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胎盤屏障

絨毛膜內含有臍血管分支, 從絨毛膜發出很多大小不同的絨毛, 這些絨毛分散在母體血之中, 並吸收母血中的氧和營養成分, 排泄代謝產物。

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毛膜組成。 正常情況下, 母體感染的病原體及其毒性產物難於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 但若在妊娠3個月內, 此時胎盤結構發育尚不完善, 則母體中的病原體等有可能經胎盤侵犯胎兒, 干擾其正常發育, 造成畸形甚至死亡。 藥物也和病原體一樣有可能通過母體侵犯胎兒。 因此, 在懷孕期間, 尤其是早期, 應儘量防止發生感染,

Advertisiment
並盡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較大的各類藥物。

人類的吞噬細胞有大、小兩種。 小吞噬細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 大吞噬細胞是血中的單核細胞和多種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 兩者構成單核吞噬細胞系統。

當病原體穿透皮膚或粘膜到達體內組織後, 吞噬細胞首先從毛細血管中逸出, 聚集到病原體所在部位。 多數情況下, 病原體被吞噬殺滅。 若未被殺死, 則經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結, 在淋巴結內的吞噬細胞進一步把它們消滅。 淋巴結的這種過濾作用在人體免疫防禦能力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般只有毒力強、數量多的病原體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擋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臟器。 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處的吞噬細胞會對病原體繼續進行吞噬殺滅。

Advertisiment

以病原菌為例, 吞噬、殺菌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即吞噬細胞和病菌接觸、吞入病菌、殺死和破壞病原菌。 吞噬細胞內含有溶酶體, 其中的溶菌酶、髓過氧化物酶、乳鐵蛋白、防禦素、活性氧物質、活性氮物質等能殺死病菌, 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則可將菌體降解。 最後不能消化的菌體殘渣, 將被排到吞噬細胞外。

細菌被吞噬在吞噬細胞內形成吞噬體;溶酶體與吞噬體融合成吞噬溶酶體;溶酶體中多種殺菌物質和水解酶將細菌殺死並消化;菌體殘渣被排出細胞外。

病菌被吞噬細胞吞噬後, 其結果根據病菌類型、毒力和人體免疫力不同而不同。 化膿性球菌被吞噬後, 一般經5—10分鐘死亡,

Advertisiment
30—60分鐘被破壞, 這是完全吞噬。 而結核分枝桿菌、布魯氏菌、傷寒沙門氏菌、軍團菌等, 則是已經適應在宿主細胞內寄居的胞內菌。 在無特異性免疫力的人體中, 它們雖然也可以被吞噬細胞吞入, 但不被殺死, 這是不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可使這些病菌在吞噬細胞內得到保護, 免受機體體液中特異性抗體、非特異性抗菌物質或抗菌藥物的有害作用;有的病菌尚能在吞噬細胞內生長繁殖, 反使吞噬細胞死亡;有的可隨遊走的吞噬細胞經淋巴液或血流擴散到人體其它部位, 造成廣泛病變。 此外, 吞噬細胞在吞噬過程中, 溶酶體釋放出的多種水解酶也能破壞鄰近的正常組織細胞, 造成對人體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損傷。
Advertisiment

正常人體的血液、組織液、分泌液等體液中含有多種具有殺傷或抑制病原體的物質。 主要有補體、溶菌酶、防禦素、乙型溶素、吞噬細胞殺菌素、組蛋白、正常調理素等。 這些物質的直接殺傷病原體的作用不如吞噬細胞強大, 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發揮作用。 例如補體對霍亂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應, 但在霍亂弧菌與其特異抗體結合的複合物中若再加入補體, 則很快發生溶解霍亂弧菌的溶菌反應。

人體的免疫系統像一支精密的軍隊, 24小時晝夜不停地保護著我們的健康。 它是一個了不起的傑作!在任何一秒內, 免疫系統都能協調調派不計其數、不同職能的免疫“部隊”從事複雜的任務。 它不僅時刻保護我們免受外來入侵物的危害,

Advertisiment
同時也能預防體內細胞突變引發癌症的威脅。 如果沒有免疫系統的保護, 即使是一粒灰塵就足以讓人致命。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人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 而人體免疫系統的結構是繁多而複雜的, 並不在某一個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 相反它是由人體多個器官共同協調運作。 骨髓和胸腺是人體主要的淋巴器官, 週邊的淋巴器官則包括扁桃體、脾、淋巴結、集合淋巴結與盲腸。 這些關卡都是用來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 當我們喉嚨發癢或眼

睛流淚時, 都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在努力工作的信號。 長久以來, 人們因為盲腸和扁桃體沒有明顯的功能而選擇割除它們, 但是最近的研究顯示盲腸和扁桃體內有大量的淋巴結, 這些結構能夠協助免疫系統運作。

自從抗生素發明以來,科學界一直致力於藥物的發明,期望它能治療疾病,但事與願違,研究人員逐漸發現,人們對化學藥物的使用只會刺激免疫系統中的某種成分,但它無法替代免疫系統的功能,並且還會產生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擾亂免疫系統平衡。反而是人體本身的防禦機制--免疫系統,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而適當的營養卻能使免疫系統全面有效地運作,有助於人體更好地防禦疾病、克服環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襲。營養與免疫系統之間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關聯,成就了營養免疫學創立的理論基礎。

這些結構能夠協助免疫系統運作。

自從抗生素發明以來,科學界一直致力於藥物的發明,期望它能治療疾病,但事與願違,研究人員逐漸發現,人們對化學藥物的使用只會刺激免疫系統中的某種成分,但它無法替代免疫系統的功能,並且還會產生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擾亂免疫系統平衡。反而是人體本身的防禦機制--免疫系統,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而適當的營養卻能使免疫系統全面有效地運作,有助於人體更好地防禦疾病、克服環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襲。營養與免疫系統之間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關聯,成就了營養免疫學創立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