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接受外界教育的首要條件是胎兒感官的發育, 尤其是聽覺器官。 因為胎教的內容, 就是對胎兒的聽覺進行訓練。 胎兒聽覺器官的發育大約在懷孕2個月時, 這時雖然胚胎還非常小, 僅有2~3克, 但它已五臟俱全, 顏面似人樣了, 這時是塑造人形的關鍵時刻, 接著發育成胎兒, 各器官日趨完善。
胎兒的聽覺器官由發育到成熟, 經過幾個時期:在第2個月末, 外耳、中耳及內耳已有雛形, 已有基本形態結構, 但尚無聽覺功能;到4個月時對來自外界的聲音有所感知;從6個月(孕26周)起, 胎兒就具備聽到聲音的條件,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懷孕4個月左右, 胎兒其他感覺器官也開始發育。 胎兒的眼、口、鼻由於母腹阻隔難與外界發生直接聯繫, 但觸覺是可以溝通的, 因此可以通過撫摸來促進胎兒的發育。 最易與外界溝通的胎兒感覺器官便是聽覺器官。 所以胎兒能接受外界教育, 正因為他具備了上述這些條件。
胎教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胎教除了應關注胎兒的身體健康、大腦的發育, 更應把注意力投向胎兒的性格形成。 然而現代人卻有一種認識上的誤區, 他們認為對性格的形成產生主要影響的還是後天環境。
Advertisiment
當然, 後天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一名叫斯蒂芬的美國學者對此曾進行過一次實驗, 他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天生的羞澀完全可以矯正過來。 他的實驗物件是猴子, 他把一隻極容易害羞的幼猴交給了一隻經驗豐富的母猴, 結果這只幼猴明顯地克服了羞澀的特點。 後來, 這只幼猴長大後還成為了這只猴群的首領。
之所以有那麼多人認為後天環境對性格造成的影響很大, 完全是因為它帶來的可視性效果, 而且這個效果是完全可以測定的。
但有些孩子之所以會羞於面對陌生的事物, 是因為他們收到了大腦傳來的“無條件躲避陌生事物”的資訊, 並在行動中表現出來。 那麼, 對這條資訊的條件反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呢?它並不是從出生以後開始形成的,
Advertisiment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都具有性格上的缺點。 雖然無法告訴別人, 但所有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的某些缺點不要被孩子繼承。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 那就應該認真地進行有針對性的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