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言自語是孩子思維和語言能力發展的表現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 一個成人整日無語並不意味著沒有運用語言。 但三四歲的孩子還不會默默地想事情, 能夠自言自語孩子思維和語言能力發展的表現。

依依是個聰明乖巧的小女孩兒, 她稚嫩的童音特別好聽, 在幼稚園的中二班裡, 大家都知道依依朗誦兒歌是最出色的, 和小朋友們相處得也非常友好。 可是, 依依的父母近來發現, 在家裡的時候, 她經常喜歡自言自語。 比如她會對著心愛的娃娃說話, 一個人起勁地指揮著“一大家子”毛絨玩具玩娃娃家的遊戲, 替它們發表意見;畫畫時她會沉浸在想像的世界裡,

Advertisiment
邊畫邊說。 說實在的, 依依畫的圖畫既不複雜也不漂亮, 而她小嘴巴裡說出的內容比畫在紙上的東西要豐富和熱鬧得多。 可有時父母一來, 依依反而不出聲了, 或者和父母說起別的事情。 這種情況讓依依的父母有點迷惑, 一方面他們覺得孩子懂事了, 在父母忙的時候知道不去打擾, 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纏著爸爸媽媽, 另一方面他們又覺得孩子和父母的話比從前少了, 有些擔心, 可他們觀察了半天, 也沒發現哪裡出了問題。

其實, 依依的確沒有出什麼問題。 4歲左右的孩子和小時候相比有不少變化, 二三歲的孩子獨立活動的能力很差, 他們差不多整天和照顧自己的大人在一起, 時不時和父母有幾句對話,

Advertisiment
而且孩子學習說話的積極性十分高漲, 喜歡問這問那。 因此, 父母總覺得身邊有一隻小喇叭在響, 讓人有時歡喜有時煩。 4歲左右的孩子, 離開父母單獨活動的時間長了, 和父母直接交流的機會變少了, 他們和小朋友之間的話越來越多, 和自己的話也多了起來。 如果因此而減少了和父母的對話, 父母完全不必擔心。

語言也是思維的工具。 人們說話不全是為了和別人交流, 一個人整日無語並不意味著沒有運用語言, 深入思考問題時, 大多數成年人並不出聲。 “說給自己聽”是兒童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3歲前孩子掌握的言語基本上是採取和大人對話的方式進行的, 孩子在問和答的過程當中不斷地給自己提出說話的任務和內容,

Advertisiment
他們還不會專門對自己說話, 更不會默默地想事情。 如果手頭無事可做, 又沒有人理睬, 孩子往往會坐在那裡發呆。 能夠自言自語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表現, 它為不出聲音地獨立分析、思考問題和調節自身的行為做了準備, 一般而言, 孩子6~7歲時已經能夠不出聲音地想事情了。

有些孩子3歲多就有自言自語的行為, 但這種情況在4歲左右孩子身上比較明顯, 他們在獨自玩的時候好像有許多說給自己的話, 願意通過語言來進一步展現自己的想法、豐富自己的遊戲, 使遊戲更加生動有意思。 比如濤濤很喜歡玩賽車的遊戲, 他手拿小汽車一會兒趴在地上開, 一會兒又嫌這樣還是太慢, 乾脆自己跑了起來,

Advertisiment
嘴裡不停地喊著“預備”、“出發”、“換擋”、“提速”、“彎道超車”, 還偶爾發出“不好, 撞車了”的驚呼, 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汽車大賽, 忙得滿頭大汗卻不亦樂乎。 當然, 濤濤的好戲並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 他在給自己的遊戲配音的過程中, 充分地展開想像的翅膀, 盡情地享受遊戲的樂趣。

孩子除了在遊戲的時候喜歡自言自語以外, 在遇到麻煩或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時, 也會情不自禁地說點什麼, 像“這是怎麼回事”、“不對呀”、“我看應該這樣做”等等, 話雖然不多, 但反映出孩子的困惑和疑問, 不僅如此, 父母如果在一旁仔細聽聽, 往往能夠在孩子的自問自答中, 聽出他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想法, 因為孩子是在進行“出聲的思考。 ”

相關用戶問答