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媽媽表示, 其實也知道發脾氣不好, 甚至每次發完脾氣都會後悔不已, 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怎麼忍心傷害自己最愛的孩子。 但是下一次, 當孩子淘氣、吵鬧、倔強、叛逆、難管教等“育兒困難模式”啟動的時候, 內心那股無名之火還是控制不住地噌噌往上冒, 理智全無, 魔鬼附體。
所以, 這些陷入“發脾氣——後悔內疚——發脾氣”無限迴圈的媽媽們, 紛紛在後臺呼籲暖媽再分享一篇乾貨文, 講講到底該如何解決這個讓自己和孩子都痛苦的問題?
別急, 乾貨來了!今天, 咱們就來分析下:如何打敗“脾氣”這個小魔鬼,
Advertisiment
第一步:修煉內功:
先掌握科學正確的育兒知識
想一想, 大多數情況下, 你發火的原因是不是孩子頻繁吃手、經常尿褲子、愛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愛打人、愛哭、磨蹭、不收拾玩具、不肯吃蔬菜、不跟人打招呼、不想讓幼稚園……這樣的事?
暖粉案例
女兒兩歲半了, 經常尿了褲子才喊要尿尿, 有時候一天要洗三四條她的小內內, 內褲都買了好多條以備不時之需, 明明天天都在教, 前一分鐘還問要不要尿尿?回答不, 後一分鐘立馬給你尿褲子裡。 冬天和下雨天又幹不了那麼快, 想不發脾氣都難!
——饅頭
你覺得孩子不乖、不聽話、在跟你作對, 其實這些不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啊。
Advertisiment
比如吃手吃腳是口腔敏感期的孩子在探索身體的一部分、並獲得口腔的滿足感;
比如尿褲子可能是之前家長把屎把尿導致孩子無法自主排便, 也可能是孩子玩得太過投入而忘記了告訴大人;
比如愛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不過是物權意識還不明晰的孩子, 分不清楚你的我的……
每一個不合我們要求的行為背後, 都有道理可循。 你看不慣孩子的行為, 是因為你不懂他。
別忘了, 他只是個小孩子。 他遵循著生命的內在驅動力, 慢慢地適應你的要求、適應這個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 他可能會做錯、會猶豫、會害怕、會逃避。 這時候你發脾氣, 不僅於事無補, 反而對孩子是一種打擊和傷害,
Advertisiment
父母這個職業, 沒有強制的崗前培訓, 但是要想當好父母, 咱們可不能停止自學成才的腳步啊。 知道一些孩子身心發展規律、敏感期知識、兒童心理學常識等, 修煉好內功, 就可以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輕鬆。
第二步:控制內力:
發火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很多媽媽說:道理都懂, 也知道不應該發火, 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
暖粉案例
前晚, 我讓孩子把亂堆的玩具收一下, 他看著電視, 總說等一會就收。 我已經怒火攻心了, 就給了他一個時間, 讓他在規定時間必須收, 到點不收我會把玩具扔了。 這時他爸爸發火了, 把玩具從床上全扔下來, 有些玩具都扔散了架。
Advertisiment
——YUN
這個案例裡媽媽的做法, 有一部分是對的, 就是給孩子規定了一個時間;但“到點不收就把玩具扔了”這個規定有點問題。 如果時間到了, 孩子還是不收, 媽媽到底是扔還是不扔?
而爸爸呢, 就是典型的發火過頭了。 玩具損壞, 孩子嚇哭, 問題不僅沒有解決, 還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爸爸也十分後悔。
我們不敢對老闆發脾氣、不敢對同事發脾氣, 不敢對朋友發脾氣, 在外人面前我們把脾氣控制得那麼好, 為什麼唯獨到了孩子面前, 我們的脾氣就一發不可收拾?
Advertisiment
暖粉闌珊說得好:
其實就是柿子挑軟的捏, 潛意識裡覺得孩子好欺負, 不記仇, 或者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屬物, 就該按自己的想法來, 當然通常會美名其曰為娃好。 有些家庭喪偶式育兒或者婆媳關係劍拔弩張, 孩子就成了出氣筒啊。
——闌珊
這個真相是不是挺讓一些大人慚愧的?
所以, 當你的火氣上湧、脾氣一觸即發的時候, 先深呼吸, 暫停半分鐘, 想一想:
是孩子真的做錯了, 還是僅僅因為沒有達到你的主觀要求?
是孩子確實“胡作非為”, 還是只是愛玩愛鬧的天性使然?
是必須用發脾氣才能震懾孩子的“惡行”, 還是有更好的溝通辦法?
是真的孩子逼得你要發脾氣, 還是你把孩子當成了生活壓力的出氣筒?
一般想完這幾個問題,體內亂竄的脾氣就能逐漸平息,理智也就能漸漸回歸。
不過,最後爸爸誠懇道歉這一點做得很對:如果不道歉,孩子只學會了暴力;道了歉,孩子至少學會了如何面對錯誤、化解衝突。
第三步:運功出招:
不同情況採用不同辦法
當然,孩子該教育還是要教育的,只是不能靠簡單的聲音高嗓門大,而是要多想辦法、講究策略。
還拿孩子收納玩具這個問題來舉例,其實我們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來採取不同的處理辦法。
1-2歲:“寶寶,玩具陪你玩了一天好累啊,我們幫它們回家休息吧……哦,這就是小青蛙的家,小青蛙回家了,它說‘謝謝你小主人’!我們再找找洋娃娃的家在哪裡吧?”
