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腦癱患兒早發現、早干預是關鍵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 在嬰幼兒早期就有一些特殊的表現, 如出生後不明原因的哭鬧、入睡困難、易激惹、餵養困難、容易嗆奶、護理困難等等。 腦癱一般是由於在孕期、產前、產時、產後多種因素影響了中樞神經的發育所致。 腦癱常伴有癲癇、智力低下、感覺遲鈍、行為異常、性格怪異、語言落後等症狀, 最明顯的特徵是運動發育落後。

3個月不會抬頭, 4個月不會笑, 4個月兩手仍緊緊握拳不會鬆開, 5個月不會主動抓物, 8個月不會獨坐, 10個月不會爬;1歲多不會走等, 如果出現了這些情況時, 媽媽們就應該到醫院進行檢查。

Advertisiment

腦癱患兒早發現、早干預是關鍵。 隨著腦科學的發展, 兩歲前小兒大腦具有較好的可塑性、可代償性, 因此及早地進行康復治療可給腦癱的孩子帶來希望。 此外, 合理的營養、適宜的刺激、必要的鍛煉都是必不可少的。

引導式教育激發孩子的主動學習熱情

小兒腦癱引導式教育不是單純的康復技巧或治療方法, 而是一個以教與學互動為本, 從而達到功能康復的一個複雜而完整的體系。 引導的意思是誘導, 小兒腦癱引導式教育療法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手段誘導出預想和設定的目標, 引導出功能障礙者學習各種技能動作的一種互動過程, 其目的是使腦癱患兒在體能、語言、智力及社會交往各個方面得到同步發展。

Advertisiment
這種技能動作的學習並不是單純的通過外力的協助使功能障礙者完成某種技能動作, 而是要通過功能障礙者的本身的內在因素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 使其主動的相對獨立的完成技能動作。 這一目的的達成, 必須通過神經系統的傳入、傳出系統, 經過中樞神經的調節來實現。

小兒腦癱引導式教育認為腦癱兒童康復訓練效果的好壞與患兒的情緒密切相關, 特別是患兒有沒有主動學習的意願更為重要。 因為主觀意願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幫助他們克服困難, 迎接挑戰, 去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為了培養兒童學習的積極性, 引導式教育通過創造豐富多彩的環境, 採用引導、誘發和節律性意向等引導式方法,

Advertisiment
調動兒童的興趣, 激發他們的主動學習熱情, 讓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輕鬆愉快的情緒, 學習的內容貫穿於24小時的日常生活與活動中。 節律性意向口令、音樂和遊戲等在這裡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由於腦癱兒童行動受到限制, 其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流的機會減少, 容易形成性格、行為的異常, 出現自卑、孤僻、敏感等性格行為問題。 為了改善這一狀況, 引導式教育強調按不同的年齡, 不同的功能障礙的兒童分成小組, 強調與其他兒童合作, 互相比賽, 激發興趣, 以改善他們的自卑、孤僻、敏感等性格行為問題, 有利於學習和康復。

引導式教育專業人員配備

由特教教師擔任引導員, 康復治療師配合習作程式的設置、手把手指導家長矯正患兒異常姿勢。

Advertisiment
綜合課程設置:有地席課、長台課、位置轉移課、語言課、遊戲課、認知課、感知課、精細課等。 康復理念:注重醫教結合、尊重特殊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自開展引導式教育療法以來, 患兒在運動、生活自理、社交、語言、感認知等方面有明顯的療效, 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極大增強了患兒及家長戰勝疾病的信心。

引導式教育的原則:

1、以兒童需要為中心。

2、引導誘發和激發兒童學習動機。

3、整體意識、全面發展。

4、按性質分組、可選擇上課。

5、循序漸進、融會貫通。

6、極端負責、團隊精神。

引導式教育的適應症:

1、腦性癱瘓 適合於不同年齡的腦性癱瘓, 尤其是1歲以上小兒癱瘓效果最好。

Advertisiment
英國開展了1歲左右的小嬰兒引導式教育療法的研究, 效果顯著。

2、某些先天性神經系統發育不全和心理障礙性疾病:如智力低下、運動發育遲緩、語言發育遲緩和孤獨症等。

3、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後遺症和遺傳病導致的運動及語言障礙:如先天愚型、脊髓性肌萎縮、肌肉萎縮症、成人偏癱、脊髓多發性硬化症等。 近年來有報導對帕金森氏病亦有康復效果。

4、高危兒的早期干預。 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早產兒、新生兒窒息和核黃疸等高危兒均有很高的早期干預價值。

此外, 引導式教育療法亦可用于正常兒童的早期教育, 因為引導式教育法是以正常小兒神經精神發育學和教育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因此對早期開發正常嬰幼兒的語言、運動、交流、理解和感知等智力水準亦具有很高的指導和實用價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