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律: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勤快媽媽

吳姐有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叫小志。 前幾天, 吳姐對我說了她兒子的事情:

原來, 小志的班主任老師向吳姐反映小志上課小動作太多, 不認真聽講, 不是亂動書本就是用筆在紙上亂畫, 再不就是亂擲紙團打同學。 吳姐想, 小志正處在學知識的階段, 如果不管他現在在課堂上的表現, 會讓他學習的自覺性和自製力更差。

於是, 吳姐對小志說:“小志, 老師希望你上課注意力能集中一些, 不要影響其他同學, 這樣吧, 從今天起, 你在家裡當40分鐘的機器人。 ”

小志雖然不願意, 但媽媽的話不敢不聽,

Advertisiment
小志坐在椅子上, 沒有5分鐘, 就開始動來動去, 吳姐看到小志又坐不住, 只好用懲罰的方法, 小志動一下, 吳姐就拿小棍敲一下, 可不管媽媽怎麼敲打, 小志就是坐不住。

吳姐警告小志道:“上課時除非老師叫你回答問題, 否則雙手和雙腳都不許動, 要不, 看媽媽怎麼訓你!”

雖然吳姐一直提醒小志上課要注意力集中, 不要搞小動作, 但小志就是無法管住自己, 照樣是亂動亂說, 老師批評小志, 小志覺得上課一點意思也沒有。

聽了吳姐的介紹, 我對她說:“小志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自律, 讓孩子真正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最重要的是他自己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 並自覺地控制自己。 如果僅僅是你的督促是沒有多少效果的。 ”後來, 我跟吳姐講了一些培養孩子自律性的方法,

Advertisiment
吳姐答應回家去試一試。

專家點評

孩子缺乏自製能力, 根源往往在父母。 小志小時候其實也是一個有一定自律性的孩子, 後來吳姐上班後, 小志就養在奶奶家裡。 奶奶對小志十分溺愛, 總是什麼事情都隨著小志, 不管小志做什麼, 奶奶從來不問不管。 漸漸的, 小志就變得缺乏自律性了。 可見, 父母對孩子小時候的遷就和溺愛, 是對孩子最壞的教育, 只會讓孩子隨隨便便, 做事只憑自己喜好, 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小孩子喜歡亂說亂動, 本來無可厚非, 但是, 自我控制能力是個人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它對個人的成長乃至成功至關重要。 如果一個人沒有或缺少自我控制能力, 就有可能在有意或無意之中侵犯他人的權利,

Advertisiment
同時自己的權利也會受到威脅;缺少自控能力, 也會常常與別人發生衝突, 違反社會規則, 失去耐心, 因而也會失去獲得成功的自我保障因素。 因此, 讓孩子從小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非常重要。

“懶”媽媽心得

高爾基說過:“哪怕對自己一點小的克制, 都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可見, 從小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尤為重要。 要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媽媽也需要有一些小竅門, 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改掉壞習慣。

心得1:愛孩子並不是毫無原則

許多父母總是不知道如何去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管教過嚴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死氣沉沉、缺乏活力;過於放縱, 又會讓孩子變得嬌氣、任性, 事實上把握好這個“度”正是父母教育的關鍵所在。

Advertisiment
媽媽應該明白, 愛孩子並不是任由孩子隨心所欲, 而是要給孩子訂立一些原則, 什麼事情能做, 什麼事情不能做, 讓孩子從小就知道, 並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例如, 帶孩子去商場購物時, 抗誘惑力差的孩子見了自己喜歡的商品, 可能會對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這時, 媽媽應該明確地對孩子說明, 哪些東西是可以買的, 哪些東西是過一段時間可以買的, 哪些東西現在不買, 以後也不會買。 媽媽一定要堅決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不要讓孩子見什麼要什麼。 孩子經過一次次的“失望”, 自控能力就會逐漸提高。

心得2:少說教, 多利用外在的因素

晴晴看電視到了癡迷的程度。 她特別愛看少兒頻道,

Advertisiment
不管是紅果果和綠泡泡主持的《智慧樹》, 還是月亮姐姐主持的節目, 她是一個也不願放過。 有時候她臉上的神情會隨著電視情景的節奏一起一伏, 有時哈哈大笑, 有時還自言自語。

因為看電視, 晴晴的作業不能按時完成, 早上更是起不來床, 上課也沒精打采的。 看著晴晴這個樣子, 媽媽開始擔憂起來, 看電視沒節制, 不僅影響學習, 對晴晴的身心發展也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於是, 媽媽想了一條懶招, 刪除少兒頻道, 讓晴晴找不著。 雖然少兒頻道的每個欄目都是為孩子打造的, 但是整天滾動播出, 孩子沒完沒了地看, 也不適合, 為了改掉晴晴看電視沒夠的毛病, 媽媽決定先刪除少兒頻道。

下午, 晴晴放學回來, 和往常一樣打開電視, 發現沒有少兒頻道了,她連忙叫媽媽:“媽媽,你快來看啊!少兒頻道怎麼不見了?”

媽媽裝著什麼都不知道:“是嗎?媽媽看看再說。”

媽媽幫著晴晴搜索了一會兒,媽媽故作遺憾地對晴晴說:“哎呀,媽媽也找不到,可能是電視臺出故障了,說不定明天就好了。”

沒有了少兒頻道,晴晴似乎對其他的電視節目不感興趣,只好安心做作業。

在吃飯的時候,晴晴還在問媽媽:“怎麼今天少兒頻道就沒了呢?”

