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臉上長痤瘡 中醫教你食療和藥療

【中醫藥治療】

【辨證論治】

可應用清肺愈痤方(黃芩10g, 枇杷20g, 丹參30g, 白花蛇舌草20g, 夏枯草15g, 赤芍10g, 甘草9g), 結合臨床按以下四種證型及症狀辨證加減。

(一)肺經風熱證

症候:見顏面黑頭或白頭粉刺居多, 伴紅色丘疹, 或覺癢痛, 鼻息氣熱, 舌紅、苔薄, 脈數等。 多為Ⅰ、Ⅱ級痤瘡。

治則:疏風清熱。

治法:

1.內治法

(1)藥物

湯藥:清肺愈痤方或枇杷清肺飲加減:加桑白皮10g, 白蒺藜20g, 連翹10g

成藥:新癀片, 每次2~4片, 每日2~3次, 飯後服。

(2)食膳

芹菜雪梨飲:芹菜100g, 雪梨130g, 番茄150g, 檸檬 30g。 將上四味同搗爛, 絞取汁飲服, 每日1劑。

薏米綠豆湯:綠豆20g, 薏米50g。 兩物同煮成粥, 每日分2次服。

杷葉石膏粥:枇杷葉10g,

Advertisiment
菊花6g, 生石膏15g, 粳米50g。 先將前三物水煎取汁, 再加入粳米煮成粥後服食, 每天1劑。

枇杷薏米粥:生薏米10g, 鮮枇杷60g(去皮核), 枇杷葉10g。 先將枇杷葉洗淨切碎, 煮沸10~15min, 撈去渣後, 納入薏米煮粥, 粥熟後切碎枇杷果肉, 放入其中攪勻。

2.外治法

(1)潔面祛脂法

熱水清洗面部數次, 讓毛囊口充分開放, 取祛脂控油類清潔產品(潔面乳、硫磺皂等)適量, 雙手搓揉起細泡沫, 均勻塗擦於面部, 輕輕按揉面部油較多處, 約20~60秒(根據面油多少自行調節按摩時間), 用熱水洗臉數次, 清潔面部及毛囊中的油脂, 然後用冷水洗臉數次, 乾淨毛巾擦乾, 塗收縮水, 以收縮毛孔。 洗後若局部皮膚乾燥, 應適量用一些保濕、潤膚類化妝品, 以減少內源性油脂的回饋性分泌。

Advertisiment
每天1-2次。

(2)藥物

顛倒散(《醫宗金鑒》):大黃、硫磺各等分, 研極細末, 用涼開水、茶水或蜂蜜調敷, 每日l~2次, 每次60min;或配成30%的洗劑外擦, 每日晚上塗搽, 次日清晨洗掉。

(3)針灸

刺絡拔罐:取大椎穴。 常規消毒後, 三棱針或梅花針點刺出血, 然後拔火罐, 1O~15min, 出血1~3ml。 3日1次, 10次為1療程。

自血療法:靜脈采血2ml, 常規消毒皮膚後, 雙側足三裡各注射1ml, 每週1次, 5次為1療程。

丹參穴位注射:常規消毒皮膚後, 雙側足三裡各注射丹參注射液1ml, 每週1次, 5次為1療程。

耳穴壓豆:二耳輪換, 3日1次, 5次為1療程。

(4)氣功法(《中醫美容學》) 

① 姿勢:站、坐、臥均可, 雙眼微閉, 舌抵上齶, 從頭面、上肢、胸、背、腰、腹、大小腿、足部全放鬆。  

② 呼吸:為鼻吸鼻呼, 緩、細、勻、靜、綿、深、長。  

③ 意念:先意頭部, 然後意念臉面十分光滑, 痤瘡已經消失。

Advertisiment
反復默念10~15min。

④ 每日早、午、晚各練1次, 每次練10~15min。 如痤瘡不嚴重, 可於收功後幹浴面36~100次。 練功數月, 痤瘡狀況可得到改善。

(二)脾胃濕熱證

症候:皮膚油膩, 間有膿皰、結節, 或伴口臭, 納呆腹脹, 便秘溺赤, 舌質紅, 苔黃膩, 脈滑數, 或見膿皰囊腫, 病情纏綿, 皮疹此起彼伏等。 多為Ⅱ、Ⅲ、Ⅳ級痤瘡。

治則:清熱利濕。

治法:

1.內治法

(1)藥物

湯藥:清肺愈痤方或茵陳蒿東加減:加茵陳15g, 滑石30g, 枳實12g

成藥:新癀片, 每次2~4片, 每日2~3次, 飯後服;防風通聖丸, 6g, 每日2~3次, 口服。

(2)食膳

忌食高脂類食物, 如豬油、奶油、肥肉、豬腦、豬肝、豬腎、雞蛋等;忌食腥發之物, 如海鰻、海蝦、海蟹、帶魚、牛肉、鵝肉、羊肉、狗肉等;忌高糖食物, 如糖果、巧克力、霜淇淋等。 忌食辛辣之品。 下面介紹幾種簡單實用的食療方法:

