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私並非天性 分享來自後天

當一群寶寶們在一起玩時, 爭搶玩具的情景實在太令人熟悉了。 事實上, 這幾乎是很多寶寶都會有的一段經歷。 如何糾正,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爸爸媽媽如何看待、如何引導、如何從平常的生活點滴當中, 灌輸給寶寶客觀的理念, 並建立行為意識。

以自我為中心-分析行為背後的緣由

首先, 父母需要瞭解在寶寶幼小的心靈裡, 也會萌生出以他自己為中心的性格, 這幾乎是一種天性使然。 寶寶會本能得渴望獲得大家的愛護, 那些謙讓的品德, 未必來自於先天。

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通常在寶寶無意識間發生,

Advertisiment
做出一系列以自我為中心的本能舉動, 包括爭搶玩具。 有些家長將此理解為孩子自私的原因, 其實並不儘然。 更深一步說, 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自私, 並在此定義之下教育孩子, 其效果未必很理想。 因為, 在寶寶的概念當中, “分享”這個詞絕非與生俱來。

那麼, 針對于寶寶“搶”玩具這件事, 父母該抱持怎樣的態度、採取哪些措施呢?

以身作則, 傳授分享理念

父母通過實際的言行, 更多是行動, 向寶寶灌輸, 並引導他們理解分享的概念, 讓小傢伙對此形成意識:分享是什麼。 與此同時, 父母應營造分享而產生的愉悅感, 讓寶寶從中感受到快樂, 這一點非常關鍵。 漸漸的, 寶寶會試著挑戰自我, 這是培養能力的必要環節。

Advertisiment

從家裡開始培養

有的家長認為, 孩子在外面表現的如何很重要, 至於在家裡面就無所謂了。 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孩子對習慣的養成不分地點, 如果在家、在最親的人面前他們都如此“蠻橫”, 那麼在旁人面前, 如何指望一個幼小的孩子極好得調節自我情緒和行為舉止呢?

所以, 從在家開始, 培養孩子正確的人際交往, 這會慢慢滲透進他們幼小的思維, 影響著他們與別的小朋友的相處方式。

避免過分呵護

小朋友們都會為玩玩具而爭執和吵鬧, 如果父母過分護短, 極可能將孩童間的小吵小鬧上升到雙方家長的矛盾層面。 這對孩子不但沒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反而會導致尷尬。

爸爸媽媽為何不想一想:鼓勵寶寶面對並解決爭奪玩具這件事本身,

Advertisiment
也是培養孩子發展人際關係的一個契機。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父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並且採取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 讓孩子形成一種意識, 即: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搶, 凡事應該學會商量, 學習尊重其他小朋友。 事實上, 這是鼓勵孩子培養換位思考、建立並遵守規則的一詞機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