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與成人的鬥爭, 向來都是一種本質的分歧。 你要成為你, 是嗎?但我要讓你聽我的, 不然, 要受到懲罰。 尤其是那些在權威中(權威指對別人在行為和心理上進行控制的)長大的父母, 控制兒女, 是他們永遠無法改變的心理病。 所以打自己孩子的父母, 童年時, 必遭他父母的打罵。
關於“我思”這樣一個人本質的問題, 從古至今談論不休。 然而“我思”的本源卻在於, 你童年期的自我是否已經形成了, 否則你沒有你。 你是你媽媽、爸爸, 你是你爺爺、奶奶, 你是你的老師, 你是知識的附產品, 你從形成自己時就喪失了體驗世界的機會。
Advertisiment
如果有人告訴我, 嬰兒從出生起同世界是一體的, 如果你觀察了, 你一定會相信。 但讓你最震驚的是, 嬰兒成長到2歲時, 甚至根本不到2歲, 他就開始發現自己同世界實際是分離的。 自我就這樣開始悄沒聲地走了過來。
我想, 我應該首先說說“我”對於人的意義。 在心理學中, “自我”(self)大概是一個被廣泛提到的一個詞彙, 也是一個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我”為什麼在人成長的過程中如此之早地就自然地出現在人出生後的一年多, 然後這個“我”將困繞你一生。
法蘭西斯·克裡克(英國)在他的《驚人的假說》中這樣說:“從感覺上講,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沒有自我, 就等於混同成萬上億個人, 並在這樣的人群中消失。 我們所期望的創造力、幸福感、獨立性、意志無法出現在我們的身上。
當兒童明確地說:“不”時, 就好象發出了人的獨立宣言, 兒童開始從意識區別別人的意志。 幼兒在最早只要是他不同意的事情, 他就打, 邊打邊說:“打死你。 ”打的全部含義是(這似乎在說, 我已經有了我個人的主見,
Advertisiment
因為成人的決定來自思考, 而兒童是在自然法則的感召下, 全力地在形成自己。 這就在告訴我們, 兒童必須走他要走的路。 這種自我在以後的幾年裡會表現的更為充分, 從排除他物, 到發出不, 到“這是我的。 ”然後是我堅定不移地選擇我的看法, 自我在形成的過程中派生出了一種品質:專注和意志。
當兒童選擇並決定了他要做的事情, 他必然專注, 任何一位家長和老師都能發現這一點。 實際成人也如此, 人的天性是喜歡按自己的意志做事。 兒童也能不斷產生對環境的信任和依賴。
Advertisiment
獨立也就產生了, 兒童也就學會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實際上, 大多數孩子生長到10歲時, 他們已經開始思考許多本質的問題。 例如:“成人為什麼是不可改變的?”“為什麼書上說的和現實社會不一樣。 ”“為什麼大人對待孩子和農民對待驢一樣。 農民打驢是為了讓他快走, 父母打孩子是為了讓他學習, 這實際並沒有差別。 ”“難道人活著就不會有別的意義了?”
喪失自我的孩子, 內心充滿了掙扎。 成長到10歲時, 一個自我形成好的孩子, 和一個自我形成差的孩子, 在處理同一件事時, 心理狀態有著巨大的差異。 一個引誘其他小孩的吸毒者對一個意志獨立而堅定的孩子說:“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漢。你是個膽小鬼嗎?”所有這些語言都不使他心理產生猶豫和掙扎,因為他歸屬于已經形成的較好的他的自我,他不需要從歸屬別人那裡而尋求安慰。並且他能清晰知道對方的意圖。但喪失自我的孩子,因為從小就有人對他說“這樣做”“那樣做”。他在別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這一次經驗也會使他再一次迷失自己:他吸了。
孫瑞雪
一個引誘其他小孩的吸毒者對一個意志獨立而堅定的孩子說:“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漢。你是個膽小鬼嗎?”所有這些語言都不使他心理產生猶豫和掙扎,因為他歸屬于已經形成的較好的他的自我,他不需要從歸屬別人那裡而尋求安慰。並且他能清晰知道對方的意圖。但喪失自我的孩子,因為從小就有人對他說“這樣做”“那樣做”。他在別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這一次經驗也會使他再一次迷失自己:他吸了。孫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