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胎兒體重的測量方法 影響胎兒體重的3大因素

在懷孕期間, 准媽咪都是對胎兒的發育充滿了好奇心, 胎兒是怎麼從一個小小的受精卵變成一個成熟的個體的?這就要從學會自測胎兒的體重開始做起, 來看看胎兒體重的測量方法吧。

胎兒體重的測量方法

胎兒的體重是評估胎兒成長的重要依據, 但是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裡, 究竟醫學上是如何測量胎兒體重的呢?妊娠的前3個月, 主要是透過測量胎兒頭部至臀部的距離來計算胎兒的身長(公分)。 而隨著胎兒漸漸發育之後, 從妊娠第15周開始則分別測量胎兒的頭圍(Head Circumference)或兩頂骨間之直徑(Biparietal Diameter)、腹圍(Abdominal Circumference)及大腿骨(Femur Length)的長度來判定胎兒的大小,

Advertisiment
再以此來推估胎兒的體重(克)。 由於測量胎兒的身長結果誤差較大, 例如胎兒捲曲的姿勢、骨架的大小都可能造成結果的誤判, 因此, 醫學上會以體重而非身長作為評估胎兒成長的依據。

准媽咪子宮底高度及體重變化

准媽咪以仰臥的姿勢, 讓醫師利用量尺來測量准媽咪子宮底(靠近准媽咪胸骨下方的位置)到恥骨聯合上緣的長度(FSD, Fundus to Symphysis pubis Distance), 藉以推估胎兒的成長情況, 在懷孕達20周以上時, 妊娠周數通常會與此距離相當。 有些醫師也會測量媽媽的腹圍:以橫向的方式測量腹部最高的部位, 但是因為每位准媽咪的腹圍差異大, 因此, 比較建議准媽咪在家定期自我測量即可。

此外, 准媽咪的體重變化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

Advertisiment
特別是當胎兒的體重出現異常情況時, 可以透過准媽咪的體重變化找出可能原因。

妊娠的前3個月, 主要是透過B超測量胎兒頭部至臀部的距離來計算胎兒的身長(公分)。

影響胎兒體重估測的三大因素

醫師一般上是利用B超來估測胎兒的體重, 再將結果與過去的統計資料(胎齡與體重估測表)做比對, 由於選擇使用比對的資料庫不同, 再加上胎兒的姿勢、先天遺傳的因素, 以及所使用的B超儀器的精確度, 都會影響醫師對胎兒體重的判讀。 也因此, 即使是在同一天到不同的醫療院所做產檢, 測量出來的胎兒體重也不會完全相同。

因素一:胎兒體重成長曲線表

不說不知, 其實胎兒也有體重成長曲線表,

Advertisiment
這就是各大醫院所用以評估胎兒妊娠周數與體重成長的參考資料, 該成長曲線表是根據過去數十萬筆的胎兒體重資料統計分析出來的結果。 醫師根據這份資料比對胎兒的成長情況, 確認胎兒的體重是落在哪個成長區間, 如果胎兒的體重是落在10%以下(過小)或90%以上(過大)的成長區間時, 多有異常病因所致, 務必特別留意並做進一步檢查找出原因。 每家醫療院所所選擇參考的資料庫來源不同, 例如若使用的是西方的統計資料, 則國內胎兒的體重在相同妊娠周數時的評估就有可能偏低, 而選用部分日本的統計資料, 則國內胎兒的體重則有可能偏高, 即使使用國內各醫學中心所統計的資料庫,
Advertisiment
也有相當的落差, 因此不同醫療院所判讀的結果也會有個別差異。 此外, 當胎兒體重落在10%以下或90%以上的成長區間時, 因為體重在這些範圍的胎兒很少, 所以得到的資料也很少, 資料誤差比較大, 可能不太準確。

因素二:操作技巧和使用儀器

B超是測量胎兒體重的必備工具, 因此儀器的精密度也會影響判讀的結果, 另外則是醫師操作儀器的技巧, 對測量結果也會有一些影響。

因素三:胎兒姿勢和先天因素

不論是測量身長或是頭圍、腹圍及大腿骨的長度, 胎兒的姿勢都會影響測量的結果。 因為是測量頭圍、腹圍及大腿骨的長度來評估胎兒的成長, 如果是矮胖型或是瘦長型的胎兒, 其體重的評估誤差率會比一般寶寶來得高。

Advertisiment

異常狀況

胎兒體重偏低的原因

多胞胎、胎盤功能不全、高危險妊娠(妊娠糖尿病、子前癇症等)都可能造成胎兒生長遲滯, 以致體重比妊娠周數越來越小(如第26周小1周, 第30周小2周……)。 另外, 准媽媽有抽煙、服用藥物、喝酒、過量攝取咖啡因等生活飲食習慣, 也可能造成胎兒體重過小。

胎兒體重偏大的原因

妊娠糖尿病、母親的飲食習慣可能造成胎兒體重過大, 這時候准媽咪必須嚴格控制血糖, 並且調整飲食習慣, 避免攝取高熱量、高脂肪、高鹽飲食。 此外, 在沒有病理性原因的情況下, 糖分攝取過量也可能導致胎兒體重較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