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胃病發作也會連帶著併發症

胃病的病情是發展變化的, 各種類型的胃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互聯繫。 胃病如果治療及時, 病情會很快得到控制, 由病重轉為病輕並逐漸治癒。 然而, 有些原因會導致胃病加重, 例如, 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不得法, 或者受到情志、飲食等因素的影響, 或者因治療其他疾病而長時間服用某些藥物等等。 以上原因會導致原有病情進一步發展, 甚至併發新的胃部病症, 使幾種胃病同時出現。 + 胃病的常見併發症有以下幾種。

1、胃潰瘍

慢性胃炎容易併發潰瘍病, 潰瘍一般是在胃炎的基礎上發生的。 胃潰瘍的發病與飲食、職業、吸煙、遺傳等因素有關;而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或膽汁反流等,

Advertisiment
則可造成胃酸分泌增多及破壞胃黏膜屏障, 也會在產生胃炎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潰瘍。

2、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併發症, 消化性潰瘍也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兩病併發占潰瘍病的15%~30%, 占整個上消化道出血的半數以上。 潰瘍病治療不及時, 或暴飲暴食、酗酒、勞累過度以及不合理用藥都可使病情進一步發展、潰瘍面加大, 導致血管受到潰瘍的侵蝕、破壞而破裂出血。 出血前胃脘疼痛的症狀可能加劇, 但出血後疼痛症狀往往減輕甚至消失, 這可能是血液起緩衝作用的結果。 出血量多、速度快則表現為嘔血與黑糞,

Advertisiment
如速度慢則表現為黑糞或是便隱血, 有時因出血量多刺激腸道、腸蠕動加快, 也可排暗紅色便。 臨床表現與出血量的多少有關, 短時間內出血量多、血容量減少, 可出現血壓降低、出汗、心悸、頭暈眼花、乏力等症狀, 嚴重者甚至可出現休克。 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 如出現嘔血或黑糞, 首先應考慮到可能是潰瘍出血, 須前往醫院診治。

3、急性穿孔

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另一併發症是急性穿孔。 急性穿孔是指潰瘍深達肌層及漿膜層而突然穿破胃壁, 導致胃或十二指腸液流入腹腔, 造成彌漫性腹膜炎。 它是消化性潰瘍最嚴重的併發症, 常常因飽餐和進食粗糙食物, 或做易引起腹壓驟增的動作(如劇烈咳嗽)而發生。

Advertisiment
其臨床特點是突發的上腹部劇痛, 伴噁心嘔吐、腹部肌肉緊張呈板狀, 俗稱“板狀腹”, 有明顯的壓痛及反跳痛, 病人可呼吸急促、不敢移動體位。 部分患者疼痛較劇烈, 常伴有冷汗、四肢發涼等虛脫現象。 腹痛時服一般止痛藥與抗酸藥, 不能緩解。

4、幽門梗阻

十二指腸或幽門管潰瘍因炎症、水腫、幽門痙攣、胃黏膜脫垂或瘢痕收縮造成的幽門狹窄、食物通過阻礙, 稱為幽門梗阻。 其臨床表現為食後胃脹痛及嘔吐。 嘔吐以下午及晚上多見、清晨起床時較少見, 午後、晚上因胃內累積的內容物逐漸增多, 嘔吐較易出現, 患者也常常設法誘吐以緩解症狀。 當幽門梗阻發展到嚴重階段時, 嘔吐便成為突出的症狀。 多為自發性, 嘔吐量也較大,

Advertisiment
吐出物多為積存的食物, 甚至有前1~2日所攝人的食物, 並含有大量黏液且有臭味, 嘔吐物一般無血液和膽汁, 嘔吐多在進餐後30~60分鐘發生。 患者上腹部常出現胃的輪廓和胃的蠕動波, 並有蠕動音與振水音。

5、胃切除後膽汁反流性胃

炎胃切除後膽汁反流性胃炎, 是指胃切除術後由於幽門功能不全而導致膽汁反流所併發的胃炎。 據調查, 胃切除術後的慢性淺表性或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可達95%, 其中大多數可能與膽汁反流有關。 臨床上以中上腹部持續性燒灼痛最為常見, 占80%~90%, 餐後疼痛加重, 服抗酸藥物無效;患者並有嘔吐, 胃部分切除術後產生膽汁性嘔吐者占15%~25%, 嘔吐後症狀並不能緩解, 且嘔吐常在半夜發生, 嘔吐物中伴有食物。

Advertisiment
此外, 病人還有貧血、消瘦、舌淡和腹瀉等臨床表現。 所以, 胃切除術後持續性中上腹燒灼痛並伴有膽汁性嘔吐者, 應考慮患膽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

6、胃癌

一部分胃部病變, 有可能惡變為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