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胎兒體重標準和注意事項?

胎兒體重的測量方法

胎兒身長

胎兒的體重是評估胎兒成長的重要依據, 但是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裡, 究竟醫學上是如何測量胎兒體重的呢?妊娠的前3個月, 主要是透過測量胎兒頭部至臀部的距離來計算胎兒的身長(公分)。 而隨著胎兒漸漸發育之後, 從妊娠第15周開始則分別測量胎兒的頭圍(Head Circumference)或兩頂骨間之直徑(Biparietal Diameter)、腹圍(Abdominal Circumference)及大腿骨(Femur Length)的長度來判定胎兒的大小, 再以此來推估胎兒的體重(克)。 由於測量胎兒的身長結果誤差較大, 例如胎兒捲曲的姿勢、骨架的大小都可能造成結果的誤判, 因此, 醫學上會以體重而非身長作為評估胎兒成長的依據。

Advertisiment

准媽咪子宮底高度及體重變化

准媽咪以仰臥的姿勢, 讓醫師利用量尺來測量准媽咪子宮底(靠近准媽咪胸骨下方的位置)到恥骨聯合上緣的長度(FSD, Fundus to Symphysis pubis Distance), 藉以推估胎兒的成長情況, 在懷孕達20周以上時, 妊娠周數通常會與此距離相當。 有些醫師也會測量媽媽的腹圍:以橫向的方式測量腹部最高的部位, 但是因為每位准媽咪的腹圍差異大, 因此, 比較建議准媽咪在家定期自我測量即可。

此外, 准媽咪的體重變化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 特別是當胎兒的體重出現異常情況時, 可以透過准媽咪的體重變化找出可能原因。

妊娠的前3個月, 主要是透過B超測量胎兒頭部至臀部的距離來計算胎兒的身長(公分)。

Advertisiment

影響胎兒體重估測的三大因素

醫師一般上是利用B超來估測胎兒的體重, 再將結果與過去的統計資料(胎齡與體重估測表)做比對, 由於選擇使用比對的資料庫不同, 再加上胎兒的姿勢、先天遺傳的因素, 以及所使用的B超儀器的精確度, 都會影響醫師對胎兒體重的判讀。 也因此, 即使是在同一天到不同的醫療院所做產檢, 測量出來的胎兒體重也不會完全相同。

因素一:胎兒體重成長曲線表

不說不知, 其實胎兒也有體重成長曲線表, 這就是各大醫院所用以評估胎兒妊娠周數與體重成長的參考資料, 該成長曲線表是根據過去數十萬筆的胎兒體重資料統計分析出來的結果。 醫師根據這份資料比對胎兒的成長情況,

Advertisiment
確認胎兒的體重是落在哪個成長區間, 如果胎兒的體重是落在10%以下(過小)或90%以上(過大)的成長區間時, 多有異常病因所致, 務必特別留意並做進一步檢查找出原因。 每家醫療院所所選擇參考的資料庫來源不同, 例如若使用的是西方的統計資料, 則國內胎兒的體重在相同妊娠周數時的評估就有可能偏低, 而選用部分日本的統計資料, 則國內胎兒的體重則有可能偏高, 即使使用國內各醫學中心所統計的資料庫, 也有相當的落差, 因此不同醫療院所判讀的結果也會有個別差異。 此外, 當胎兒體重落在10%以下或90%以上的成長區間時, 因為體重在這些範圍的胎兒很少, 所以得到的資料也很少,
Advertisiment
資料誤差比較大, 可能不太準確。

因素二:操作技巧和使用儀器

B超是測量胎兒體重的必備工具, 因此儀器的精密度也會影響判讀的結果, 另外則是醫師操作儀器的技巧, 對測量結果也會有一些影響。

因素三:胎兒姿勢和先天因素

不論是測量身長或是頭圍、腹圍及大腿骨的長度, 胎兒的姿勢都會影響測量的結果。 因為是測量頭圍、腹圍及大腿骨的長度來評估胎兒的成長, 如果是矮胖型或是瘦長型的胎兒, 其體重的評估誤差率會比一般寶寶來得高。

異常狀況

胎兒體重偏低的原因

多胞胎、胎盤功能不全、高危險妊娠(妊娠糖尿病、子前癇症等)都可能造成胎兒生長遲滯, 以致體重比妊娠周數越來越小(如第26周小1周,

Advertisiment
第30周小2周……)。 另外, 准媽媽有抽煙、服用藥物、喝酒、過量攝取咖啡因等生活飲食習慣, 也可能造成胎兒體重過小。

胎兒體重偏大的原因

妊娠糖尿病、母親的飲食習慣可能造成胎兒體重過大, 這時候准媽咪必須嚴格控制血糖, 並且調整飲食習慣, 避免攝取高熱量、高脂肪、高鹽飲食。 此外, 在沒有病理性原因的情況下, 糖分攝取過量也可能導致胎兒體重較大。

為何胎兒體重不一定符合標準?

