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周歲前後大多已開始蹣跚學步。 用不著幾個月, 他們的活動範圍便迅速擴大, 甚至漸漸延伸至“危險”更多的戶外。 出於“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無知, 或出於一種喜歡探索的本能, 他們便可能在日常生活中, 不斷犯下五花八門或“低級”或“高級”的“錯誤”, 由此甚至還可能構成對身體安全不同程度的威脅。 此時, 雙親, 特別是母親, 便會時不時情不自禁地對犯錯的寶寶大聲發出“不可以”、“不行”、“不要”等表示警示的指令, 以儘快遏止其不當或危險的活動或行動。
德國兒童教育專家通過一項最新專題研究證實,
Advertisiment
德國專家認為, 12個月大以內的嬰幼兒適宜從母親那邊獲得較多的正面回應, 不妨少用“不可以”或“不要”, 而用“請注意”“小心”等較為正面、語氣也更為和緩的“提示語”(如:“寶寶小心呀, 滾下床去會很疼痛的呀”)。 而18個月大之後的孩子則完全應當獲得較多的包含有教導與指引意義的反面回應,
Advertisiment
專家們提出:諸如“不可以”之類的警告儘管聽起來不順耳, 因而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引發挫折感、羞愧感等負面情緒, 但是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 這些負面感覺也未必是絕對不好的, 因為人的一生遲早都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如意甚至不幸事。 關鍵是, 家長要學會種種方法, 使得這些負面感覺在孩子心中不要存留太久, 即努力使孩子儘快恢復到正常、平靜的心態。
以下就是舒爾教授向家長們介紹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成功例子——
一天, 2歲的小吉茨正在房間裡轉悠時,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21;著這只“電老虎”, 看它的紅眼睛是如何閃爍明滅, 小辮子是如何梳理得如此整齊的。
就這樣, 孩子在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內, 就經歷了興奮(開心地發現了一件“新怪物”), 沮喪(聽到母親“不可以”的警告), 羞愧(因為自己差點闖了禍), 寬慰(待長大後可以挨近它), 最後再回到安定(光看它不動手還是安全的)種種情緒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