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自戀寶寶是怎麼來的_自戀寶寶原因有哪些

養生之道網導讀:

自戀寶寶是怎麼來的?一些寶寶特別“臭美”, 年齡不大就開始四處誇讚自己漂亮, 問別人“我漂亮嗎?”。 這些行為讓家長覺得很奇怪, 那麼, 自戀寶寶是怎麼來的?

Advertisiment

自戀的出處是出於歐美文學作品中的, 直譯成中文是“水仙花”。 典故是源於一個淒美的古希臘神話故事:那時候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便愛上了自己, 每天茶飯不思, 憔悴而死, 變成了一朵花, 後人稱之為水仙花。 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借用這個詞, 用以描繪一個人愛上自己的現象。

剛剛出生的小孩子是不存在“自我意識”這一說的, 所以, 也沒有法明白“自我”和“他人”不同。 在小寶貝們看來, 自己蹬來蹬去的小腿和放在床邊的奶瓶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受自己的支配與控制。 他們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甚至從某種角度講, 是他們創造了世界。 這個時候, 寶寶處在完全自戀的狀態中。

Advertisiment
在這個階段裡, 他們哭了, 媽媽或其他家人會趕緊把他們抱在懷裡, 輕輕地拍著他們, 或者給他們餵奶, 或者檢查是不是拉了、尿了。 媽媽或家人的關注與精心照顧, 會讓一個小生命在感覺層面感到最初的溫暖與安全。

小孩子們在慢慢的長大, 在她們1-2歲的時候就漸漸開始形成自我意識, 他們慢慢的能夠可以明白“我的”還有“你的”、“他的”。 此時, 如果媽媽和家人的關注和愛一如既往地持續, 那麼, 寶寶自己也會在內心中深深地相信“我是可愛的”、“我是被接納的”、“我很不錯”。 這就是寶寶“自戀”形成的基礎。

再過幾年, 小孩子的主客體分離能力更加完善, 他們開始產生濃厚的探索外部世界的興趣, 不僅如此,

Advertisiment
小寶寶的能力也增長到足以自主地進行許多活動的階段了。 此時, 他對自己有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 以為自己是全宇宙的中心, 以為自己什麼都能嘗試去做, 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一個。 這些信念對2-3歲的寶寶而言是非常真實的, 更重要的是, 其中還包含著無畏的精神、勇於探索和嘗試的能量, 應該被鼓勵。

總結:剛剛出生的小孩子是不存在自我意識的。 在她們1-2歲的時候就漸漸開始形成自我意識, 這就是寶寶“自戀”形成的基礎。 2-3歲的寶寶到了自主地進行許多活動的階段, 這時應該鼓勵他們。

Links 區分:自戀與自我中心

我們說到, 在寶寶剛出生時, 他的需要往往是被全然、無條件地滿足的, 這也構成了他自以為是全世界中心、“所有人都圍著我轉”的想法。

Advertisiment
的確, 在2歲前, 寶寶的需要應該被盡可能地滿足, 可是到了3歲以後, 就得注意區分這些需要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 事實上, 當寶寶走出家庭, 進入到更大的社交圈時, 他的需要客觀上也不可能再被全然滿足了。 此時, 有些寶寶能夠很好地適應, 開始學習觀察和關心他人;有些寶寶則依然以自我為中心, 堅持“所有人都應該滿足我”。

不過此時, “自我中心”的寶寶其實已經明白, 自己並不是“無所不能”的。 他很清楚自己的無能所在, 因此才會在需求沒有獲得滿足時, 出現暴怒等情緒與行為。 這時的他與早期的“自戀”可不同了:在1-3歲時, 他有一種“全能感”, 是很真誠地相信, 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 就是無所不能的。

Advertisiment
因此, 對於小寶寶的“自戀”, 應當允許存在, 並給予適度滿足;可是對大寶寶的“自我中心”, 就應該加以適度引導, 不能再縱容了。

“自戀”從何而來?

“在他的生命之初, 嬰兒是完全自戀的。 他感到世界都聽從他的召喚, 世界是他的一部分,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 是他創造了世界。 當他聽到外面的聲音, 他會認為是他創造的;當媽媽對著他微笑, 他以為是他遙控了一個娃娃。 在嬰兒自戀的幻覺中, 他認為是他的意願指揮著媽媽滿足他不同的需求。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