼此之間的生活更快樂。 對待孩子也不例外, 具體的稱讚他們所表現良好的行為, 孩子也會從中得到一些成就感。 因此, 父母要多花時間注意孩子的行為, 給予恰當的回應。 因為大人對孩子外在的(尤其精神的)支持多, 孩子就會有做得更好的動機。 至於物質的鼓勵, 倒是其次的了——
·避免過度的獎賞,
Advertisiment
尤其是不要用太多的物質獎勵。 比如, 3歲的孩子想洗自己的小襪子。 對他來說, 這就像遊戲一樣, 是件好玩的事情。 正確的態度是肯定孩子, “你真是一個能幹的孩子, 都能自己做事情了, 真讓爸爸媽媽高興。 再說, 洗襪子也很有趣。 ”這樣說就足夠了, 如果非要為此再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 反而會消弱孩子從做事本身當中獲得的快樂。
·並不是給予的獎賞越大, 越能增強孩子做好事的動機。 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出於自身想做的願望和在做的過程中感受的樂趣, 而有了某種好行為, 此時如果再附加外在的物質刺激, 反而會影響其內在的動機。 比如, 媽媽為獎勵孩子多洗襪子, 給孩子買光碟。 等孩子再洗襪子時,
Advertisiment
很有可能是為了光碟, 而洗襪子本身的樂趣已經大大減少了。
·獎勵是給孩子的意外之喜。 如果先讓孩子預期每次做什麼

事就有什麼結果, 會讓孩子失去內在動機。 而且, 今後容易做事過於講條件。
謹慎使用懲罰
談到罰, 很容易的讓人聯想到體罰, 事實上剝奪特權(如晚上不能看卡通片等), 讓孩子感受到外界不舒服的壓力等後果, 也是處罰的方式。 關於體罰, 有些專家認為, 適量的體罰是可行的, 尤其幼小的孩子對語言的瞭解能力不是很好, 而父母的表達能力可能也不是非常成熟時, 體罰可能就是最直接而有效的處罰方式。
但更多的專家認為罰的途徑很多, 不一定完全應用打的方式, 尤其對具有攻擊性的小孩更應避免, 因為打本身就是一種攻擊行為的示範,會讓孩子模仿到或誤認“打”本身就是處理事情的一個技巧。對於這類型的小孩,最有效的方法是約束,比如他出手打人,父母就抓住他的手腕,並告訴他“乖寶寶不打人”,馬上將這個行為制止——
·父母不應帶著情緒來處罰孩子,否則除了達不到處罰的效果,更可能會造成意外傷害。
·懲罰真正的目的是糾正、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在實施懲罰時,要給孩子做一個簡單的解釋。不要只是告訴他“這不行”,因為這樣孩子沒有真正學習到正確的行為規矩,處罰也失去了意義。
·避免讓外在環境的因素,影響到處罰的原則。因為出門在外或有親戚朋友在場,孩子做錯事時,要態度堅決地說:不可以就不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堅持。如果是不可避免的因素,無法堅持,只好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溫和的堅定
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溫和的堅定是重要的原則。孩子都在試探父母規則的臨界點,父母如果沒有堅持,孩子就會一再得寸進尺。所以只要原則確立,自己一定要做到。即使面對2、3歲的幼兒,也要耐心跟他們一起約定原則。這些原則是孩子可以接受,父母做得到的。父母要注意,儘量不要在情緒激動時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許諾。比如:“你不乖,就三天不給你吃飯。”“你要好好睡覺,明天就買一個高級的電動汽車。”這些是父母做不到的,或者沒有認真思考的。因為承諾無法實現,會給孩子錯誤的印象:反正你做不到,沒關係!
以下是父母在運用獎勵和懲罰矯正孩子行為時,應注意的事項——
·父母要有權威,不一定要嚴厲。在愛的基礎上,相當的嚴肅是必須的。
·行為目標要具體,而且適合孩子的能力,比目前能做到的稍高些。
·壞行為的矯正,不是說或示範一次就可達到,需要不斷反復練習,所以父母應有耐心,瞭解孩子的狀況,陪伴孩子度過困難。
·把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好行為列成表,貼在牆上,孩子做到了就標個記號(如給貼紙)累計一定數量可換得更大些的獎賞。這樣可增加孩子表現好行為的動機。
孩子的行為不是天生就正確和規範的。只有依靠重複不斷的練習、他人的鼓勵或得到處罰後的經驗去修正完善。因此,父母理解正確的觀念,掌握靈活的技巧,再加上平時對孩子的觀察、關心,便是發揮獎懲作用的最佳基礎。

因為打本身就是一種攻擊行為的示範,會讓孩子模仿到或誤認“打”本身就是處理事情的一個技巧。對於這類型的小孩,最有效的方法是約束,比如他出手打人,父母就抓住他的手腕,並告訴他“乖寶寶不打人”,馬上將這個行為制止——
·父母不應帶著情緒來處罰孩子,否則除了達不到處罰的效果,更可能會造成意外傷害。
·懲罰真正的目的是糾正、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在實施懲罰時,要給孩子做一個簡單的解釋。不要只是告訴他“這不行”,因為這樣孩子沒有真正學習到正確的行為規矩,處罰也失去了意義。
·避免讓外在環境的因素,影響到處罰的原則。因為出門在外或有親戚朋友在場,孩子做錯事時,要態度堅決地說:不可以就不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堅持。如果是不可避免的因素,無法堅持,只好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溫和的堅定
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溫和的堅定是重要的原則。孩子都在試探父母規則的臨界點,父母如果沒有堅持,孩子就會一再得寸進尺。所以只要原則確立,自己一定要做到。即使面對2、3歲的幼兒,也要耐心跟他們一起約定原則。這些原則是孩子可以接受,父母做得到的。父母要注意,儘量不要在情緒激動時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許諾。比如:“你不乖,就三天不給你吃飯。”“你要好好睡覺,明天就買一個高級的電動汽車。”這些是父母做不到的,或者沒有認真思考的。因為承諾無法實現,會給孩子錯誤的印象:反正你做不到,沒關係!
以下是父母在運用獎勵和懲罰矯正孩子行為時,應注意的事項——
·父母要有權威,不一定要嚴厲。在愛的基礎上,相當的嚴肅是必須的。
·行為目標要具體,而且適合孩子的能力,比目前能做到的稍高些。
·壞行為的矯正,不是說或示範一次就可達到,需要不斷反復練習,所以父母應有耐心,瞭解孩子的狀況,陪伴孩子度過困難。
·把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好行為列成表,貼在牆上,孩子做到了就標個記號(如給貼紙)累計一定數量可換得更大些的獎賞。這樣可增加孩子表現好行為的動機。
孩子的行為不是天生就正確和規範的。只有依靠重複不斷的練習、他人的鼓勵或得到處罰後的經驗去修正完善。因此,父母理解正確的觀念,掌握靈活的技巧,再加上平時對孩子的觀察、關心,便是發揮獎懲作用的最佳基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