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我評估,列出“習慣清單”

“習慣清單”一詞起源於美國, 意為在自我省察、自我評估的基礎上, 明確列出自我行為好或不好的一系列習慣性動作。 對於習慣清單的作用, 心理學家有如下說明:

首先, 就像吃飯睡覺等人體自然生物鐘一樣, 習慣清單會成為你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進而形成一種下意識的反應;其次, 通過橫與縱的排列以及總結, 你可以計算出自己在每個習慣上所耗費的時間, 從而得出你生活的倚重;另外, 習慣清單是一個彈性很強的清單, 也許它更重要的作用不在於告訴你每天要做什麼, 而是一種訓練。

Advertisiment

就像電腦程式師將測試遇到的問題列出問題清單那樣, 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的壞習慣一一列舉出來, 時時提醒自己, 哪些需要改進、哪些需要繼續努力以求得更好的發展。 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自我認識與自我評估的基礎之上。

西班牙有句諺語說:“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開始。 ”許多阻礙我們成功的習慣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 也有一些壞習慣則很難發現, 我們甚至覺察不到它們的存在。 正如大法官奧利弗·王德爾·霍爾姆斯指出的那樣:“我們以為有些事顯而易見, 其實我們對這些事十分無知。 ”

所以說, 正確認識自己, 對於個人的成長進步和工作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正確認識自己是改造自己的前提, 一方面, 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增強自我改造的自覺性和緊迫感,

Advertisiment
產生自我改造的內動力。 另一方面, 只有正確地認識了自己, 才能熟稔於長短, 長而發揚、短而收斂, 做到不卑不亢, 自信而不失容納之懷。

在古希臘德斐爾神廟的一塊石碑上, 刻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 ”盧梭稱這一碑銘“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 ”可以說, 認識自我是改變一切的基礎。 “認識你自己”就是說, 對自己的情感、氣質、能力、水準、優缺點、品行修養和處世方式, 等等, 都能做出較為準確、恰如其分的估量和評價, 不掩飾、不溢美。

我們可以先從捫心自問開始: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哪些習慣在阻礙我的進步?以前我是否注意過它們?然後,

Advertisiment
再花幾分鐘時間確切地找出幾個我們希望培養的好習慣, 以及亟待改掉的壞習慣。 進而依次列出清單, 用前者替換後者。 記住, 要用好習慣去克服壞習慣, 是替換, 而非抹去。

古往今來, 眾多有志者的經歷都告訴我們:事業的成功離不開自身所具備的好習慣。

美國建國期間的偉人佛蘭克林一生都非常注重培養自己的好習慣, 其中之一便是:他每天晚上都要把當天所做的事情重新回想一遍, 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好。 他曾為自己總結出了13個嚴重的缺點:如辦事拖拉、斤斤計較、容易指責他人等。 在佛蘭克林看來, 除非他能夠減少這一類的錯誤, 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成就。

從此以後, 佛蘭克林每一周都針對一項缺點來進行“搏鬥”,

Advertisiment
然後把每一天的“搏鬥”結果寫成記錄。 到了下一個禮拜, 他會另外再挑出一項缺點, 去作另一場“搏鬥”。 正是這樣檢視自我並努力改正缺點的習慣, 使佛蘭克林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受人敬愛也量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良好習慣的形成和改變, 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不能操之過急。 我們應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從行為中養成習慣, 從習慣中形成性格。 忽視平時良好習慣的養成而想擁有受人喜愛的性格, 無異於建造空中樓閣。

著名的“21天效應”理論對人們的習慣有著這樣的定義和發現:在行為心理學中, 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

Advertisiment
稱之為“21天效應”。 這就是說, 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 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 延展開來我們不難得出:改掉一項壞習慣, 通常也需要這樣的時間。

有了“習慣清單”之後, 我們就有了指導性的座標, 依次改掉清單中所有的習慣也許會花費很長的時間。 但只要有線可循、有綱可依, 一次改掉一個習慣, 終有一日我們的生活將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