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胎位不正 剖腹產並非准媽媽百分百選擇

懷孕6個月時, 准媽媽紅紅就出現了胎位不正的問題。 原本對順產就沒啥信心的紅紅, 這回更是徹底死心了, 一心準備到預產期就採用“剖腹產”:“麻醉一下, 寶寶就出來, 也省事, 不用痛個十幾小時的!”


剖腹產胎兒的安全度高於陰☆禁☆道生產

確實, 近年來, 很多醫院在臀位產漸漸為剖腹產所取代, 這是因為多項研究發現, 剖腹產胎兒的安全度, 高於陰☆禁☆道生產的不確定性。 這不全是醫生的原因, 在孕婦及其家庭對胎兒的關心度及要求零失誤的壓力下, 使得醫生及孕婦, 共同選擇剖腹產。 事實上, 胎位不正, 真的只能採用剖腹產嗎?

Advertisiment

什麼是胎位不正?

胎位, 通俗地來說就是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 胎兒出生前在於宮裡的姿勢非常重要, 它關係到孕婦是順產還是難產。 子宮內的胎兒是浸泡在羊水中的, 由於胎兒頭部比胎體重, 所以胎兒多是頭下臀上的姿勢。

通常, 醫學上稱枕前位為正常胎位, 胎兒背朝前胸向後, 兩手交叉於胸前, 兩腿盤曲, 頭俯曲, 枕部最低。 分娩時頭部最先伸入骨盆, 醫學上稱之為“頭先露”, 這種胎位分娩一般比較順利。

胎位不正一般指妊振30周後, 胎兒在子宮體內的位置異常, 較長見於腹壁鬆弛的孕婦和經產婦。 而胎位不正包括臀位、橫位、枕後位、顏面位、額位等。 以臀位多見, 大約百分之三的准媽媽可能在懷孕九個月時發現“臀位”,

Advertisiment
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坐胎”, 由於坐胎可能會引起胎兒的生產困難、母親發生產傷、胎兒可能是畸形兒、子宮可能有肌瘤或本身有畸形;所以一旦發現“坐胎”--胎位不正, 就必須與醫師討論何種生產方式是最佳的選擇。

胎位不正, 准媽媽該怎麼辦?

胎位不正, 准媽媽該怎麼辦?

事實上, “胎位不正”是可以調整的。 胎位不正在不同的懷孕周數有不同的發生率, 如在懷孕五個月時約有33%是胎位不正, 而在八個月時大約只有8.8%是胎位不正, 到了懷孕九個月時只有5%上下是胎位不正, 這表示約九成的胎位不正會自動轉位成為正常的頭在下的產位。

發現胎位不正後, 醫生會建議你做做孕婦操:膝胸臥位操糾正。 孕婦排空膀胱,

Advertisiment
松解腰帶, 在硬板床上, 俯撐, 膝著床, 臀部高舉, 大腿和床垂直, 胸部要儘量接近床面。 每天早晚各1次, 每次做l5分鐘, 連續做1周, 然後去醫院複查。

如果在孕32周-34周時, 胎兒仍未轉向, 醫生就要考慮為孕婦實行外轉胎位術, 讓胎兒翻轉, 使孕婦能順利分娩, 執行人工外轉胎位時, 通常會給予子宮放鬆的藥物, 以有經驗的醫師執行時約有六成的成功率, 但是若曾經有前次剖腹產之孕婦則不建議執行外轉胎位術, 此外, 羊水量必須適中、最好胎兒的背部在兩側、產婦體重適中, 而且胎兒之臀部並未進入骨盆深部等條件下才適宜執行外轉術。 外轉胎位術有一定的風險性。 操作時, 會導致臍帶纏繞或胎盤早剝。

胎位不正可預防胎位不正,

Advertisiment
什麼情況下適合採用剖腹產?專家認為, 對於臀位的孕婦于臨產初期需要對分娩方式做出初步決定。 正確的判斷應根據她們的年齡、胎產次、骨盆大小、胎兒大小、胎兒是否存活、臀先露類型, 以及有無合併症考慮。 如出現下列現象需剖腹產結束分娩:


出現下列現象需剖腹產結束分娩

1、骨盆狹窄, 胎兒過大, 體重超過3500克, 懷疑有頭盆不稱或軟產道裂傷。

2、高齡初產婦, 或已婚多年未有懷孕, 迫切希望胎兒存活。

3、初產婦、足先露、胎膜早破、宮口未開大而胎心音有改變者。

4、宮口未開全、臍帶脫垂、胎心音尚好, 估計短時間內不能經陰☆禁☆道分娩者。

5、破膜後子宮收縮乏力, 產程進展緩慢, 或產程過長, 出現胎兒窘迫, 為搶救胎兒防止感染。

Advertisiment

6、經產婦有難產史, 無活嬰, 此次胎兒較大者。

胎位不正的現象其實可以預防。 為了防止胎位不正, 平時孕婦不宜久坐久臥, 要增加諸如散步, 揉腹, 轉腰等輕柔的活動。 胎位不正是常有事, 而且完全能校正, 孕婦不必為此而成天焦慮、愁悶, 因為情緒不好不利於轉變胎位。 忌寒涼性及脹氣性食品, 最好每日定時排泄大便。

需要提醒的是, 胎位不正如果矯正不過來也不必緊張, 因為現代醫學早已經有較先進的方法, 保障胎兒和孕婦安全。 不過, 需要在預產期前1~2周住院待產, 由醫生根據孕婦的具體情況決定分娩方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