3-4歲:“孩子,這是專屬於你的玩具箱,以後,這些玩具就要全部委託你照顧了。你一定是個很棒的收納專家……今天回來看到你把玩具收拾得這麼乾淨,真的讓人感覺很舒服很開心。”
肯定有家長說:“如果不管你怎麼耐心說,孩子還是不聽怎麼辦?”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果家人沒有引導孩子從小養成收納的習慣,等他大了突然要求他開始這樣做,這不現實,需要想辦法慢慢開始培養。
如果像案例中那樣,孩子知道應該收拾,但總是不當回事,拖著不去做,那我們可以給他規定一個時間,到時間不收拾,我們就把玩具收起來,一次只給他一個玩,等他保證有能力照顧好玩具們的時候再把管理權還給他。
如果孩子一直都願意收納玩具,只是某一次不想做,可能是他累了,可能是他心情不好,那你就幫他一起收拾,偶爾的退讓不是縱容,而是體諒和愛。
最後,如果涉及到一些原則性問題,孩子仍無理取鬧、無法溝通,家長可不可以有情緒、發脾氣?
可以。
正確地發脾氣能提醒孩子注意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教育手段。
很多媽媽問:“怎麼才叫正確地發脾氣?”
不要做這三點:攻擊孩子的人格,用羞辱性語言評價孩子,單純地指責而忘記了發脾氣的目的。
應該做到這三點:表達情緒、說明原因、提出要求。
比如:“我真的很生氣,我給你買了你喜歡的玩具,但你一點也不愛惜,不好好照顧它們,我看到家里弄得這麼亂,真是氣壞了。我會把它們收走,等你願意照顧它們的時候再來找我。”
這樣發脾氣,相信孩子會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知道父母也有情緒和不可觸碰的底線。
同時,他知道父母生氣是因為他的行為,而不是因為他本人。這樣他才能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本身,而不是擔驚受怕,腦補各種你不愛他的想法。
所以啊,爸爸媽媽們,“脾氣”這個小魔鬼雖然可怕,但其實並不難馴服,只要我們願意,我們一定可以遊刃有餘地控制它,讓它成為我們教育孩子的法寶,而不是傷害孩子和自己的利刃。
一般想完這幾個問題,體內亂竄的脾氣就能逐漸平息,理智也就能漸漸回歸。
不過,最後爸爸誠懇道歉這一點做得很對:如果不道歉,孩子只學會了暴力;道了歉,孩子至少學會了如何面對錯誤、化解衝突。
第三步:運功出招:
不同情況採用不同辦法
當然,孩子該教育還是要教育的,只是不能靠簡單的聲音高嗓門大,而是要多想辦法、講究策略。
還拿孩子收納玩具這個問題來舉例,其實我們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來採取不同的處理辦法。
1-2歲:“寶寶,玩具陪你玩了一天好累啊,我們幫它們回家休息吧……哦,這就是小青蛙的家,小青蛙回家了,它說‘謝謝你小主人’!我們再找找洋娃娃的家在哪裡吧?”
3-4歲:“孩子,這是專屬於你的玩具箱,以後,這些玩具就要全部委託你照顧了。你一定是個很棒的收納專家……今天回來看到你把玩具收拾得這麼乾淨,真的讓人感覺很舒服很開心。”
肯定有家長說:“如果不管你怎麼耐心說,孩子還是不聽怎麼辦?”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果家人沒有引導孩子從小養成收納的習慣,等他大了突然要求他開始這樣做,這不現實,需要想辦法慢慢開始培養。
如果像案例中那樣,孩子知道應該收拾,但總是不當回事,拖著不去做,那我們可以給他規定一個時間,到時間不收拾,我們就把玩具收起來,一次只給他一個玩,等他保證有能力照顧好玩具們的時候再把管理權還給他。
如果孩子一直都願意收納玩具,只是某一次不想做,可能是他累了,可能是他心情不好,那你就幫他一起收拾,偶爾的退讓不是縱容,而是體諒和愛。
最後,如果涉及到一些原則性問題,孩子仍無理取鬧、無法溝通,家長可不可以有情緒、發脾氣?
可以。
正確地發脾氣能提醒孩子注意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教育手段。
很多媽媽問:“怎麼才叫正確地發脾氣?”
不要做這三點:攻擊孩子的人格,用羞辱性語言評價孩子,單純地指責而忘記了發脾氣的目的。
應該做到這三點:表達情緒、說明原因、提出要求。
比如:“我真的很生氣,我給你買了你喜歡的玩具,但你一點也不愛惜,不好好照顧它們,我看到家里弄得這麼亂,真是氣壞了。我會把它們收走,等你願意照顧它們的時候再來找我。”
這樣發脾氣,相信孩子會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知道父母也有情緒和不可觸碰的底線。
同時,他知道父母生氣是因為他的行為,而不是因為他本人。這樣他才能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本身,而不是擔驚受怕,腦補各種你不愛他的想法。
所以啊,爸爸媽媽們,“脾氣”這個小魔鬼雖然可怕,但其實並不難馴服,只要我們願意,我們一定可以遊刃有餘地控制它,讓它成為我們教育孩子的法寶,而不是傷害孩子和自己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