Advertisiment

① 海藻薏苡仁粥:海藻10g, 昆布10g, 甜杏仁10g, 茅根 15g, 薏苡仁50g, 將前4味藥加水1000ml, 煎取汁500ml, 用藥汁與薏苡仁同煮成粥即可食用, 每日1劑, 連用20劑。

② 綠豆薏苡仁湯:將綠豆、薏苡仁各25g, 山楂10g, 洗淨, 加水500g, 泡30min後煮開, 滾幾分鐘後即停火, 不要揭蓋, 燜15min即可, 當茶飲。 每日3~5次, 適用於油性皮膚。

③ 涼拌三莧(《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鮮莧菜100g, 鮮冬莧菜100g, 鮮馬齒莧100g, 調料適量。 將3物分別用開水焯至八成熟, 撈出後浸人冷水中5~10min, 取出控去水, 切段, 入調料後拌勻即可。

2.外治法

參見"肺經風熱"型外治法。 藥物不同之處如下:

(1)顛倒散中加黃連、苦參以加強清熱燥濕。

(2)膿頭、丘疹紅腫明顯時, 可換用外用紫金錠外用(用爐甘石洗劑下層調塗患處, 每日3次。 )

(三)沖任不調證

症候:可見月經不調, 小腹脹痛,

Advertisiment
或經來皮疹增多和加重, 舌紅、脈弦。 偏陰虛者, 常伴腰酸痛, 五心煩熱、口乾渴等。 偏陽虛者, 常見四肢不溫, 平素畏冷, 面色白, 唇淡, 經行小腹冷痛, 得熱則減, 舌淡暗, 苔白, 有齒印, 脈沉。

治則:調和沖任。

治法:

1.內治法

(1)藥物

湯藥:

偏陰虛者:清肺愈痤方+女貞子20g, 旱蓮草20g, 生地20g;或知柏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減。

偏陽虛者:清肺愈痤方+仙茅12g, 仙靈脾10g, 熟地20g。

成藥:

偏陰虛者:知柏地黃丸, 9g, 每日2次, 口服;

偏陽虛者:龜鹿補腎丸, 9g, 每日2次, 口服。

(2)食膳

生地麥冬大骨湯:生地15g, 麥冬30g, 杞子15g, 生薑10g, 大骨500g。 洗淨, 加水適量, 武火燒開, 後慢火燉1小時, 加入鹽少許調味即可。 適宜陰虛體質患者。

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10g, 生薑20g~50g, 紅棗10枚, 麥冬30g, 羊肉500g。 羊肉用開水焯掉血水後, 放入燉鍋, 加入上述藥料, 加開水適量,武火燒開,後慢火燉1小時,加入鹽少許調味即可。適宜陽虛體質患者,平素形寒畏冷,四肢不溫者。每週1次,常於冬季服用,畏冷等症狀消失後不可再服,建議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2.外治法

同"肺經風熱"型。

(四)痰瘀凝結證

症候:皮疹曠久不愈,色暗不鮮,堅硬疼痛,或伴結節囊腫、瘢痕與色素沉著,舌黯紅,脈滑。多為Ⅲ、Ⅳ級痤瘡。

治則:化痰軟堅,活血化瘀。

治法:

1.內治法

(1)藥物

湯藥:囊腫者:清肺愈痤方+浙貝20g,薏苡仁30g,法夏10g。 

結節者:清肺愈痤方+皂刺10g,白僵蠶10g,莪術10g。

成藥:小金丸(小金丹)。打碎後口服,每次1.2~3g,每日2次。新癀片,每次2~4片,每日2~3次,飯後服。丹參酮膠囊,一次4粒,一日3~4次,口服。

(2)食膳

山楂桃仁粥(《養顏與減肥自然療法》):山楂、桃仁各10g,荷葉半張,粳米60g。先將前三味煮湯,去渣後入粳米煮成粥。每日1劑,連用30日。適用於痰淤凝結者所致的痤瘡。 

綠豆薏苡仁防痤湯:將綠豆、薏苡仁各30g,浙貝15g,山楂10g,洗淨,加水500ml,泡30min後煮開,滾幾分鐘後即停火,不要揭蓋,燜15min即可,當茶飲。每日3~5次,適用於油性皮膚。

黑豆益母草粥:黑豆15g,益母草30g,桃仁10g,粳米25g,紅糖適量。 將益母草、桃仁用水煎煮30min,濾出藥汁,再將黑豆加藥汁和水煮至八成熟,下粳米煮粥,粥爛加糖即可食用。早晚各服用1小碗。

2.外治法

基本同"肺經風熱"型,在下列方面適當調整:

(1)藥物

複方顛倒散:大黃30g,硫黃30g,浙貝30g,僵蠶30g,輕粉10g,研極細末,用涼開水、茶水或蜂蜜調敷,每日l~2次,每次60min;或配成30%的洗劑外擦,每日晚上塗搽,次日清晨洗掉。