如果孕媽咪將產檢時醫師告知的胎兒體重及身長結果對照《准媽媽健康手冊》的內容, 就會發現自己的胎兒體重不一定符合手冊的說明, 甚至可能有較大的落差。 這是因為胎兒的體重差異範圍本來就非常大, 其實只要誤差在前後兩周內的預估體重內(至多不超過10~90%的成長區間), 都是可接受的範圍。舉例來說,同樣是懷孕29周,女寶寶的體重範圍可能介於1,042~1,695克之間。而男寶寶的體重則介於1.121~1.888克之間。

體重過重影響分娩

胎兒的體重對於產程會有決定性的影響,頭圍大的寶寶容易造成產程遲滯;而腹圍大的寶寶則需要擔心“肩難產”;足月胎兒體重超過3,500克以上的寶寶,則可能造成生產困難,體重低於2,500克則屬於體重過輕,需要擔心寶寶的健康狀況。出生時體重在2,500~3,500克,是最理想的範圍。

正常標準

一般來說,胎兒的頭圍與懷孕周數會較一致,而大腿長度的測量結果常會比實際妊娠周數略小;腹圍的測量結果則通常比懷孕周數大一點,利用這三項結果所在的成長區間,就能推估出胎兒的體重,只要體重區間落在10~90%以內,都屬正常可接受的範圍。但是,造成頭圍與大腿骨比較大或比較小的原因常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例如父母都是高個子時,胎兒的骨架也會隨之比較大,反之亦同。因此若排除此先天遺傳因素後,如果胎兒的體重落在10%以下或90%以上,則必須進一步確認胎兒是屬於“對稱性”或“不對稱性”的異常。

對稱性:當測量胎兒的頭圍、大腿骨及腹圍的結果一致性地皆比周數來得過小時,雖然胎兒整體生長平均,但是,可能孕婦本身體重並無增加、有先天性異常、或子宮內感染,另外與父母本身體型的遺傳因素也有相關,此類影響多於懷孕初期就已造成。

不對稱性:指胎兒的頭圍、大腿骨及腹圍的測量結果並不一致,產生如頭大肚子小的特殊情況。造成腹圍較小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後天的影響,像是胎盤功能、孕婦貧血、多胞胎、異常的飲食習慣、長期使用藥物、抽煙喝酒等,可能發現胎兒過於“苗條”,生長遲滯的胎兒經常可見,這類情形多在懷孕中後期時對胎兒漸表現出明顯影響。

愛心提示:如果胎兒的體重落在合理的成長曲線內,但醫師卻告知准媽咪胎兒的體重比妊娠周數小1周或大1周時,其實准媽咪還不需要太擔心。胎兒的體重比妊娠周數相差 ±2周,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胎兒體重的成長情況“一直都是”維持平均較大或較小1~2周的情況,則有可能是月經週期估算錯誤,但是如果胎兒的體重與妊娠周數之間差距呈現越來越大的情況,就要進一步檢查確認原因。

都是可接受的範圍。舉例來說,同樣是懷孕29周,女寶寶的體重範圍可能介於1,042~1,695克之間。而男寶寶的體重則介於1.121~1.888克之間。

體重過重影響分娩

胎兒的體重對於產程會有決定性的影響,頭圍大的寶寶容易造成產程遲滯;而腹圍大的寶寶則需要擔心“肩難產”;足月胎兒體重超過3,500克以上的寶寶,則可能造成生產困難,體重低於2,500克則屬於體重過輕,需要擔心寶寶的健康狀況。出生時體重在2,500~3,500克,是最理想的範圍。

正常標準

一般來說,胎兒的頭圍與懷孕周數會較一致,而大腿長度的測量結果常會比實際妊娠周數略小;腹圍的測量結果則通常比懷孕周數大一點,利用這三項結果所在的成長區間,就能推估出胎兒的體重,只要體重區間落在10~90%以內,都屬正常可接受的範圍。但是,造成頭圍與大腿骨比較大或比較小的原因常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例如父母都是高個子時,胎兒的骨架也會隨之比較大,反之亦同。因此若排除此先天遺傳因素後,如果胎兒的體重落在10%以下或90%以上,則必須進一步確認胎兒是屬於“對稱性”或“不對稱性”的異常。

對稱性:當測量胎兒的頭圍、大腿骨及腹圍的結果一致性地皆比周數來得過小時,雖然胎兒整體生長平均,但是,可能孕婦本身體重並無增加、有先天性異常、或子宮內感染,另外與父母本身體型的遺傳因素也有相關,此類影響多於懷孕初期就已造成。

不對稱性:指胎兒的頭圍、大腿骨及腹圍的測量結果並不一致,產生如頭大肚子小的特殊情況。造成腹圍較小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後天的影響,像是胎盤功能、孕婦貧血、多胞胎、異常的飲食習慣、長期使用藥物、抽煙喝酒等,可能發現胎兒過於“苗條”,生長遲滯的胎兒經常可見,這類情形多在懷孕中後期時對胎兒漸表現出明顯影響。

愛心提示:如果胎兒的體重落在合理的成長曲線內,但醫師卻告知准媽咪胎兒的體重比妊娠周數小1周或大1周時,其實准媽咪還不需要太擔心。胎兒的體重比妊娠周數相差 ±2周,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胎兒體重的成長情況“一直都是”維持平均較大或較小1~2周的情況,則有可能是月經週期估算錯誤,但是如果胎兒的體重與妊娠周數之間差距呈現越來越大的情況,就要進一步檢查確認原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