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胎教兒出生後如何進行教育銜接

自從胎兒的聽覺器官和大腦聽覺中樞有了生理功能後, 父母要在保證供給足夠的營養和維生素、微量元素的前提下, 經常用音樂的、語言的、觸摸的刺激, 給胎兒輸入“資訊流”, 對胎兒的感覺器官和大腦產生一定的影響, 促進神經原結構的形成。 但是, 孩子出生後特別是出生後6個月內, 是孩子大腦細胞增殖的又一個高峰期。 所以, 孩子出生後一樣要加強營養供給, 並且繼續給予適時的、適宜的刺激資訊, 以促使神經系統的進一步完善。

人類是大腦最發達的靈長類動物, 新生兒出生時大腦的大小和重量已達到成人的1/3。

Advertisiment
但是, 神經細胞大部分還未成熟, 神經纖維還沒形成完善的髓鞘, 相互的聯繫也幾乎沒有形成。 所以, 在出生後的最初時期, 如果有更多的刺激到達感覺器官, 通過感覺細胞的興奮至I達大腦, 就可以更好地促進神經細胞的成熟。 隨著神經纖維也漸漸髓鞘化, 互相之間的聯繫也緊密地構成, 對外界的各種刺激的反應也變多了。 由於大腦細胞之間通過軸突與樹突之間的突觸接觸的建立, 在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間相互聯繫的通路中有了脈衝傳導的過程, 於是使知覺、表像、記憶等屬於認知功能的行動開始發生作用, 不久這些就成為思維活動的基礎。 脈衝在神經細胞間聯繫通。 路中的傳導過程,
Advertisiment
叫媒介過程。 這種媒介過程的形成, 需要在開始時期重複多次地給予刺激。 如果刺激的量不足或品質差, 認知就不能充分進行, 從而使精神功能的總體動作也不充分, 發生延滯。 所以, 從胎兒剛出生到1歲間, 儘管還不明白語言的意思, 但還是要給他各種聲音的刺激。 這些刺激包括語言和音樂的刺激。 如果缺乏語言的刺激, 孩子就可能遲遲不會說話。 曾有一位元母親認為嬰兒不懂語言, 說話也沒用, 於是根本不對孩子說話, 致使這孩子長到3歲還不會講話。

由此看來, 孩子出生後, 必須在他還不能理解語言的初期, 就開始聽語言的聲音, 要聽具有語言模式的講話聲。 只聽人群的說話雜訊, 效果是不大的。 除了聲音刺激之外,

Advertisiment
還要給新生兒視覺和觸覺的刺激。 這些及時的適宜的聽覺、視覺、觸覺刺激, 就是胎兒出生後最早期的教育。

關於什麼是早期教育, 國內外專家學者已有很多論述, 但至今仍有許多人片面地認為早期教育就是知識教育、智育教育, 就是早讀、早寫、早算。 因此, 很早就教孩子識字, 背唐詩, 寫字, 算術, 灌輸知識。 其實這些教育內容脫離了孩子神經心理方面的基礎, 如此過早過急地硬性實施, 不但不會達到預期目的, 而且會適得其反。

關於早期教育, 一方面是說要在孩子已具備接受某種方式和內容的資訊刺激時, 不失時機地給予這些資訊刺激;另一方面是說, 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 其神經心理方面決定了孩子發育的應該是什麼器官的能力,

Advertisiment
人們應遵循這些規律對孩子施教。 例如, 孩子出生後的前3個月中, 主要發育的是視覺、聽覺和感情的反應。 於是, 要不失時機地發展他的視覺和聽覺, 使他通過看和聽, 不斷從外界向大腦輸入信號, 促進大腦發育成熟, 發展他的心理。 如果不及時地進行視和聽方面的練習, 這兩方面的發育就會減慢, 從而影響大腦的發育。

胎兒從出生到學齡前, 經過了新生兒期(出生後一個月內的時間)、嬰兒期(一個月以後到滿一周歲的時間)、幼兒期(一周歲後至滿三周歲的時間)、學齡前期(從三周歲以後直到七歲以前的時間)。 在上述的不同時期內, 孩子的神經和心理發展的水準不一樣, 所要求給予的教育內容與方式也各異。

Advertisiment
年輕的父母可以參考一些有關0—3歲嬰幼稚教育的書, 搞好嬰幼兒時期的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