媽媽在心裡竊笑,不用一次次的喊,也不用苦口婆心的勸說,晴晴吃完飯就去自己的臥室看書了。

第二天晴晴回來,還是沒有看到少兒頻道,晴晴抱怨起電視臺。媽媽說:“不播少兒頻道是電視臺的事情,媽媽也沒有辦法。”

過了幾天,晴晴雖然有些失望,但還是接受了不看少兒頻道這個事實。

一段時間後,晴晴也不再癡迷電視了。晴晴既有了活動的機會,又能按時完成作業。媽媽不顯山不露水的做法讓晴晴在學習上變得自製起來。

聰明的媽媽並沒有苦口婆心地勸說孩子不要看電視,而是讓少兒頻道暫時消失。這個簡單的做法減少了親子之間的衝突,孩子在被動的情況下只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

心得3: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

有位元心理學家曾把一群四五歲的孩子集中在一間屋子裡,並告訴這些孩子,有一些很好吃的糖果,如果現在要吃,每人可以得到1顆糖果;如果等他辦完事情回來,就可以得到10顆糖果。結果,等心理學家關上門走後,孩子們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拿了一顆糖就吃,而有的孩子能抵禦誘惑,一直等著心理學家回來,得到10顆糖。

心理學家通過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那些用堅韌、頑強的毅力克制自己欲望的孩子,更穩重可靠,更能快速地適應環境,人際關係更融洽。而那些克制力差的孩子則顯得固執、孤僻,易受挫折,遇到壓力易退縮,面對競爭易發慌。這個實驗很好地說明了自控能力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學會等待。當孩子向父母提出某些要求時,可視情況延遲滿足孩子的欲望。讓孩子等上一段時間後再實現他們的願望。孩子有了這樣的體驗後,就有了經驗,想要得到東西,就需要耐心等待。於是,孩子逐漸就能培養起耐心和自控的習慣。

心得4:用遊戲訓練孩子

遊戲是孩子都喜歡的活動,而且遊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規則性,經常和孩子玩遊戲,可以使孩子在懂得規則的基礎上,不斷訓練抗誘惑的能力,讓孩子的自製力得到發展。

比如,媽媽和孩子一起玩“我是雕像”的活動。媽媽發指令,並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遊戲開始前,媽媽告訴孩子可以自由活動,當媽媽發出“我是雕像”的口令後,參與遊戲的媽媽和孩子必須像雕像那樣定住一動不動,雕像的姿勢可以由孩子自由選擇,可以是人物的各種動作,也可以是各種動物的特定動作。如果誰先動了,誰就被換下。

通過和孩子一起玩“我是雕像”等活動,可以培養孩子遵守遊戲規則的習慣,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發現沒有少兒頻道了,她連忙叫媽媽:“媽媽,你快來看啊!少兒頻道怎麼不見了?”

媽媽裝著什麼都不知道:“是嗎?媽媽看看再說。”

媽媽幫著晴晴搜索了一會兒,媽媽故作遺憾地對晴晴說:“哎呀,媽媽也找不到,可能是電視臺出故障了,說不定明天就好了。”

沒有了少兒頻道,晴晴似乎對其他的電視節目不感興趣,只好安心做作業。

在吃飯的時候,晴晴還在問媽媽:“怎麼今天少兒頻道就沒了呢?”

媽媽在心裡竊笑,不用一次次的喊,也不用苦口婆心的勸說,晴晴吃完飯就去自己的臥室看書了。

第二天晴晴回來,還是沒有看到少兒頻道,晴晴抱怨起電視臺。媽媽說:“不播少兒頻道是電視臺的事情,媽媽也沒有辦法。”

過了幾天,晴晴雖然有些失望,但還是接受了不看少兒頻道這個事實。

一段時間後,晴晴也不再癡迷電視了。晴晴既有了活動的機會,又能按時完成作業。媽媽不顯山不露水的做法讓晴晴在學習上變得自製起來。

聰明的媽媽並沒有苦口婆心地勸說孩子不要看電視,而是讓少兒頻道暫時消失。這個簡單的做法減少了親子之間的衝突,孩子在被動的情況下只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

心得3: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

有位元心理學家曾把一群四五歲的孩子集中在一間屋子裡,並告訴這些孩子,有一些很好吃的糖果,如果現在要吃,每人可以得到1顆糖果;如果等他辦完事情回來,就可以得到10顆糖果。結果,等心理學家關上門走後,孩子們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拿了一顆糖就吃,而有的孩子能抵禦誘惑,一直等著心理學家回來,得到10顆糖。

心理學家通過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那些用堅韌、頑強的毅力克制自己欲望的孩子,更穩重可靠,更能快速地適應環境,人際關係更融洽。而那些克制力差的孩子則顯得固執、孤僻,易受挫折,遇到壓力易退縮,面對競爭易發慌。這個實驗很好地說明了自控能力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學會等待。當孩子向父母提出某些要求時,可視情況延遲滿足孩子的欲望。讓孩子等上一段時間後再實現他們的願望。孩子有了這樣的體驗後,就有了經驗,想要得到東西,就需要耐心等待。於是,孩子逐漸就能培養起耐心和自控的習慣。

心得4:用遊戲訓練孩子

遊戲是孩子都喜歡的活動,而且遊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規則性,經常和孩子玩遊戲,可以使孩子在懂得規則的基礎上,不斷訓練抗誘惑的能力,讓孩子的自製力得到發展。

比如,媽媽和孩子一起玩“我是雕像”的活動。媽媽發指令,並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遊戲開始前,媽媽告訴孩子可以自由活動,當媽媽發出“我是雕像”的口令後,參與遊戲的媽媽和孩子必須像雕像那樣定住一動不動,雕像的姿勢可以由孩子自由選擇,可以是人物的各種動作,也可以是各種動物的特定動作。如果誰先動了,誰就被換下。

通過和孩子一起玩“我是雕像”等活動,可以培養孩子遵守遊戲規則的習慣,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