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教育>正文

自己的游戲自己做

如果不管孩子玩什么你都在身邊陪著, 就忽略了孩子成長所需要的一個重要能力:獨自做游戲, 獨處的能力!

一位母親寫信跟我說:“我的女兒莫娜總不讓我閑著。 她讓我陪她看圖畫書, 給玩具動物園安裝護欄, 玩捉迷藏。 她畫畫的時候, 我也要在旁邊看著。 以前這沒什么, 但現在我有了第二個孩
子, 加上還要做家務, 忙得不可開交。 莫娜還不斷地火上澆油。 她總是哭鬧:‘媽媽, 你到底什么時候和我一起玩呀?’而且她變得越來越逆反, 咬人、抓人、打人成了家常便飯, 自己呆不了5分鐘就要纏著別人和她一起玩。

Advertisiment
我覺得壓力大極了。 ”

為什么這對母女和諧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我們不該把它僅僅歸于第二個孩子的出生。 其實這是一個典型的嬌慣孩子的結果。 那么對于這種習慣以自己為中心, 總要別人陪伴的孩子, 我們應當怎么辦呢?

要想避免嬌慣, 最保險的途徑是要教會孩子怎么玩耍。 懂得怎么玩的孩子通常能夠在大人不在的情況下, 還能自娛自樂, 而且不會要求時時刻刻作中心人物, 能夠自己打發時間。 那么我們應當怎么樣教孩子?教他們做什么樣的游戲?難道孩子們不會自己學做游戲嗎?

為孩子們創造條件讓他們自己做游戲

的確有的孩子似乎完全可以自己玩兒, 他無非需要:1、有個人在近處看著他;2、有幾件新鮮的、還沒有讓他研究得一清二楚的玩具;3、偶爾有大人和他說幾句話。

Advertisiment

但是我們不要以為滿足這三個條件就像說出來那么簡單:這三個看似并不苛刻的條件其實包含很多微妙的心理。 陪伴一兩歲的孩子幾乎得寸步不離, 爸爸或媽媽要想離開屋子得事先向寶寶報告, 而且要在寶寶因害怕而抗議或大哭大鬧之前回來。 剛開始寶寶等不上半分鐘就“打雷下雨!”父母說一句“我馬上就回來”沒有多大用處。 孩子如果覺得不安全的話, 他總是豎著耳朵聽爸爸媽媽在隔壁干什么, 滿腦袋的問號, 不會把心思放在玩游戲上。 父母因而要跟孩子建立一種默契:盡管爸爸媽媽暫時不在我身邊, 但是只要我需要他們, 他們會在我受到傷害或感到害怕之前趕到。

Advertisiment
這種信賴感需要很長時間來培養。

要想讓孩子們學會自己玩兒, 對玩具也有要求。 孩子一旦對玩具了解得一清二楚, 就會對玩具失去興趣, 這是很好理解的。 因為孩子們在玩玩具的時候總是有兩個目的:發現新的事物和驗證現有的經驗。 比如說:今天是不是還能把不同的小積木正確地放到空格里?孩子所感興趣的玩具通常是既給他們帶來歷險的樂趣, 有新鮮感, 同時還要給他們熟悉的安全感。 另外玩具的數量也很重要, 如果給孩子一大堆玩具, 很難讓孩子學會專注和珍惜。 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丟下這些東西, 鬧著找爸爸媽媽。

一個孩子做游戲也要休息, 在他“辛辛苦苦”玩了很長時間之后,

Advertisiment
父母要撫摸孩子幾下, 說幾句鼓勵的話。

當家長滿足以上所提到的幾個條件后, 很多孩子就會心滿意足, 不再哭鬧。 但是還是有很多孩子要求更多:大人必須要坐在他們旁邊, 要跟著一起玩。 這種情況下, 父母不要說:“我教你用積木搭一座大樓, 你看我怎么做。 ”或者“我建一個房子, 你把它推倒”。 (這樣孩子會很快習慣破壞者的角色, 會形成攻擊性性格!)最好的方法是說:“我放一塊兒積木, 你放一塊兒, 我們輪流來蓋房子”。 直到孩子有興趣自己來搭積木, 這時你就可以走開, 忙自己的事情。 當然, 之后免不了要提建議、鼓勵、贊嘆一下孩子的作品。 這樣大人就可以慢慢地從孩子的游戲中抽出身來, 孩子也會習慣自己做游戲

Advertisiment

通常, 孩子們最初玩游戲的時候顯得動作不靈活, 因為他們沒能摸到游戲的門道, 所以他們會很快碰到問題。 因此在孩子接觸一個新玩具或者新游戲的時候, 我們應當在旁邊陪伴, 這樣我們就能及時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 我們不要總把自己當作諸葛亮, 好像事事都比孩子明白得多, 而應該多引導孩子, 讓孩子為自己的能力感到驕傲。

