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可以拔罐, 但是這只是一個輔助治療的手段, 平時還是要從飲食生活習慣中注意養胃。
中醫認為, 拔罐可以疏通經絡, 調整氣血。 經絡有“行氣血, 營陰陽, 濡筋骨, 利關節”的生理功能, 如經絡不通則經氣不暢, 血液滯行, 可出現皮、肉、筋、脈及關節失養而萎縮、不利, 或血脈不榮、六腑不運等。 通過拔罐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 可以引導營衛之氣始行輸布, 鼓動經脈氣血, 濡養臟腑組織器官, 溫煦皮毛, 同時使虛衰的臟腑功能得以振奮, 暢通經絡, 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 使氣血得以調整,
Advertisiment
2 胃炎怎麼拔罐
1、症狀:胃脘脹痛, 食後加重, 噯氣, 有酸腐氣味, 或有明顯傷食病史, 或有感受外邪病史, 或有怕冷、怕熱、肢體困重等感覺。
治法
(1)選穴 上脘、中脘、下脘、天樞、內關、足三裡。
(2)定位 上脘: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當臍中上5寸。
中脘: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當臍中上4寸[仰臥位, 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
下脘: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當臍中上2寸。
天樞:在腹中部, 距臍中2寸。
內關:在前臂掌側, 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 腕橫紋上2寸, 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
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 當犢鼻下3寸, 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站位, 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
Advertisiment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 各穴留罐10~15分鐘, 每日1次, 10次為1療程。
2、症狀:胃脘隱痛, 遇寒冷或饑餓時疼痛加劇, 得溫暖或進食後則緩解, 喜溫暖, 喜按揉, 伴有面色差, 神疲, 四肢乏力、不溫, 食少便稀薄, 或吐清水。
(1)選穴 脾俞、胃俞、中脘、氣海、關元、足三裡。
(2)定位 脾俞:在背部, 當第11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 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 即為第11胸椎, 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胃俞:在背部, 當第12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 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 即為第12胸椎, 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中脘:見前。
氣海:在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
Advertisiment
關元:在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 當臍中下3寸。
足三裡:見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 留罐10分鐘。 拔罐後加溫灸中脘、氣海、關元穴15~20分鐘, 以局部皮膚紅暈, 有溫熱感為度。 每日1次, 10次為1療程。
3 拔罐的注意事項
1、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
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 小的無須處理, 僅敷以消毒紗布, 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較大時, 用消毒針將水泡刺破放出水液, 塗以龍膽紫藥水, 或用消毒紗布包敷, 以防感染。
2、拔罐後不能夠立即洗澡
這是拔罐後注意事項中重要的一條, 很多人喜歡在拔罐之後立即洗澡, 認為這樣更加的神清氣爽。 但是專家告訴我們, 拔罐之後最好不要立即洗澡, 這容易造成我們肌膚的二次傷害,
Advertisiment
3、紫印未消失不宜重複拔
有的人在一次拔火罐後, 疼痛沒有完全消失, 又在疼痛部位繼續拔火罐, 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強效的手段治癒疾病。 其實, 這種是錯誤的。 如果上次拔火罐部位的紫紅印記還沒有完全消失, 是不能在紫印部位連續拔火罐的, 要更換到相關穴位。 否則不但不能緩解疼痛問題, 還可能帶來更多的問題。
4、拔罐後要注意保暖
拔罐之後患者的身體都會比較虛弱, 並且全身的毛孔也是在大張的狀態之中。 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注意保暖, 令風邪入侵體內, 不僅不能夠令身體快速的恢復健康, 反而有可能令疾病加重, 並且患上風寒感冒, 這對於身體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