(2)針灸

火針療法:取每個結節或囊腫頂部中央及基底部。面部痤瘡患者取仰臥位(頸背部皮損患者取俯臥位),醫者坐于患者頭頸部端,充分暴露皮損部位,選好進針點。左手持酒精燈(酒精燈內酒精裝1/3即可),盡可能接近施術部位,右手拇、食、中指持針柄,置針於火焰的中焰,先加熱針體,再加熱針尖,把針燒至發白。左手持酒精燈微向外移,燒針後右手運用手腕力量,持針迅速垂直刺入皮損頂部,若皮損為丘疹、黑頭、膿皰,常點刺一下即可,稍加擠壓,把皮疹上的黑頭粉刺或膿皰分泌物、膿栓、膿血清除;若皮損為結節堅硬者,則應在其中心和周圍多處點刺,不擠壓;若為囊腫,刺破囊壁時則有落空感,用棉簽輕輕擠淨囊內物,消毒棉簽沾幹並輕按針孔,酒精再次消毒,暴露針孔。每週1次,5次為一療程。

(五)按症狀辨證用藥加減法

1.皮膚油脂多或舌苔厚膩者,加薏苡仁30g,蒼術10g,陳皮10g。

2.大便燥實硬結者,加大黃6g。

【西醫藥治療】

1.複合維生素B、維生素B6,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2.紅黴素、四環素0.25g,每日4次,口服。

3.面部皮損可外塗達芙文凝膠,每日1~3次。頭皮皮損用采樂洗髮液外洗。

加開水適量,武火燒開,後慢火燉1小時,加入鹽少許調味即可。適宜陽虛體質患者,平素形寒畏冷,四肢不溫者。每週1次,常於冬季服用,畏冷等症狀消失後不可再服,建議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2.外治法

同"肺經風熱"型。

(四)痰瘀凝結證

症候:皮疹曠久不愈,色暗不鮮,堅硬疼痛,或伴結節囊腫、瘢痕與色素沉著,舌黯紅,脈滑。多為Ⅲ、Ⅳ級痤瘡。

治則:化痰軟堅,活血化瘀。

治法:

1.內治法

(1)藥物

湯藥:囊腫者:清肺愈痤方+浙貝20g,薏苡仁30g,法夏10g。 

結節者:清肺愈痤方+皂刺10g,白僵蠶10g,莪術10g。

成藥:小金丸(小金丹)。打碎後口服,每次1.2~3g,每日2次。新癀片,每次2~4片,每日2~3次,飯後服。丹參酮膠囊,一次4粒,一日3~4次,口服。

(2)食膳

山楂桃仁粥(《養顏與減肥自然療法》):山楂、桃仁各10g,荷葉半張,粳米60g。先將前三味煮湯,去渣後入粳米煮成粥。每日1劑,連用30日。適用於痰淤凝結者所致的痤瘡。 

綠豆薏苡仁防痤湯:將綠豆、薏苡仁各30g,浙貝15g,山楂10g,洗淨,加水500ml,泡30min後煮開,滾幾分鐘後即停火,不要揭蓋,燜15min即可,當茶飲。每日3~5次,適用於油性皮膚。

黑豆益母草粥:黑豆15g,益母草30g,桃仁10g,粳米25g,紅糖適量。 將益母草、桃仁用水煎煮30min,濾出藥汁,再將黑豆加藥汁和水煮至八成熟,下粳米煮粥,粥爛加糖即可食用。早晚各服用1小碗。

2.外治法

基本同"肺經風熱"型,在下列方面適當調整:

(1)藥物

複方顛倒散:大黃30g,硫黃30g,浙貝30g,僵蠶30g,輕粉10g,研極細末,用涼開水、茶水或蜂蜜調敷,每日l~2次,每次60min;或配成30%的洗劑外擦,每日晚上塗搽,次日清晨洗掉。

(2)針灸

火針療法:取每個結節或囊腫頂部中央及基底部。面部痤瘡患者取仰臥位(頸背部皮損患者取俯臥位),醫者坐于患者頭頸部端,充分暴露皮損部位,選好進針點。左手持酒精燈(酒精燈內酒精裝1/3即可),盡可能接近施術部位,右手拇、食、中指持針柄,置針於火焰的中焰,先加熱針體,再加熱針尖,把針燒至發白。左手持酒精燈微向外移,燒針後右手運用手腕力量,持針迅速垂直刺入皮損頂部,若皮損為丘疹、黑頭、膿皰,常點刺一下即可,稍加擠壓,把皮疹上的黑頭粉刺或膿皰分泌物、膿栓、膿血清除;若皮損為結節堅硬者,則應在其中心和周圍多處點刺,不擠壓;若為囊腫,刺破囊壁時則有落空感,用棉簽輕輕擠淨囊內物,消毒棉簽沾幹並輕按針孔,酒精再次消毒,暴露針孔。每週1次,5次為一療程。

(五)按症狀辨證用藥加減法

1.皮膚油脂多或舌苔厚膩者,加薏苡仁30g,蒼術10g,陳皮10g。

2.大便燥實硬結者,加大黃6g。

【西醫藥治療】

1.複合維生素B、維生素B6,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2.紅黴素、四環素0.25g,每日4次,口服。

3.面部皮損可外塗達芙文凝膠,每日1~3次。頭皮皮損用采樂洗髮液外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