被嬌慣的孩子可以讓大人變成游戲專家, 這種情況下就應該一步一步地讓孩子學會自己玩游戲。 鄰居家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是一個好外援, 父母可以邀請這樣的孩子到家里做客。 大一點的孩子有時可以暫時降低一下游戲水平, 給小弟弟小妹妹展示一下他們的游戲技巧。 這樣孩子不但可以慢慢學會不纏著父母,也可以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

當孩子用過激方式吸引你們的注意時

需要大人時時陪伴的孩子,一旦覺得無聊,就會馬上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會通過扔盤子、扔碗、哭鬧、打爸爸媽媽來抗議。在這種情況下,你有兩個辦法來解決問題:你必須教會孩子游戲,讓他學會對其他事情感興趣。并且當他想引起你注意時,你要盡可能快地做出反應。我們怎樣才能對哭鬧、扔東西、亂跑做出有效反應呢?辦法是有的:在以上三種情況下,孩子無非都是想引起你的關注。我們如果做出很激烈的反應,比如說罵孩子,或者大聲呵斥制止,這些都是錯誤的反應。因為孩子正好達到了他們的目的,我們開始關注他們,以他們為中心!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很平淡地做出反應,甚至要不以為然。這樣孩子會覺得這種行為沒有效果,他們就會慢慢放棄這些手段。

打大人:當孩子打你的時候,不要表示出你很疼。因為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刺激的事。你能做的是把臉躲到孩子打不到的地方,告訴他你不喜歡他這樣做,然后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尤其是爸爸,可以讓孩子拿他們的小拳頭打你的腹部。如果你收緊腹肌,就不會感到疼痛,你可以向孩子展示,他的力量不足以讓你疼痛。孩子就會主動放棄這種帶有攻擊性的嘗試。

扔盤子:當孩子把盤子丟在地上,你罵他或者警告他,作用都不大,你不要忘記孩子需要的是關注。因此你要對他的行為顯得不以為然,把他手邊的東西拿開,隨便給他一個任務:“把果醬遞給我”,或“到廚房給我取一個勺子”。總之,你可以讓孩子做點事情,而不是懲罰他們,這樣就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當他完成任務時,給予適當的鼓勵,這樣孩子就既得到了一定的關注(積極的關注),父母也可以在這種關注中不至于被動。

到處亂跑:孩子跑到你看不見的地方,無非是想通過讓你找不到他們而擔心、著急,來確認父母的關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辦法:在外邊,你一定要牢牢抓住孩子的手。在家里,你要把門鎖好,這樣孩子就不至于跑出去。孩子亂跑的時候,不要試圖去追著他們跑。如果孩子有這種傾向,你可以有意識地和他玩追逐的游戲。因為孩子亂跑,證明他們有能量,你就可以通過活動量比較大的游戲來消耗這種能量。

這樣孩子不但可以慢慢學會不纏著父母,也可以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

當孩子用過激方式吸引你們的注意時

需要大人時時陪伴的孩子,一旦覺得無聊,就會馬上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會通過扔盤子、扔碗、哭鬧、打爸爸媽媽來抗議。在這種情況下,你有兩個辦法來解決問題:你必須教會孩子游戲,讓他學會對其他事情感興趣。并且當他想引起你注意時,你要盡可能快地做出反應。我們怎樣才能對哭鬧、扔東西、亂跑做出有效反應呢?辦法是有的:在以上三種情況下,孩子無非都是想引起你的關注。我們如果做出很激烈的反應,比如說罵孩子,或者大聲呵斥制止,這些都是錯誤的反應。因為孩子正好達到了他們的目的,我們開始關注他們,以他們為中心!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很平淡地做出反應,甚至要不以為然。這樣孩子會覺得這種行為沒有效果,他們就會慢慢放棄這些手段。

打大人:當孩子打你的時候,不要表示出你很疼。因為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刺激的事。你能做的是把臉躲到孩子打不到的地方,告訴他你不喜歡他這樣做,然后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尤其是爸爸,可以讓孩子拿他們的小拳頭打你的腹部。如果你收緊腹肌,就不會感到疼痛,你可以向孩子展示,他的力量不足以讓你疼痛。孩子就會主動放棄這種帶有攻擊性的嘗試。

扔盤子:當孩子把盤子丟在地上,你罵他或者警告他,作用都不大,你不要忘記孩子需要的是關注。因此你要對他的行為顯得不以為然,把他手邊的東西拿開,隨便給他一個任務:“把果醬遞給我”,或“到廚房給我取一個勺子”。總之,你可以讓孩子做點事情,而不是懲罰他們,這樣就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當他完成任務時,給予適當的鼓勵,這樣孩子就既得到了一定的關注(積極的關注),父母也可以在這種關注中不至于被動。

到處亂跑:孩子跑到你看不見的地方,無非是想通過讓你找不到他們而擔心、著急,來確認父母的關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辦法:在外邊,你一定要牢牢抓住孩子的手。在家里,你要把門鎖好,這樣孩子就不至于跑出去。孩子亂跑的時候,不要試圖去追著他們跑。如果孩子有這種傾向,你可以有意識地和他玩追逐的游戲。因為孩子亂跑,證明他們有能量,你就可以通過活動量比較大的游戲來消耗這種能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